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1

来源:东饰资讯网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璀璨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及周边的国家。今日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的交流也日趋紧密。汉语不仅仅是使用者最多的母语,而且是很多外国友人去学习和想要学习的语言。学习汉语目前成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这股“汉语热”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热”。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所以在对外汉语热的背景下,对外汉语的教学显得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末《周礼》及秦汉之初《礼记》中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汉代(“匈奴遣子入学”) ,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

日语,韩语都是从汉语发展而来,然而汉语的某些表达并不适合于日语,韩语。这是因为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掌握这一语言。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极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不准确把握有关语言的文化内涵及相关的社会习俗背景,就很难掌握汉语的精髓,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实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文化信息。作为一种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汉字在其形义之间、音义之间,以及意义变异的联系中,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分,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字是因它记录的词(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选择什么形象,采用哪些物件组合,或者要受到造字者和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将这些隐藏在汉字背后的造字理据与汉字文化揭示出来,不仅能增加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留学生对汉字的进一步认识,同进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汉字并了解中华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对外汉字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呢?运用字理识字

法。何谓字理识字法?贾国均先生曾如是论述:“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系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例如讲象形字“为”字时,我们就可以将为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形的演变制成图片,让学生依次看,并猜测是现代汉字中的哪个字。这样既直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解释。甲骨文“为”字像用手牵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把象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生活方式。

又如会意字“取”,仍用图示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般能猜出甲骨文中此字的左右两边像一只耳朵和手,老师可以随即解释“取”字即以手取耳。古代用田猎获兽或战争杀敌,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计功的凭证。且可以同时告诉学生“又”在古代就是手的意思,所以很多以“又”做形旁的字与手有关。

再如“家”字,由“宀”和“豕”组成,“宀”为房子,“豕”为猪。解释到此,相信很多学生仍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房子下面有一头猪才能成为家。此时结合文化来讲,相信会事半功倍。事实上这是上古人民重视畜牧业的体现,当时以畜养猪马羊等动物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如果有人家里能有一头猪,就代表这家人很富裕,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生活也很和乐。而且在《说文解字》中收了很多关于猪、马的汉字,给不同年龄、不同花色的猪、马造了专有的汉字,这也说明当时的生活方式。

对于形声字而言,形旁的提示作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义,还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形似偏旁。如“礻”和“衤”形体相似,留学生常常不能区别。“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示”字为古代类似于神案的事物,古人迷信神灵,因此以“示”为意符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祸福有关,如“祈、社、神、祝”等;而“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旁的字都与衣物有关,如“裤、袖、衫”等。这样结合古字形和文化来讲这两个形符,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用一个方块字记录,而一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汉语语音独特的特点。在汉语音节中,可以发现谐音普遍存在。谐音跟一定的文化传统有联系,只有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谐音,并且正确得体地运用。常见的就是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建立的双关。例如: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2)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3)孔夫子搬家——尽输(书)(4)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上面所举的是诗歌和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1)中的“晴”双关“晴天”和“感情”。(2)(3)(4)都是歇后语中的谐音。歇后语的后半句,从意义上衔接前句,从语音上产生联想,因此生成新的意义来。除了诗歌和歇后语存在着谐音,在中国的习俗中也存在谐音现象。例如,我们吃梨子的话,一般不喜欢分着吃,因为“分梨”谐音为“分离”,预示着离别。还有在新婚时,会在新房放上桂圆、核桃、花生等。桂圆,谐“圆”的音,象征夫妻圆圆满满。核桃,谐“和”,象征夫妻和和满满。花生,谐“花的生”,象征既能生儿子,又生女儿。再有过春节的时候,都会做一桌子菜,而这些菜中必然不会缺少鱼,因为“鱼”谐音“余”,象征着年年有鱼(余)。可见,谐音与中国的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对于上面所讲的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

熟语,是指汉语中的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等,这些是在汉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比如:成语是相习沿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语。可见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汉语的成语大多数都是有出处的。有的成语来自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有的成语来自历史事件,如《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围魏救赵”“笑里藏刀”等;有的成语

来自诗文语句,如“爱屋及乌”(《尚书》)、“妄自菲薄”(《出师表》)、“奋不顾身”(《报任安书》)等。

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内容。如年节文化,年节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数起,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都有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贴春联、挂灯笼也体现了汉民族辞旧迎新的独特方式。年节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传统节日大多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天然的联系。春节的饺子和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岁末的腊八粥等传统食品千百年沿袭至今,人们在节日的喜庆中饱尝了美食,在美食中又感受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结合语言教学,给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讲授节日文化的内涵,可以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中国文化,降低语言文化教学的难度,增强趣味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缩短文化适应过程。

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关注人的价值, 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和谐文化虽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 但却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因而, 对它的弘扬和创新, 必将为人类在新的世纪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巨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始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文化观念和礼乐教化。为了人类能够长久幸福地生存, 重视从整个社会和谐的角度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因此 将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 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和智慧的体悟, 关注修身养性。古人认为, 自我修养的内涵是天德、地德。天德自强不息, 地德厚德载物, 君子应该志存高远, 以国家、民族、天下的兴亡为己任。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才能做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处理好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 必须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 努力做到身心和谐, 义利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可贵的一点就是善于从矛盾对立的事物中发现有利于解决矛盾、消除分歧的积极因素, 强调把和为贵求同存异作为处理矛盾或冲突的最佳途径和最高法则。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汇,民俗语言研究的重心是民俗文化语汇研究,汉语中很多语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如龙风、牡丹、鸳鸯、福、禄、寿、喜等等,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文化信息。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龙”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对它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龙文化”“龙”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神话,它能给人类带来风雨雷电,以雨水滋润万物,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限生机。年节时,百姓要准备丰厚的祭品祭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对于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人来说,“龙王”至尊至贵,能降福于天下。中国的皇帝为显示其最高的地位和权利,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则是“龙子龙孙”,可见龙之显贵。 另外,中国人还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是“望子成龙”。当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龙”文化以后,自然会举一反三,理解汉语中有关“龙”这一词语的使用。狗,在英美人看来,是忠诚的象征,是挚友的代名词。他们喜欢狗,视狗为知音、知己,他们像中国人养小孩一样养狗,也就是说,对狗关怀备至。因此,“dog一词在英美人看来不是贬 义词,例如:“every婉肠油dsy”是一句谚语,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lukydos ”(幸运儿)等等。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是一种无耻的动物,带狗的词语许多都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因而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把留学生的本民族文化与汉语的

文化进行对比,用留学生的当代主体文化和我们的当代主体文化进行比较,对比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解决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中的文化差异,在言语的交际中加以理解和运用。 由于不同传统、不同文化的缘故,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差异很大。以问 候 语 为例,中国人见面时常说:“你吃饭了吗?”我们觉得很习惯,而同样的话你如果对英美人说,他会有两种理解:(1)你想请他吃饭;(2)你笑话他没钱吃饭或多管闲

事。再比如:中国人见面时爱问“你到哪儿去?”或“你去哪儿啦”我们觉得很正常。可是如果你拿这话对英美人说,他就很反感,以为你想打听他的隐私,不怀好愈。他认为“去哪里,到哪儿去啦”是他自己的私事,你无权干涉。英美人见面打招呼说声“hello。”或“Hi”就足够了。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接受赞扬时,回答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你工作做得出色,英美人会用“very good”或“great”来称赞你,你听了很可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是中国式的谦虚。而英美人听人夸他,会说“Thank you\"以示感谢和领情。英国人认为红色是危险的信号,而中国人则视红色为喜庆。例如,古代结婚时,新娘会戴上红花,穿上红色衣裙,今天那些受到领导重用的人被称为大红人 。

不同的民族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诸方面的差异在语言上均有反映,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在交际中就会闹出笑话。比如对英国女学生说“You are beautiful她一定会感到高兴,而且会立即表示感谢。但是如果贸然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中国女学生说:“你长得很漂亮”,她就会怀疑你别有用心。刘殉先生也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位教

师教过了“拍马屁”这个词语后,没讲清其文化内涵。一次,有位教师夸奖一个留学生汉语发音好时,学生竟然说:“哪里,哪里,老师您在拍我的马屁!”这些例子说明,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交际的质量,汉语学习决不能脱离文化的学习。汉语学习和汉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学好汉语的捷径。

不言而喻,作为一种外向型的教育事业,对外汉语教学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其 本身就体现出世界意识。在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我国国力进一步增强,世界跟中国的交往将 进一步加强,全球对汉语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长,新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重点应向世界拓展 “市场”,加大支持世界各国发展汉语教学的力度,加大在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中外交流、合作的力度,全方位推动世界汉语教学向更大层面发展,使汉语真正成为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外语语种之一,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交际工具之一。将“世界意识”落实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我们应更自觉、积极地在“对外”上作文章,不断提高“对外”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即将发展重点逐步向海外倾斜时,随着学习人数的增加,学习者的不同母语或媒介语及不同文化背景也在逐步扩展,且学习者的成份、层次及学习目的亦越趋多样化复杂化,他们对学习汉语的需求亦必然不断变化和扩大,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要,提高“对外”需求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如怎样使具有不同母语及文化背景、不同起点学汉语的外国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陆俭明先生在给国家汉办的《建议》中就提出了这一课题,为此,他更身体力行提议要重点“开发具有科学教学理论指导,高新技术支持、符合心理认知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及配套的对外汉语教学字典、词典。”单就这一课题而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大有可为:首先要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如不同年级留学生到底要学习掌握多少个汉字及哪些汉字、多少个词语及哪些词语、多少语法点及哪些语法点等。若仅就汉字而言,这些汉字的构词能力如何,所构词语是否常用,它们的频度使用度如何,各个汉字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是否符合汉字的认知规律,复现率为几,递增率为几;词汇和语法点的研究亦然。然后,再根据学习者不同母语区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进而又根据新研制的字 表、词表、语法要点表来编写专供对外汉语教学用的字典、词典、语法大纲等工具书及以此为依据的各级各类教材。通过上述这些对字、词、语法要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科学的调研和规

范后所编著的工具书和教材,必能更广泛有效地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同时也会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所谓“深度”,就是要逐步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是在一些汉语教学发展较好的国家) 逐步确立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地位。在世界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中,英,法、西班牙语等早已成为专门学科;在中国,经半个世纪的努力,对外汉语教学也己被初步建成一门新型学科。然而,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中,被视作“非普遍教授语言”的汉语还远未被纳入学科发展的轨道,或仅附属于汉学、东方文化等专业。若要使汉语在21 世纪早日成为一门世界主要的外语语种,就必须将其建设成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要实现这一目标,世界汉语教学必须向汉学领域拓展。这是因为在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名牌大学) 的汉语教学多依附于汉学,并被汉学家们所控制或主导,那些汉学家们往往还对其所在国家的对华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再从对外汉语教学或世界汉语教学培养汉语人材的最高境界来说,至少应为培养新时代汉学家打下汉语文基础,乃至成为哺育未来汉学家成长的摇篮。当然,这需假以时日,但必须从现在起就树立这种“世界级”的学科意识并付之行动。这就更要求在国内进一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汉语教学格局中的中坚堡垒和基地。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意识大致也包括两方面: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思想现代化,就是要参照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并结合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所谓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一张嘴巴、一枝粉笔、加上点儿图片实物之类的课堂教学,或稍“现代”一点把课堂搬到语言实验室,再配上点幻灯、影视片等。但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自70年代以来,随着中介语理论、学习理论的出现和传播,特别是进入90 年代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并被广泛运用于语言教学,从而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思想,强调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毫无疑

问“, 学”中心冲击了“教”中心的因循守旧、被动局限等弊端,对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凡事不能走极端,客观地看“, 教”中心和“学”中心各有利弊,只是比较而言“学”中心似乎更顺应语言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潮流并能取得更佳教学效果。如果说“教”中心过分夸大、强化了教师的作用,而“学”中心有可能漠视、弱化教师的作用,在寻求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时,不妨取“教”中心和“学”中心之长合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既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又积极体现教师启示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是认知活动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教”不再是主宰“, 教”为“学”服务。不过,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那是大有学问的,当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思想现代化问题还有许多课题可以研究,此处不作过多过细述。教学手段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信息化。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高新科技日新月异,传媒手段突飞猛进,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赶上时代步伐,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方面有许多高、新、尖的课题急待我们去解决和完成,如: 重点发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满足新时期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网站,全面实现网上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果的网络化问题;我国国情与汉语远程教学研究,面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汉字信息处理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句式机器识别与理解问题,世界汉语教研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等等。站到世纪的高度来审视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邢福义先生1999 年5 月8 日给笔者的来信中还动情地呼吁“:汉语的世界性推广应该成为‘国策’,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是啊,在我们切盼我国能够象法国把向世界推广法语作为国策那样,迎来把向世界推广汉语也作为国策那一天到来之前,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实施和发展是完全以切切实实地从现在就做起,并且做好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