弘扬赣南革命文化传统开发苏区红色文化资源
——关于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几个认识和思考
陈席荣
江西省赣州市群众艺术馆341000
摘要:赣南苏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扬弃、淘汰那些与土地革命斗争不适应的旧文化、旧特质;另一方面双吸收、融合了那些适合现实革命斗争的新文化、新特质。经过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化、整合,使深厚的赣南民族文化在新的文化积累中实现了突变和飞跃。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
赣南是一块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中留下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
国红色文化中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红色文化对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赣南苏区的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弘扬。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
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提出要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成为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为赣南红色文化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正确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赣南苏区的革命实践孕育和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邃
的赣南苏区精神,而又与其他精神形成有机联系,实现文化的传承。2011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在纪念中央革命
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
重要讲话时,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曾经传遍苏区的兴国山歌:“哎呀勒,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
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十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曾经传遍苏区的兴国山歌。这是对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象概括和真实写照。
二、紧紧把握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鲜明的革命性。为了“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中央苏区在反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遗留的腐朽思想的同时,广泛“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学习”。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总目标下,赣南
苏区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性。如苏区的课本、报刊和诗歌、戏剧等文艺作品,都是寓政治于文化教育内容之中,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明确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思想内
容,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其次是显著的实践性。赣南苏区文化是工农大众在土地
革命斗争的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从内容上说,赣南苏区文化是广大工农群众实际斗争生活的反映。广大文化工作者,既是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参加者,又是赣南苏区文化的
创造者。火热的苏区生活为广大赣南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创作
源泉,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感情,通俗易懂的形式,真实地描写苏区斗争生活,创作出真切感人的优秀作品。第三是广泛的群众性。赣南苏区文化是广大工农群众创
造的,又是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是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文
化。赣南苏区文化的群众性,表现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感情。赣南苏区人民常用山歌,小调来倾诉自己遭受三座大山压迫、剥削的痛苦,歌唱共产党和红军的
恩情,歌唱苏区新生活。正是由于赣南苏区文化的内容贴近
群众、贴近生活,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重大事件(如扩大红军、30
春耕运动、反“围剿”战争等),所以为广大群众所欢迎、所接受。从赣南苏区文化的形式看,也表现出广泛的群众性,苏区山歌、小调、戏曲等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赣南苏区文学作品、识字课本、新闻报道所采用的都是群众的语言,通俗易懂,短小精悍,适合于工农群众阅读、欣赏。
三、充分利用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赣南苏区是中国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全国人民所认知,具有广泛的认同性。苏区文化感染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赣南苏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赣南人。但是我们不能把赣南苏区文化资源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要克服轻视苏区文化资源,认为苏
区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无关的思想。还要把宣传苏区文化与推动赣南建设结合起来,把赣南苏区文化资源转化为赣南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效益。1、加大赣南苏区文化资源保护。一方面是要加大对赣
南苏区历史的挖掘考证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做好赣南苏区历史知情人的走访调查工作,抢救“活资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记录整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赣南苏区文物的保护和赣南苏区革命遗址遗迹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征集赣南苏区文物,将分
散的赣南苏区文物集中存入馆内,并辅以文字图表,全面展示赣南苏区历史;及时对一些正在受损的赣南苏区文物采取措施,防止其继续受损;对赣南革命旧址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区域扩展,以及建筑物的维护和修建;认真处理好
建设与保护关系,确保赣南革命遗址遗迹在建设中得到妥善保存。2、制定赣南苏区文化发展规划。开发利用赣南苏区文化
资源是长远大计,必须要有一个长远规划。对赣南内苏区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赣南苏区资源的挖掘、文物的保护、遗迹遗址的维护与建设、苏区文化的传播等进行科学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可发
利用工作。3、加强赣南苏区文化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攻势,通过发行书刊、制作影视作品、参观遗迹遗址、开展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赣南苏区历史,传播红军精神和苏区精神,使
赣南苏区文化深入人心。依托现有党史编研资料,认真编写赣南通俗地方教材,在中小学生中发行,使孩子们从小扎下苏区文化的根子。把宣传赣南苏区文化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用红军精神、苏区精神教育人,塑造人,为赣南的建设与发
展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让外界走进赣南,了解苏区。4、搞好苏区文化产业发展。赣南苏区文化资源的作用不
仅表现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开发利用赣南苏区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与城市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把赣南苏区文化资源转化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效益。特别是着力经营好赣南苏区这块金字招牌,以更好
地提高赣南的知名度,增强赣南对外的吸引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效果。同时,把握好国家支持苏区发展的政策,打好,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援助,进一步推动赣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陈席荣(1976.10-),男,中共党员,南昌大学本科学历,江西省赣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苏区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