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势力插足南海,南海局势更加波诡云谲。而外媒对此评论,南海纷争背后,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政治搏弈。
(B)贫富悬殊现象客观存在,毋庸质疑。各国政府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制度保障关系取多种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自三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多省持续强降雨,以至许多地方江河湖泊水位不断上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D)文学砥砺人生。一个与文学形同陌路的人,他的人生便少了滋味;当文学成为一个民族点缀的时候,这个民族的灵魂便成了游丝。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重阳节突击敬老,一哄而上之后的一哄而散,给老人心理带来巨大落差。关爱老人.既要节日前后的爱心参与,更要细水长流的用心坚持。
(B)坐落在巢湖边上的三河古镇,风景如画,一年四季游客不绝如缕。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观美景,品美食,听戏曲,体验古镇特有的民族文化。
(C)文化哲思类散文,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理性思考,又不乏文化关怀。它往往旁征博引,行文自由活泼,结构密不透风。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D)在学校组织的这次春游中,同学们兴致极高。他们呼朋引类,在山林中跑来跑去,在小溪旁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欢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可以推动沿路国家的经济建设,而且可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B)据权威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猪肉、蔬菜等价格攀升,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增长最快的是食品消费。
(C)解决民生问题,当首先解决环境治理问题。那种“先开发后治理,边开发边治理”的做法,往轻处说是急功近利,往重处说是罔顾民生。
(D)由于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面临极大挑战,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与屈原的《离骚》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B)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继魏晋之后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南朝诗歌以民歌为代表,其风格缠绵婉转,细腻含蓄,如《敕勒歌》《西洲曲》等。
(C)“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先生的这几句话,高度精确地概括了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D)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套中人》《麦琪的礼物》分别是他们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文言文阅读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5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灵壁,而为此园 家:定居
(B)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蹈:践行
(C)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 燕:同“宴”
(D)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 艺:园艺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硕求余文以记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其木皆十围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必仕则忘其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富可以养”的总体构思特点。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B)苏轼在离开彭城赴吴兴途中,应张硕所求而写下这篇“记”。文中除对张氏园亭的极力赞美之外,还对张氏先君为其子孙长远而周全的考虑深表赞赏。
(C)作者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于是在叙事中阐述议论,认为一个人不必要去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就像饮食一样,自己能感到饥饱适宜就行了。
(D)彭城风土人情之美,使苏轼产生了将来在泗水之滨买田养老的想法。如果那样,与灵璧的张氏园亭便鸡犬之声相闻了,可常常与张氏子孙来往。
8 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汉语。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手 [美]加尔文.渥星顿
①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时,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却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②父亲六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那时,课上答错一题,手掌上就要挨十下打。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待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③若干年后,只受过四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又过了若干年,我用一双小手握着他的一只大拳头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练,但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是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一个人到外边散散步。
④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字。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的面前了。
⑤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想要提拔他。然后,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道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也读不出、写不出。 ⑥一次,母亲去看我姨妈,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晚饭后,他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然后,厨房里一片寂静。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这上面的画太像梨子了!”他走出门,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但是那上面画得的确像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⑦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他常常住医院。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医生给了他一瓶硝酸甘油片。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⑧三个星期后,他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⑨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这个药瓶。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⑩在小教堂举行葬礼的前一小时,我不由自主地来到父亲的花园门口。一个邻居就在这儿发现的他。我感到十分悲痛,蹲下身,看着父亲生前劳动过的地方。我的手无目的地挖着泥土时,碰到一块砖头。我把砖头翻出来,扔到一边。这时,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11)我手里拿着这瓶硝酸甘油片,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父亲拼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我感到极端痛苦,知道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9 文中第①段写父亲的手时,运用了“温暖”这个词,请说说“温暖”的含义。
10 本文以“父亲的手”为题,有何新意?
11 文章第(11)段作者通过想象的情景描述父亲的死因,这样写,有人认为不合理,你认为呢?
古诗词鉴赏
1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诗 [南朝]范云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12 这百怨妇诗,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征夫的军旅生活?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13 诗的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填空题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实践
15 试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说说下面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疏朗而细腻的语言特点,培养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揣摩语言,体悟文字蕴含的情感,进而勾绘文本背后的人物形象。 (三)掌握文章以情取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创设“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感悟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瑞士,埃米尔),在每一段有温度的文字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人,或悲或喜,或忧或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故都的秋》,看看故都的秋的背后有一位怎样的凝望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2)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3)郁达夫是如此迷恋故都的秋,那么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呢?概括本文描写故都的特点。 (三)赏析探究
文章与人是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优秀的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体验与写照,是从作家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文字,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通过品味揣摩文字,看看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从下面任选一副秋景图,分组讨论、交流。 秋意满眼 南来北驻的寻秋者 秋蕊遍地 敏感细腻的知秋者 秋蝉盈耳 残声如漏的聆听者 秋雨衔味 黍离之悲的感伤者 秋果怡人 从容冷静的叙述者 (四)课穸小结
郁达夫既是故国之秋的悲吟者,又是骨子里透着悲凉的一介寒士。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又何尝不是郁达夫生命的底色? (五)布置作业
16 下面是一首词的课堂教学实录。请根据教学思路,完成下列小题的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一起背诵一遍。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介绍背景,反复诵读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写的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2)词的上片主要写了都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两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你能读出词人对英雄怎样的感情?
(3)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三个典故,前两个典故用意不在于反思历史,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词人主要用了五个典故,发出内心的三声叹息: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我们结合词文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熟背全词,体会情境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判断题
17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摒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能力。 ( )
(A)正确
(B)错误
18 高中语文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要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A)正确
(B)错误
19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