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秀论文 以幼儿为主体 优化音乐教学——例谈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指导策略

来源:东饰资讯网


以幼儿为主体优化音乐教学

——例谈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要】教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理解是实现优质活动的关键。本文以教学实例为引,帮助教师解读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通过对策略的优化解决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由表现,使音乐感染、调动幼儿的情绪,主动参与活动。

【关键词】幼儿为本;音乐教学;优化;指导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承载着音乐活动的目标,传达着音乐活动的内容,是音乐活动的任务具体实施的中转环节。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其他年龄阶段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有着更高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幼儿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他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主动地计划、调整自己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并设计,让儿童能够体验到一种和“玩”一样的感觉,并主动参与活动之中。但是,很多教师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过于重视音乐的技巧技能,而忽视了音乐活动本身具备的趣味性。也正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更多的幼儿排斥参加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日渐式微。如何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取精用宏,必然要先剖析其优势及劣势。

一、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它的学习特点,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该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

以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幼儿在玩转音乐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音乐技能,感受音乐之美,体验音乐活动带到的乐趣,萌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的核心是“感受和表现”,但在现阶段的音乐活动中,老师通常会把音乐教学活动的技能、技巧的习得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幼儿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想象的艺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技能技巧的逻辑性,忽视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愿望的情趣。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幼儿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忽略幼儿的自主感知与体验。久而久之,导致了音乐教育成为了“工匠训练”,幼儿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疾人”。

(一)教师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感受音乐本身的乐趣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更注重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音准、歌词、节拍等),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表现,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而孩子们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乐的机会,只能被老师安排着,按老师的意愿表现着音乐,没有自己的审美体验,没有自发表现和创造的机会,纯粹就是个“提线木偶”。

(二)教师过于重视结果,形成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

《指南》中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幼儿在活动中某个技能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枯燥的机械训练,而始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逐渐失去了兴趣。如幼儿是否学会了这首歌,是否掌握了这个舞蹈动作,是否掌握了这个打击节奏等等。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就一遍遍反复的、不停地重复性地训练幼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幼儿参加音乐活动不再是享受音乐,而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努力。这样一来,音乐教学活动便成了“厌恶”的代名词,让幼儿望而生畏。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需要优化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定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趣味性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活动趣味化,它既避免了活动小学化的倾向,又能使幼儿在充满欢乐的活动氛围中学习,做到让幼儿真正的在活动中“玩得开心,才能学得更快乐”。因而,教师需要想办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喜爱模仿,因而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来设计,但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通过模仿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师应该给幼儿更多亲身体验、感知、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的机

会,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趣味化,使得音乐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转音乐。

(一)环节设计的趣味性

《指南》的理念就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应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就要以幼儿为主,从幼儿出发,激发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1.引题时时创新

教师要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我们知道幼儿对新奇的、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一点的事物有极大的探究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来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像有趣、新颖的教具、设悬念和课件等手段来诱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皮影人》,我选择用观看皮影舞蹈《俏夕阳》的方法引出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在欣赏这个节目为老奶奶和小朋友喝彩的同时,使幼儿对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影片中幽默、滑稽的民间艺术所吸引,从而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为后续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活动以游戏贯穿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的最佳手段。

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手爬》。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整个教学活动要是请幼儿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唱会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疲倦”感。因此,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我选择让游戏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在第一环节,我先请个别幼儿演示小手爬的样子,再邀请全体幼儿在自己身体上爬,最后请幼儿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爬到指定的地方。第二环节,边做动作边朗诵歌词然后范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边做动作边听教师朗诵歌词和范唱歌曲。最后是合着伴奏音乐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游戏。在游戏时,我用手去他们身上爬一爬,所以当我邀请幼儿们找一个伙伴爬一爬时,很多的幼儿都往我身上爬,非常兴奋。这样一来幼儿就在在玩玩、听听、唱唱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二)环节开展的系统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将活动内容分重、难点分解并寓于其中就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这样的环节开展更易于幼儿接受。

1.分析教学内容,难点前置

教师可以将活动中带有主要地位的歌曲或韵律动作先分解出来,作为歌唱活动或韵律活动的材料单独使用,使儿童能够掌握。在一些歌唱活动中,都会出现一些较为难解决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将占主要地位的某一部分进行

分解,即难点前置,有效地融入游戏元素,使活动的难点有效地进行解决,使活动开展的更具有效性和有趣性。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do re mi》,可以通过以手位动作,从而使幼儿感知do re mi三个音是越来越高的。以此类推,同时学唱歌曲难点。这一方式,使幼儿在与教师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分割教学内容,环节前置

教师可以将音乐游戏中的游戏部分抽取出来,让幼儿用模仿的方法或创造的方法学会玩这个游戏。音乐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都有游戏及其方法,这些游戏对于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游戏部分抽取出来,让幼儿用模仿的方法或创造的方法学会玩这个游戏。熟悉游戏后再进行活动,那么便会事半功倍,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小熊找家》这个活动中,结合幼儿活动前已经会玩抢椅子这个游戏的经验基础,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小熊找家》的规则与玩法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下一环节小熊找家做好铺垫。

3.分解教学内容,易化学习方法

教师用容易让儿童易学、易理解的方法演示游戏的玩法,然后教师再组织儿童倾听,熟悉游戏的音乐,教儿童学习游戏中的歌曲、表演动作。最后教师用边示范,边讲解,边带领幼儿游戏的方法帮助儿童了解和熟悉游戏的玩法。

例如,在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皮影人》中,教师通过再次引导幼儿再次观看皮影戏,使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影片

中皮影人老奶奶和小朋友所变现的动作。因为只有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感知游戏的玩法——具体操作,才能使幼儿掌握活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的开展活动的下一环节。然后教师再通过对个别幼儿动作的解析,使幼儿进一步的了解了音乐的什么地方开始摆造型。同时,也使幼儿进一步的了解、熟悉了音乐。像类似这样的律动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中,让幼儿合着节拍表现动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个别幼儿动作的解析以此来达到活动的目的。其次教师带领着幼儿随音乐表现皮影人摆造型,这一环节不仅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了游戏的玩法,音乐的节拍。同时,鼓励了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的创编皮影人的动作,使活动得到了更好的效果。最后教师讲解、示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幼儿随着教师的意愿进行机械的模仿尝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大胆的尝试创编,使活动真正地起到幼儿爱学、乐学的目的。

4.提供教学用具,生成活动内容

在儿童已掌握歌曲或韵律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向儿童提供游戏中的其他音乐材料和游戏的玩法,通过反复玩游戏的方法,或是通过幼儿自主创编游戏,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例如,在大班艺术活动《do re mi》中,教师在幼儿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后,还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地游戏。这不仅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了活动的内容,还使活动的开展更具有效性。例如:三棵不同高度的大树(最矮的表示do,中间的表示re,最高的表示mi),以此类推,

作为活动的主要线索,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边唱边进行游戏。同时,在二次游戏时,通过互换角色,来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歌曲,体验活动《do re mi》带来的快乐。

又或是教师向儿童提供音乐,让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想出如何将游戏过程与音乐的各个部分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歌曲的本身的故事引出了音乐。

例如,大班的歌唱活动《小熊找家》,它通过音乐的不同变化,使幼儿感受小熊是在森林中玩耍,同时在音乐结束后倾听独白中问:谁是小熊?使幼儿意识到音乐一停即是抢椅子的环节,抢不到椅子的幼儿为小熊,小熊找不到自己的家迷路了。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自主的将抢椅子的游戏与小熊找家的音乐进行了结合。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因此在后面的环节中,幼儿会很快地融入角色进行了游戏,并能跟着音乐的变化更换自己的动作。同时,在游戏中,能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真正的在活动中体验了游戏的快乐。最后在活动结束时,通过再次完整地游戏一次,使幼儿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而整个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传授的形式,而是引导幼儿在玩(歌曲内容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了音乐的不同风格,同时大胆的表现了音乐。在活动的结束部分,为幼儿设置一个“小舞台”,让幼儿上台表演。这锻炼幼儿的胆量,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幼教研究人员认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音乐,理解音乐,运用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应是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幼儿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感受其所具有的魅力和内涵,在于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性和幼儿最真实的感受与反应。让幼儿在听听、讲讲、动动的过程来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时教师要做就是让幼儿感受到音乐活动的娱乐性,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无意”的娱乐,让幼儿娱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欣赏音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许卓娅《学期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秀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5]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