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
【摘 要】以我校2008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作为依据,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而思考探讨有关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0(029)003 【总页数】1页(P147-147)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观念;建议 【作 者】陈岩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为了更好地为我校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为今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我校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1.1 学生择业心理期望较高,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学生心目中理想就业单位的主要判断因素是经济收入、单位类型和所在城市,确切地说是:工资高(3000元/月以上)、性质好(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等)、大城市。这种普遍性的较高的心理期
望值与社会现实会有较大的距离。
在本次调查中,选择你心目中首选的三个单位类型的问题中:有61.1%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51.7%的毕业生选择科研设计单位,38.9%的毕业生选择机关,34.5%的毕业生选择三资企业,31.2%的毕业生选择高等学校。由此可见,我校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以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三资企业及高等学校为主,民营股份制企业等单位类型选择比例不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边远山区、基层去。调查中可以看出,29.2%的毕业生表示可以接受在一般城市就业,10.4%的毕业生选择可以考虑小城市、县城,有16.6%的毕生只愿到大城市工作。
1.2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学生择业日趋理性。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竞争主要是毕业生个人全面素质的(综合素质)竞争。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肯定自身素质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通过自己成功求职,毕业生也对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所欠缺的基本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毕业生认为亟待加强的能力按比例排序分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竞争能力。
1.3 所学专业不同,择业观念各异。近几年来,我校在大型双选会前召开专场招聘会的数量逐年递增,举办招聘会的数量和参会单位越来越多,但是招聘会“效益”却越来越低。表面上看,我校的就业形势很好,用人单位纷纷“抢前抓早”,设立奖学金,开展“订单+联合”方式培养,每年前来招聘的单位在逐渐增加,但这些单位大多集中在我校的“三海一核”等传统优势专业,以及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出现了学生挑地点,挑企业现象,有的专业甚至需要学校人为调控,要求用人单位压缩需求量以满足多方需要(如船舶、核专业),相比之下,艺术类、文科、经管等
方面的专业则明显需求不足。虽然对此尚未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也可以判断出这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工作的难度都是很大的。 2 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2.1 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竞争意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在就业过程中,同一岗位需求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是难以顺利就业的,大学生要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一方面要适应国际经济危机蔓延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少、薪金待遇变低等实际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2.2 提高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建议由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统筹规划,继续以系列文化素质讲座、读书工程、文化与艺术教育实践等为载体,使理工科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文科学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出通专并重的社会有用人才。 同时要继续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在增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
2.3 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就业工作中,除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克服单纯挑收入、挑地域、瞄准研究院所等倾向,鼓励学生
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去建功立业,尤其要鼓励学生到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就业,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就业。长期以来,我校的学生工作与就业工作中一直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仍然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4 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心态。实际上,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学生对此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应该引导毕业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毕业生就业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必须和现实结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精力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才能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在求职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各种困难和矛盾,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现实,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不良心态要学会自我调整。这一点应该成为我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大学生应与时俱进、正视现实,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只有认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完善自身素质,调整择业心态,转变择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获得择业的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