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舞蹈《中国妈妈》主题与动作的特征
摘 要:一个舞蹈作品怎样才算是好?能使人的情绪产生感动,使人的思想得到啟示,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能使人感受到其中艺术的美,这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在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亮点作品,一个事先没有人注意到的舞蹈——《中国妈妈》。这个舞蹈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并不是多么曲折离奇,但是它的舞蹈内容比较真实,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主要对舞蹈《中国妈妈》成功的地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成功亮点;舞蹈主题
一、主题
(一)时代性
舞蹈《中国妈妈》选材的背景是在战火弥漫的抗日战争期间,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孤儿的故事为题材。讲的是一群中国的妈妈们在房子被烧、亲人被杀、财产被抢的仇恨环境下,意外捡到一名日本的孤儿。中国的妈妈们对这名日本孤儿的心态非常复杂,有的人唾弃憎恨,有的人疼爱怜惜,还有的人淡漠冷视。日本的孤儿在中国的妈妈们要走的时候试图挽留,但是此时的妈妈们都非常犹豫,妈妈们都对收养这个日本孤儿举棋不定,最终妈妈们经过内心激烈的挣扎,在母爱的力量下,收养了这个日本的孤儿。
舞蹈《中国妈妈》这个作品的主题主要是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进行歌颂赞扬,但是这部作品里的母爱不仅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还有对饱含着民族仇恨的日本侵略者的孩子的爱。母亲与日本孤儿、日本侵略者三者之间在关系上夹杂着“大爱”和“大恨”,然而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对这种“大爱”和“大恨”的对比,凸显出中国妈妈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同样在这部作品中,母爱又可以是一种抨击战争和感化侵略者的真情力量,以表达中国妈妈热爱和平、期盼和平的一种美好愿望。
(二)真实性
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去收养日本孤儿所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中国妈妈用自己那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种种苦难,冲破了层层阻挠,依然收养了那个日本遗孤。在战争结束后,孩子也已长大成人,但是中国妈妈毫无怨言,默默将其送回日本。这些足够证明中国妈妈虽然是平凡的母亲,但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不仅仅抚养了孩子成长,还传播了中国妈妈大爱无疆的博爱精神。
二、动作
如想建立人体复杂的结构与人物情感准确表达之间的统一关系,首先需要提
高识别和赋予动作含义的能力,其中对动作结构、力度、节奏与情感、含义、风格等整体状况的把握是掌控动作品质的关键,而确立动作品质又与动作准确表达有着密切关联。下面本文将从分析《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的基本形态开始,逐步探索舞蹈动作起因及品质的形成、表达与反馈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显要动作部位
“显要动作部位”是指身体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是以躯干为主(运动流程幅度大约呈90度前倾折角,属高级别折度),包括头、颈、肩、胸、腰腹部在内的上身是视觉显要部位,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次显要部位是上肢的大、小臂的直曲和手掌部的开合,且表意信息明显。次次显要部位是下肢,由于仅有单一节奏的移动步伐,所以处于不太显要地位,但是,步伐明显的力度使该动作具有和谐的整体感。而膝部跟随全身韵律而有上下顿挫型颤动,属于被动行为,也处于不太显要地位。
(二)特征提取
1.连续与间断:在《中国妈妈》主题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呈现出连续与间断的效果,它的连续性特点表现在身体躯干于前倾—还原之间不断地重复,形成一条连贯的运动链,传递出执着、坚韧及源远流长的生命内涵。它的间断性特征表现在连续中的停顿,但这个“停顿”区别于传统概念的亮相,而是就着呼吸的气口出现一个瞬间停顿,准确地讲,它没有停顿,而是利用肢体大幅度的前倾—还原—前倾—还原时造成视觉中断的效果,目的是突出顿挫的动作力度,从而形成粗犷、豪迈、倔强的动作风格。
2.重复:重复很重要的意义是强化观众对动作的视觉印象。一般情况下一部作品的主题动作需要多次重复(包括变化重复)才能确立自己在作品中的位置。《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重点出现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在2分40秒内共出现六组,重复(严格重复)单一动作36次左右(在其它作品中并不常见),其中包括单人、双人、群体等不同形式,成为作品中最为显著的主题动作。主题动作在重复过程中,虽然动作本身没有出现结构变化,但是,在人数及空间构图上做了精心设置,在单人、双人、群体之间形成传导、呼应、共鸣、平行、延续、模进、承接等一系列关系层,在重复中强化着各种意象的重叠和转换。
结语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作品主题、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中国妈妈》作为舞蹈中的精品,能够带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新的创作思路,其真实的情感流露、流畅的演员舞蹈动作、简单清晰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不昭示着艺术源自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496.
[2]资华筠,王宁,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版.1991:12.
[3]刘青弋.现代舞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