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xx题 xx题 xx题 总分 一、填空题(共9题)
1.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明丽景色。 【答案】清荣峻茂;猿鸟乱鸣;蝉则千转不穷;草长莺飞二月天。
难度:偏难 知识点:诗 8.根据提示写出正确字音或字形
xiāo( )魂 重峦叠zhàng( )两__________________( )风雪__________________( )途
【答案】销 嶂qīzài
难度:中等 知识点:字音
9.1. 说话要有中心,要突出问题的关键。请参照下边的两幅温馨提示,在农民工和警察两个职业中任选一个,为她们写一段“温馨提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曹先生。曹先生是个教书先生,他为人谦和,在其他人都欺负祥子,漠视祥子时,他关心祥子,愿意帮助祥子,鼓励他追求新生活
难度:偏难 知识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二、语言表达(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悟空·全球征名】2015年9月29日,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发起了为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征名活动。12月16日,征名活动[A]__________________,卫星被正式命名为“悟空”,“悟空”既有领悟太空之意,又有“悟空”[B]__________________的蕴意,犹言暗物质探测卫星,可在[C]__________________的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此外,“悟空”的命名,与各国科学卫星以神话形象命名的做法
[D]__________________,如阿波罗(美国)、尤利西斯(欧洲)、太阳神(美国、德国)等。__________________ 1.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划线句有一处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应为“明察秋毫”
2.这种命名,不仅宣扬了传统文化,还激发了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 难度:偏难 知识点:综合性学习
2.【悟空·大圣归来】《大圣归来》在“暑期档”共创造了9.5亿元的票房,成为中国最卖座的动画电影。作为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动画,《大圣归来》完全具备”大片气质”。片中角色形象来自《山海经》等经典作品;音乐来自《小刀会序曲》等传统民乐;画风是传统国画山水泼墨的写意风格。电影所充溢的怀旧情结令众多70、80后泪洒影厅,也为90、00后树立了中国式的英雄形象。 1. 下面是网友在观影后写的对联,请用正楷字抄写在方格中。 踏碎凌霄显神威 驱除妖邪逞侠豪
2. 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大圣归来》广受赞誉的原因。(不少于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踏碎凌霄显神威驱除妖邪逞侠豪
2.(1)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动画,完全具备“大片气质”。(2)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片中角色形象来自《山海经》等经典作品;音乐来自《小刀会序曲》等传统民乐;画风是传统国画山水泼墨的写意风格。(3)电影所充溢的怀旧情结和中国式的英雄形象能打动各年龄段的人群。 难度:偏难 知识点:综合性学习 3.郊行 刘克庄
一雨饯①残热,欣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②。 【注】①饯:送走。②问栖栖:忙碌劳顿。
1.游踪由“__________________”始,到“__________________”终,让人感受到诗人这次“郊行”的闲适愉悦之情
2.细细品读,调动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野田小溪
2.示例:漫步郊野,田垄之上,有沙鹳静静地站立在其间;一座庙宇周围,多有古树,枝桠间,有乌鸦啼叫
难度:偏难 知识点:诗 三、选择题(共1题)
1.【悟空·中国元素】《大圣归来》下映不久,全球市场狂揽8亿美元票房的皮克斯(PIXAR)动画《头脑特工队》在国内的“国庆档”遭遇票房“滑铁卢”,总票房最终竟未能突破亿元大关,惨淡收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影片未能充分体现“中国元素”的魅力,难以迎合国内观众的口味,票房惨淡应在情理之中。
就这部动画在中国的票房失败,一位动画影迷在影评研讨会作了发言,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圣归来》取得的巨大的票房成功,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 B.外国动画电影如果想在中国市场成功,应该借鉴《大圣归来》的经验。 C. 外国动画电影在其他国家票房的成功,侧面说明中国观众的口味低下。 D. 《头脑特工队》在中国票房的惨淡表现,是有着一定的市场合理性的。 【答案】C
难度:偏难 知识点:其他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①。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②,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③?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④,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明·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注】①頳(chēng):红色。②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③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④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下列句中停顿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 念/无与为乐者 C.乃回篙/泊新亭柳下 D.适有/灯起荟蔚中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__________________上阁 (2)__________________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五色忽__________________杂之 (4)__________________曰:“此渔灯也。”
A. (1)互相 (2) 于是 (3)繁复 (4)或者 B. (1)互相 (2) 最终 (3)繁复 (4)有的人 C. (1)一起 (2) 最终 (3)再一次 (4)或者 D. (1)一起 (2) 于是 (3)再一次 (4)有的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
(2)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__________________
4.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月亮,甲文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营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乙文也运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月下柳丝披拂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 A庭下/如积水空明 2. D
3. 1)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但”、“闲人”“如”“耳”应译出) (2)(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空明澄澈(澄明凉净、幽静清爽、清幽静谧均可);闲适;电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陶醉其中) 难度:偏难 知识点:散文类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 1.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迹。这遗迹中就有着历史悠久的佛寺遗址——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建。寺的前身是东吴时期的建初寺。鼎盛时,大报恩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有寺僧500多人,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皇家寺院,也是影响极大的天下首刹。
工程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寺临秦淮河,地质稍软。建造时,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防潮杀虫。
__________________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不仅是因为地质条件特殊,更主要的是因为琉璃塔的建设难度极大,不得不屡屡延期。
在大报恩寺中,琉璃塔是最著名的单体建筑,它九层八面,高达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而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
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
寸木”。可谓绝妙。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
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这种独特的形制与装饰艺术令人叹绝。
塔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
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9层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时人赞曰“白天似金轮耸月,夜间似华灯耀月”。其铃声其明灯,堪称其时一绝。
此塔开了世界琉璃宝塔的先河,“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寺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极高的建筑艺术成就。
历史上,人们常把大报恩寺比作一顶璀璨的古董级皇冠,而把寺内的九级琉璃塔称作是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明人张岱指言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真是赞誉有力。 (综合相关资料编写)
1.“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依次指的是( )。 A.大报恩寺 九层琉璃塔 B. 九层琉璃塔 大报恩寺
2.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绝妙至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1)第三段若改成“工程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建造时,地基先钉入木桩,然后纵火焚烧,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加铺一层朱砂。”是否就更简洁明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
(2)建造大报恩寺花了19年时间,而同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__________________3年半。(“不过”,有怎样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
2.体现在:(1)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可谓绝妙。(2)独特的形制与装饰艺术令人叹绝。(3)其铃声其明灯,堪称其时一绝。(4)此塔开了世界琉璃宝塔的先河“四大部洲所无也”,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极高的建筑艺术成就
3.(1)不是的。1体现不了工艺设计的独特与精巧,尤其是每一步的工艺作用交代,更体现了建造者的智慧和用心;2体现不了上文“寺临秦淮河,地质稍软”的地质特点(或体现不了下文“地质条件特殊”的特点。
(2) “不过”,是“不超过”的意思,通过两者建造时间的比较(作比较),表明了作者对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的惊叹,引出下文对费时原因的解释和琉璃塔的介绍,用语准确、形象。 难度:偏难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从 前 燕子
那个人出现在门口的时候,我正坐在门槛上逗猫,冬天正午的太阳很好,像无数根细小的金针穿透棉衣,扎在皮肤上,有点扎人,却很舒服。我懒洋洋地,猫也懒洋洋地。
他的身影挡住了一半阳光,猫比我早一步跳开去,不满地“喵”了一声,我也退到门槛里面。
他裹着一件很厚的棉袄,这使他的身躯夸张地胖,但脸是瘦的,而且黑——依着小孩子的判断,这是一个典型的 “乡下人”。他的棉袄上有补丁,却不脏。
他开腔了:“你家大人在吗?”笑着,似乎还想伸出一只手来摸我的头,我当然跳开一步-----他斜背着的大挎包上拴着一个很大的搪瓷缸。
我瞪着他,脑海里正紧张地在“乡下亲戚”和“老拐子”之间做选择题,外公已经拄着拐棍出来了,他朝着来人看了一眼,就招呼上了,“来啦?坐吧。”他没让来人进屋,自己拿了小竹椅子坐到门口,来人也就坐在他近旁的凳子上,并接过了外公递来的香烟。我注意到,他很宽大的棉袄里没有衬衣,也没有毛衣——那时节城里人穿毛衣已经普遍。
外婆也正好来到堂屋,见到来人,便问:“吃过了吗?吃点吧。”来人一边“哦哦”的答应着,一边解下
腰上的搪瓷缸,我接过来,送到外婆手上,外婆进到厨房里,大灶上是中午剩下的饭,有半锅,外婆给装满了,压实了,上头再擱上一层青菜,一层红烧萝卜,最后放上三四块很大的五花肉或咸鱼,叫我端出去。
我这时已经断定这是“外公的农村亲戚”,于是将缸子递给他,他端过缸子,从挎包里抽出一双筷子,对着外公做了一个“您老请”的姿势,外公摆摆手:“吃过啦,你快吃。”他吃得不紧不慢,大约因为吃得多,那一顿饭总也有二十分钟左右,我便不耐烦看他,自己又到旁边玩去了。
外公一直陪着他,不时交谈几句,全是我听不懂的“农村话”,似乎说到了他路上走了多久,累不累,下面往哪里去,还需要多少天,也似乎问到了他的家人,谁谁谁,好不好。他们的声音都不高,语气平静,他有时停下筷子,用手比划一下,于是两个人都嗟叹一回,或者都低低地笑了。
他把所有的饭菜都扫荡干净了,外婆便出来问,“没有汤咯,喝点茶吧?”他很高兴的“嗯”了一声,于是缸子里又兑上浓茶,他们便又坐了一回,聊了一回,抽了两支香烟。有几分钟他们俩都不说话,似乎在阳光里盹着,一只苍蝇路过,在门槛上趴着,没有人去赶。
他似乎歇足了劲,站起身来,对外公说:“好勒好勒,走了,谢谢啦。”外公说:“慢慢走,下次来啊。”于是他慢慢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奇怪地问外婆:“不留他玩两天吗?”外婆笑着拍拍我:“还留两天?要饭的呀。”“啊——”外公把拄着的拐棍在地上敲敲,认真地说:“不是要饭,人家是——逃荒。”
“要饭”和“逃荒”有区别吗?我懒地去问,也懒地去想,我追着猫玩去了。
这样的逃荒人家,我们每年在冬天总要接待两三回的,别的季节也有,但不多。我后来见到他们,便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招呼后,再向外公外婆报告去了。外公的第一句必是:“来啦?坐吧。” 随着十多年前我外公外婆陆续下世,儿孙们纷纷搬入高楼,这样的情景已经消失。
三四年前一段时间媒体又热议“该不该帮助外来乞讨人员”,我听着各方面人马激烈交锋,心里却想着外公外婆那一声“来啦?坐吧。”“慢慢走,下次来啊。” 想着想着,眼睛就湿了。
我喜欢京剧里秦琼的一段唱“马渴思饮长江水,人到难处想宾朋……”多少的好东西,如今已成绝响。 1. 文章结尾写道“多少好的东西,如今已成绝响。”对“好的东西”的分析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好的东西”指的是热情接待逃荒者,供给茶饭,与之平等交流的美好行为。 B. “好的东西”指的是老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与人为善、扶贫助弱的传统美德。 C. “好的东西”指的是京剧中那些总易被人遗忘,成为绝响的精彩的经典唱段。 D. “好的东西”指的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关爱弱势群体生活、人际和谐的理念。 2.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3分)
冬天正午的太阳很好,像无数根细小的金针穿透棉衣,扎在皮肤上,有点扎人,却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
3. “来啦?坐吧。”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
4. 在《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悲惨的一生中,也有过选文中“外公”这样的人,祥子视他为“圣人”,这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祥子为什么如此感激这个人?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其中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
2. 比喻,将阳光比作金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细密、温暖、舒适的特点;为全文营造(渲染)了一种和谐温暖的氛围。引发故事情节的发展。
3. “来啦?坐吧。”这句话是外公招呼逃荒者的第一句话,表达了外公的客气平和、“与人为善”的美好品德;这句话也是每年外公接待逃荒者必说的第一句话,突出了外公对美好品德的坚持;这句话也是后来媒体热议“该不该帮助外来乞讨人员”时我回忆起来的,这两者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今天人们对待陌生人的冷漠的失望,和对“从前”美好的怀念之情。
难度:偏难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六、作文(共1题) 1.作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诗人汪国真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梅长苏不忘初心,与敌人斗智斗勇,终为赤焰旧案平反昭雪;陶渊明不忘初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归田园,终享“采菊南山下”的悠然之乐;失明又失聪的海伦凯勒不忘初心,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略
难度:偏难 知识点:命题作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