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练习题

来源:东饰资讯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

综合练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

A、1067;B、1000mm;C、762mm;D、1435mm

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 ) A、G201;B、G101;C、G302;D、G203

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 )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 )

A B 城市 C D 机场在城市中的位置 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 )

A、1:1:2:4; B、1:2:3:7; C、1:2:3:4; D、1:2:5:4 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 ) A、方格网;B、环形放射式路网;C、自由式路网;D、放射式路网

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 ),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 )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 )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 B、主要干路 C、支路 D、高速公路

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 )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 )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 )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3、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对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 )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4、立体交叉可分为两大类,(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A.分离式立交和环形立交 B. 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C.互通式立交和半互通式立交 D.苜蓿叶式立交和半苜蓿叶式立交

15、关于用地布局与道路网形式的配合,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D ) A.城市用地集中布局的小城市,道路网大多为方格网状

B. 组团式用地布局的城市,组团内的道路网应当与组团的结构形态一致 C. 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一般由联系组团间的道路与组团路网形成链式路网结构

D. 采用方格网道路的中心城市不会在方格网基础上形成放射状道路网形态 16、判断图中两种布置形式哪一个正确( A ) 17、下列对于铁路编组站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为干线运输服务的路网性编组站大部分为中转车流,与城市的关系不大,应远离城市,设在主要干线车流顺直的地点;

B、肩负干线与地方运输双重任务的区域性编组站,不仅要设在主要干线车流顺直的地点,而且要靠近城市车流产生的地点,如工业区、仓库区等;

C、主要为地区服务的工业和港湾编组站,则应设在车辆集散的地点附近,不可远离城市;

D、当铁路枢纽是路网的终端时,则应设在铁路干线引入方向的市中心区边缘。

18、在公路网规划中,下列对于公路的分类分级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路按适应交通量水平可划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B、公路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四类。

C、除高速公路为汽车专用公路外,一、二级公路为联系高速公路和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三级公路为沟通县和城镇的集散公路,四级公路为沟通乡、村的地方公路。

D、规划的高速公路一定是国道,国道不一定是高速公路。

19、在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下面规划的各条省道中哪条是从哈尔滨放射出来的公路( )

A、S201;B、S101;C、S302;D、S203

20、在全国公路网规划中,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向南的纵向的公路( )

A、G201;B、G101;C、G302;D、G103

21、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对于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城市为目的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B、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或者是通过城市但可以不进入市区,一般宜尽量从城市边缘通过;

C、通过城市且有少量上、下客货作暂时停留的车辆,必须通过干道与市中心相通;

D、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采用环城干道解决,根据城市大小可设一条或者多条环线;

22、下列选项中对于出行的界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出行必须是有目的;

B、出行需要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 C、无论多长距离或多少时间的出行都叫出行;

D、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点为终点,计为一次出行。

23、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建设城市快速路( ) A、规划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大城市; B、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 C、规划人口50万以下的城镇;

D、受过境交通影响较严重的规划人口100万的城市。

二、填空题

1、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1435mm

2、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作干线、支线和专用线三类。 3、铁路路基横断面有路堤、路堑、半路堤和半路堑等类型。

4、在规划铁路中间站的位置时,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 边缘 通过,并将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5、公路按适应交通量水平可划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6、公路路线编号由一位公路管理等级的字母代码和三位数字构成。 7、国道按首都放射线、北南纵线、东西横线分别顺序编号。

8、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线由一位标识码1和两位路线顺序号构成;由北向南的纵线由一位标识码2和两位路线顺序号构成;由东向西的横线由一位标识码3和两位路线序号构成。

9、省道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内按省会(首府)放射线、北南纵线、东西横线分别顺序编号。

10、省道编号规则参照国道顺序编号,即以省会(首府)为中心的放射线由一位标识码1和两位路线顺序号构成;由北向南的纵线由一位标识码2和两位路线顺序号构成;由东向西的横线由一位标识码3和两位路线序号构成。

11、码头布置形式一般可分顺岸式、突堤式、离岸式以及挖入陆域的港池式。

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13、交通岛有方向岛 、分隔岛 、中心岛 和安全岛 四种形式。 14、交通方式通常可分为个体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方式两大类。 15、城市居民出行总量(次/日)=人均出行次数(次/日)×城市人口规模(人)

16、OD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出行OD调查、机动车出行OD调查、货流OD调查。

17、一次居民出行对于不同的交通小区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起点交通小区,这一出行为发生,对于终点交通小区这一出行为吸引。

18、一般情况下,城市规模越小,道路网密度越大,道路等级越低。

19、铁路车站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货运站、编组站等。

20、铁路车站布置的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三种。 21、铁路货运站的组成主要有货场和车场两部分,其相互位置分为横列式和纵列式两种基本形式。

22、由于多种原因当铁路中间站必须采取客货对侧布置,城市的交通将不可避免的要跨越铁路两侧时,应保证城市用地布置以一侧为主,货场与地方货源货流同侧,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效率,并在城市布局上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量。

23、铁路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了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24、高速公路的定线布置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行驶中车流与城市的关系,可分为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和穿越式四种布置方法。 25、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分为:分岔、交汇与冲突。

26、平面交叉口转角部位红线应作切角处理,常规丁字、十字交叉口的红线切角长度宜按主、次干路20m-25m、支路15m-20m的方案进行控制。

27、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检验总体、分区规划阶段所定交叉口转角部位红线切角长度是否符合安全停车视距三角形限界的要求。

28、各类交叉口之间的最小间距,在规划控制时,宜不小于150m。

29、新建道路交通网规划中,规划干路交叉口不应规划超过 4 条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错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相交道路的交角不应小于70°,地形条件特殊困难时,不应小于45°。

30、改建、治理交叉口规划,道路外侧规划用地建筑物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主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100 m,或设在地块离交叉口的最远端。

b.次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80 m,或设在地块离交叉口的最远端。

c.支路上,距离同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50 m,距离同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30 m。

d.干路上地块出入口的进出交通组织应规划成只准右进右出的方案。 31、进、出口道部位机动车道总宽度大于16m时,规划人行过街横道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32、常规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的形状宜采用圆形。中心岛曲线半径宜为15m-20m,中心岛内不得布置人行道。

33、根据交通功能和匝道的布置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34、一般单线铁路路基面宽度在6-7m左右,如果双线,则需再加4 m。 35、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含铁路、道路两用桥,下同)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

(一)城市市区高速铁路为10米,其他铁路为8米;

(二)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高速铁路为12米,其他铁路为10米; (三)村镇居民居住区高速铁路为15米,其他铁路为12米; (四)其他地区高速铁路为20米,其他铁路为15米。 36、公路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四类。

37、公路分级: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38、铁路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了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据调查,客运站距离市中心在2-3Km比较方便。

39、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 (一)国道不少于20米; (二)省道不少于15米; (三)县道不少于10米; (四)乡道不少于5米。

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米。

公路弯道内侧、互通立交以及平面交叉道口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安全视距等要求确定。

40、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及其在城市范围内的布置,应遵循“近城不进城,进城不扰民”的布置原则。

41、高速公路的定线布置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行驶中车流与城市的关系,可分为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和穿越式四种布置方法。

42、港口由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组成。

43、飞机的起降必须 逆 风进行,风速愈大,起降滑跑的距离愈 短 ,并增加安全性,而 侧 风则对起降安全有影响。

44、从地面交通的条件来讲,航空港与城市间的距离控制在 30 km比较合适,这样可保证地面交通的时间控制在 30 min左右。

45、城市交通预测一般可采用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方法进行。

46、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等。

47、出行生成预测分为出行发生预测和出行吸引预测两部分。

三、名词解释

1、公路用地

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以外不少于1米范围的土地,公路用地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2、出行方式构成

各种出行方式在居民出行量中所分担的比例,也叫出行方式结构。 3、交通小区重心

代表同一交通小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交通小区交通源的中心,不一定是几何中心。

4、交通需求预测

是利用交通调查与分析、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成果建立各种预测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预测规划区域未来年的交通需求状况,其目的是为交通系统的规划、评价提供依据。

5、出行分布

将各交通小区的出行发生量及出行吸引量转换成各交通区之间的OD分布矩阵,具有绝对量和比例之分。

6、交通分配

是将预测的各交通小区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去。

7、道路面积率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路网间距与道路红线宽度的综合指标,用%表示。

8、人均道路面积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比,反映了出行者与道路的关系。 9、OD调查

又称起讫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货、车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货、车的基本情况所作的调查,从而推求目标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10、期望线

又称愿望线,是连接各交通小区重心的直线,是交通小区之间最短的出行距离,它的宽度表示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次数。

11、主流倾向线

又称综合期望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12、分隔查核线

为校核OD调查成果的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它们将调查区划分成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目的是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

13、道路网密度

某类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14、道路网络连接度

网络连接度是指所有的道路网交叉节点连接路段数总和与路网交叉节点总数的比值。

15、机场净空

沿机场跑道周围,为保证起降安全所需的安全空域。 16、机场净空要求

在机场净空区内没有影响飞行安全的障碍物,并规定了其间各处各种地形地物许可高度,对这些规定的高度限制,叫做机场净空要求(或净空标准)。

17、出行

人、货、车完成某一目的从起点到讫点的全过程,分别称为个人出行、货物出行、车辆出行。

18、区内出行

起讫点都在同一交通小区的出行。 19、区间出行

起讫点分别位于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20、境内出行

起讫点都在调查区范围之内的出行。 21、出入境出行

起点或讫点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 22、过境出行

起起点都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 23、非直线系数

道路起讫点间实际距离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是衡量路网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非直线系数小于的路网为优良形式,之间为中等;大于为不佳。

24、OD表

一种表示各交通区之间出行量的表格。表示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量及出行方向时通常用矩形OD表格表示;当出行量对称时,可用三角形OD表格表示。

25、交通生成预测

是交通需求四阶段预测中的第一阶段,是交通需求分析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目标是求得研究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交通量生成量,进而在总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四、简答题

1、简答对穿越城市的铁路线路改造常用的几种方法。

对穿越城市的铁路线路的改造除了对铁路线路本身进行技术改造以外,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配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使铁路线在分区之间通过,以减少跨越铁路干线的城市交通,并可在沿线有一定的隔离防护地带,如能利用自然地形则更好。联系各区间的城市干道在跨越铁路干线时采用立体交叉。

(2)修建迂回线,使与城市无关的过境车流由迂回线从城市外围通过; (3)市区内对城市有严重干扰的线路分情况予以外迁或拆除:一是拆除穿越市区产生严重干扰的线路;二是拆除市中心的线路及客运站,在市区边缘新建客运站,原货运站保留成尽端式伸入城市;三是结合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范围扩大,将原有环形线外移,车站由环线以尽端式伸入市区。

2、简答铁路货运站在规划选址时基本要求有哪些 A.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 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的选址 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的选址 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哪儿 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

B.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 C.货运站应与市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市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D.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E.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3、如何对出行进行定义

(1)凡是从甲地去乙地,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为一次出行:①必须有目的;②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③出行距离或时间达到一定标准。(2)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点为终点,计为一次出行。

4、简要分析居民出行时辰分布的规律。 早高峰比晚高峰时间集中,出行频率要高;

早高峰的出行目的相对较集中,晚高峰出行目的差别大; 小城市峰值比大城市要低,峰值出现的个数比大城市多; 早高峰持续时间短,晚高峰持续时间长;

通勤出行的早、晚峰值高,非通勤出行的早、晚峰值低。 5、简答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

①同质性。区内的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一致。 ②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 ③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 ④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

⑤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⑥依据调查区域的大小和规划目的来确定交通小区的大小。

6、请在图中分别标出分岔点、交汇点与冲突点。(每种点标出一个即可) 7、简要回答常规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常规环形交叉口不宜用于城市干道相交的交叉口上,仅在交通量不大的支路上为美化环境或其它特殊需要时,可考虑选用环形交叉口。新建道路交叉口交通量不大,且作为过渡形式或圈定道路交叉用地时,可设环形交叉。

8、简述消除交叉口冲突点的措施。 1)在交叉口处实行通行管制;

2)渠化交通(把冲突点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3)修筑立体交叉; 4)规划上控制入口数量。

9、简要回答居民OD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

10、简答路网等级结构规划的指导原则。 (1)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2)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3)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4)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5)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功能与交通功能冲突 11、简要回答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有哪些

① 喇叭形立体交叉② 菱形立体交叉③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④ 环形立体交叉⑤ 定向式立体交叉

12、公路与城市联结的基本方式 1)公路线路从城镇边缘切过 2)公路线路远离城镇绕行 3)公路线路连接城市交通干道 4)公路线路连接城市环路

5)公路线路从城市组团中穿行 13、公路网络布置原则:

1)公路网的布局、主要线路走向、公路的等级应与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组织结构形成的交通流量流向相一致;

2)选择地形、地质条件良好的走向;

3)区域运输体系的各运输方式相互协调、配合; 4)与区域外的公路网相互协调;

5)公路网规划,应分层次,国道网—省道网—县道网。 14、简要回答并解释公路网络布局典型模式

公路网络是由城镇及公路组成的网络,其布局图式一般由辐射公路、环形公路、绕行公路、并行公路及联络公路组成。

辐射公路是指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 环形公路是指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

绕行公路是指为使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或交通障碍路段而修建的分流公路; 并行公路是指在公路网中,与某条公路呈平行状伸展的公路,又称并行线;

联络公路是指在公路网中,联系两条主要公路间的连线公路,又称联络线。

15、简答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原则

(1) 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 (2)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 (3) 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

(4)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 (5)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6、简答城市道路外侧规划用地建筑物机动车出入口规划,应符合哪些规定 (1)道路外侧规划用地建筑物机动车出入口不得规划在新建交叉口范围内,应设置在支路或专为道路外侧规划用地建筑物集散车辆所建的内部道路上。 (2)改建、治理交叉口规划,道路外侧规划用地建筑物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主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100m,或设在地块离交叉口的最远端;

b.次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80 m,或设在地块离交叉口的最远端;

c.支路上,距离同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50m,距离同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应不小于30m;

d.干路上地块出入口的进出交通组织应规划成只准右进右出的方案。 17、简答城市道路常规环形交叉口的适用场合。

常规环形交叉口不宜用于城市干道相交的交叉口上,仅在交通量不大的支路上为美化环境或其它特殊需要时,可考虑选用环形交叉口;新建道路交叉口交通量不大,且作为过渡形式或圈定道路交叉用地时,可设环形交叉。 18、简答“四阶段”法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并简要说明该方法的主要过程。

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主要过程:预测各小区的出行量,计算各小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预估各小区之间将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其所占比重,将区间交通量分配到相关道路上去作为交通、道路网规划的依据。

19、简述城市交通规划的一般程序,也可绘图说明。

总体设计 交通调查 交通需求预测 方案制定 方案评价 确定组织机构,制定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具体要求 出行调查;道路交通状况调查;公交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其他交通方式调查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城市人口及分布;就业就学岗位;出行发生与吸引;出行方式;出行分布;汽车保有量;客运车辆出行分布;货运车辆出行分布等。 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布局;公交线网布局;轨道交通线网布局;非机动车交通网布局;停车场布局;对外交通出入口 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流量预测与质量评价;公交客流预测及质量评价;交通网络经济效益评价;交通环境评价 (1)局部路段、交叉口等级及规模调整; (23)交通网络结构调整;)交通方式结构调整; (4)土地利用调整; 信息反馈与方案调整

20、城市交通方式通常分为哪几类,各自优势是什么 通常可分为个体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方式两大类。

个体交通方式优势在于灵活自由,能实现“门到门”出行;公共交通方式优势在于运输效率高,但只能提供定点定时服务(出租车除外)。

21、试从出行人群的年龄、收入、时耗、距离、目的等因素简要分析对出行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22、简要回答从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入手,促使步行、自行车与公交的转换与衔接,以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有哪些

23、简要回答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建模的两种基本思路。

其一是在假设历史的变化情况将来继续延续下去的前提下,研究交通需求的变化;其二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了实现所期望的交通方式划分,如何改扩建各种交通设施引导人们的出行,以及如何制定各种交通管理规则等。 24、Wardrop第一原理

当网络上的每组OD的各条被利用的路径具有相等而且最小的费用时,网络达到平衡,此时所有使用者都不可能通过改变路径来减小费用。 25、Wardrop第二原理

在Wardrop第一原理下达到平衡状态时,在网络上所有车辆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26、简述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的要求

五、综合题

1、实例分析:某港口城市为组团式布局。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60万人。港口所在组团为西区(省道以南为新发展区),东、北两个组团为新建区。有两条省道与该市联系,其中一条为过境高速公路,另一条省道系以该城市为起讫点的一级公路,通往省内其他地区。

问题:试就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评析其铁路、公路及组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2、回答城市道路网形式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各自的主要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3、试分析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中环路和放射路的作用。

4、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一个综合型港口城市,北部有一条江,城市人口300万人。中心城区东部是海港,城市用地选择在山系与海

港间过渡的相对平缓地带,由于受周边山地限制,城市布局呈分散组团模式,由中心城区加三个组团构成,在中心城区江北规划了两个城市组团,东部靠海边一个组团。城市西侧、北侧有高速公路通过,铁路客运站位于城市西南角(客货混合)。东部沿海有一民用机场。建有工业码头和客货混合码头若干处,另有国道、省道等经过城市。道路系统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未绘出)。

对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的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5、试比较方格网式道路网和“环+放射式”道路网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方格网式道路网:

优点:a 街坊排列比较整齐;

b 车流分布均匀,交通组织简单; c 划分街坊整齐,便于建筑布置。 缺点:a 主次干道分工不够明确; b 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c 非直系数较大。

适于:地形平坦,交通量不大的城市。 “环+放射式”道路网:

优点:a 市中心与各区之间联系便捷,非直线系数小 b 环形干道可将交通均匀分散到各区 c 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现状 缺点:a 易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繁忙 b 房屋朝向不易处理

适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6、案例分析

如图为某城市新建铁路枢纽——火车站及广场总平面交通流线组织。分析该大型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中的不妥之处。

1)停车场2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过近,且不应只设一个出入口; 2)火车站广场在城市快速路上开口过多,影响城市快速路功能发挥,同时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

3)火车站广场与旅游码头间的联系不便,穿越城市快速路,应增加地下通道或架设天桥。

4)停车场1位置不好,人流需长距离穿越广场进入站舍,应建设地下停车场,减少地面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

5)不应只设一个地铁出入口,造成人流过于集中,使用不便。 7、试分析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应先区分交通是通过性交通还是到达性交通: 1)以城市为目的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2)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或者是通过城市但可以不进入市区,或者上、下少量客货作暂时停留的车辆,一般宜尽量从城市边缘通过;

3)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采用环城干道解决,根据城市大小可设一条或者多条环线;

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等因素来决定,也与过境交通或入境交通的流量有很大关系。

8、我国某大城城市,市域内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为平原地区。市域范围内现状有两个主要城市Y和Z。两城市相距约60km,另外有若干中小城市。城市Y为市域的中心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100万,城市Z为临海的港口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40万,其它的中小城市人口规模为10-20万不等。现状有一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南北向穿过市域。为协调市域城镇发展,配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以石化为主的工业区A、以电子为主的工业区B、区域性物流园区C及4D级新机场等的规划布局意见,同时还规划了环形高速公路等内容。

根据提供的规划示意图,提出该规划在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示意图

1)石化工业不靠近港口和铁路,交通运输不便,而靠近水库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区域性物流园区距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太远,布局不合理。

3)机场未选址在城市Y和城市Z之间,不利于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不便Z市利用机场)

4)城市Y和城市Z之间没有高速公路联系,而若干中小城市之间却用高速公路相连不合理。

9、某市为我国中部地带滨江河丘陵地区的中等城市,城市规划远期将发展成为大城市(综合型港口工业城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中心城区组团沿江向西、沿河向南平缓地发展,作为全市的行政、工业、交通、居住、商贸中心;城东区组团沿河向南平缓地发展,作为全市居住、文化教育科研新城区。形成全市两个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态。城市远景向西和西南地区发展。

交通现状:区域性铁路和公路通过城市。中心城区设有铁路货站和客站(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与城市同侧布置),已建有工业货运码头和客货码头,西部有两条对外公路,西南部和东南部各有一条对外公路(其中西南部公路与机场相联系);长途汽车站(客站)位于老城区边缘;城东区组团东部和南部各有一条对外公路。

试分析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问题及道路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问题。

(1)区域性过境公路从城市市区通过,对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功能区的干扰很大。

(2)铁路客站——港口客、货站——长途汽车客站枢纽换乘布局不合理。 (3)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及其布局与城市功能脱节。 2)城市道路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道路网结构不明确。 (2)道路分级不合理。

(3)城市干道功能不明确、系统混乱。 (4)城市两个组团中心区跨河联系干道不畅。

(5)城市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的走向缺乏与城市地域环境特色结合,难以形成城市的景观轴线。

10、图1-1是分有3个交通小区的某对象区域,表1-1是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预测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为万出行数/日。假设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率不变,试用以上的数据求出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解答:

(1)求出现状发生与吸引率 小区1的发生率:=次/(日、人) 小区1的吸引率:=次/(日、人)

同理,可以计算其他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率,如下表所示。

D O 1 2 3 1 2 3 合计 合计 ( 2)计算各交通小区的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小区1的发生交通量:×=万次/日 小区1的吸引交通量:×=万次/日

同理,小区2和小区3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D O 1 2 3 1 2 3 合计 合计 (3)用总量控制法进行调整

(4)将来出行发生与吸引量(调整后)

11、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如右图所示。A、G、E为石油化工城镇。指出该方案存在的交通问题

12、某城镇西部为低丘陵地貌,南部邻海,东部与内陆某省接壤,邻海岸线有一段沙滩海岸,沙质细软、干净,每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风平浪静。另有一段礁石海岸,其余大部分海岸水文条件良好,适宜作深水码头。

该城镇体系内有多个城镇,其中A为中心城市,人口约100万。C为大型化工城市,D建有大型码头。各城镇之间有公路、铁路相连,并且规划在B与D、 A与D之间修建两条高速公路。

城市A、 C、 D建有污水处理厂,A、B、E、G、H建有供水厂。该城镇体系规划图如图所示。 问题:

请仅针对该城镇体系中的道路交通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及调整建议。

13、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凌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的红树林、湿地、沙滩及礁石。

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市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化项目。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

(1)等级结构:分为A、B、C、D 四级。A为市级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 C2、C3、 C4、 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规划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图所示。

问题:根据以上说明及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并说明主要理由和提出改进意见。

14、图1-1是分有3个交通小区的某对象区域,表1-1是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在常住人口平均出行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生成率法预测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

图1-1 某对象区域小区划

表1-1 现状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 单位:万出行数/日 D O 1 2 3 合计 人口 (万人)(现在/将来) 1 2 3 合计 15、在图2-1所示的交通网络中,交通节点1、3、7、9为A、B、C、D 4个交通区的作用点,4个交通小区之间出行的路段行驶时间如图2-2所示,4个交通区的出行OD矩阵见表2-1所示。试确定最短路线并完成表2-2,并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矩阵,。

表2-1 OD矩阵

终点区 起点区 A B C D A 0 200 200 500 B 200 0 500 100 C 200 500 0 250 D 500 100 250 0 表2-2 最短路线表

OD点对 A—B A—C A—D B—A B—C B—D 最短路线节点号 OD点对 C—A C—B C—D D—A D—B D—C 最短路线节点号 16、1#分区有172家独户住宅,287家集体住宅,550家公寓住房,他们的生成率分别为:;;车次/户,另有40000m2的商业中心,平均1000m2有个雇员,其吸引率为车次/雇员,用生成率的方法求1#分区的交通产生量和吸引量。 17、利用图中3个小区目标年发生交通量预测值和基础年的分布交通量(表2-1)用均衡增长系数法,求解目标年的分布交通量。

18、回答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建模的两种基本思路,并说明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思路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