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诗文:
1.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w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字: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蝈蝈。
说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诗文:
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字:
坐:因为。
石径斜: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说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二月里鲜艳的花。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诗文:
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字:
泊:停船。
到:传到。
说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诗文: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解字: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说文: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诗文:
5.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líng)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解字:
遥:远远的。
为:因为。
说文: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诗文:
6.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解字:
任:无论、不管。
尔:你。
说文: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诗文:
7.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字:
除:逝去。
桃:春联。
说文: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诗文:
8.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字:
但:只是。
家祭(jì):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说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首诗表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感,因在有生之年,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伤。
诗文:
9.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字:
示:训示、指示。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说文: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诗文:
10.观书有感
(宋)朱熹(xī)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 huái)。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字:
为:因为。
渠(qú):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说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诗文:
11.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字:
啼:鸣、叫。
住:停息。
说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全诗四句全在一个“流”字,以体现诗人遇赦(shè)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
诗文:
12.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字: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说文: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冲断,分成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经这儿,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有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诗文:
13.浪淘沙
(唐)刘禹锡(yǔ xī)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解字:
簸:掀翻,上下簸动。
直:径直。
说文:
万里黄河着泥沙,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上银河去,一起去寻牛郎织女的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诗文:
14.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字:
侧:侧面。
缘:由于,因为。
说文: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紧紧扣住游山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文:
1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rèn)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字:
河:指黄河。
望:远眺。
说文:
长长的大河一路向东奔入大海,高耸壁立的山岳直插云霄,如此让人壮怀激励的河山
总归被胡人夺去,我这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充满期待的看着江南,希望偏安的南宋军队能夺回我们的江山,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盼望宋朝能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思想感情。
诗文:
16.题临安邸(dǐ)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biàn)州。
解字:
熏(xūn):吹。
直:简直。
说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
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诗文:
17.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字:
恃:依靠。
喑:哑。
说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