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电子教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XXX中学统一备课用纸

科 目 课 题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下) 班 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授 1、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2、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分析、探究,体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教学目标 法。 3、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一、导入 (含背景介绍)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大唐王朝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学过他的诗歌《登高》。大家一起背诵。是呵,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不是一万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别人家里吃饭、聊天,而是“居无定所、到处飘泊、客居他乡”的意思。《登高》一诗即是诗人客居四川奉节时所写,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1

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二、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主要著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整体感知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字音、节奏见PPT) (1)、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2)、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3)、 学生齐读 2、二读,读出诗意和情感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2)、请各用四个字或五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加小标题) 老师指导:加小标题时,要尽量从原文里面进行压缩和概括,词语简练、准确。(例: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屋破难眠 大厦庇寒)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急 叹 忧 愿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五、逐节品析课文 2

(一)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找出文中描写秋风、茅屋与“我”的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2、每幅画面中“我”的情感变化。 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二)逐节分析 第一节: 秋风:肆虐(正面侧面描写、抓关键动词);茅屋:弱不禁风;“我”:焦灼痛苦 可以如下设问:①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②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③“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④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 “飞”——“洒”——“挂”——“飘转”——“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第二节: 秋风:助童盗茅;茅屋:茅草被盗“我”:无可奈何; 可以如下设问①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设问②群童为何抱茅?诗人是生孩子的气吗? 本身也许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设问③“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

第三节: 秋风:风雨交加;茅屋:破屋漏雨;“我”:忧思不绝 设问:①本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这样,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辛遭遇的痛苦,更表现了他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第四节: 设问: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尾两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淋漓极致的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三)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思想。(以小见大,推己及人) (四)概括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盗茅、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1、杜甫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请按要求填写诗句。(见PPT) 2、古代诗歌里面,有很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请列举两个。 4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七、作业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写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叙事 抒情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秋风破屋 急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顽童抱茅 叹 屋破难眠 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 推已及人 作 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业 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布 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置 写一段话。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