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简述
《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内容为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它是美育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学现代性的开山之作。席勒在本书中*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本书为中德双语典藏本。徐恒醇先生为每一封信撰写文本解读,以盼更多读者能够从这一经典美学著作中获得思想和美的享受。
基于时代的感召,在当代中国“美育现代性”讨论不断深化的情境下,一些美学家们在关于当代美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上提出了一定灼见。美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全面开展过程中亟待补齐的短板。它为塑造适应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而肩负着重要使命。从美育作为关于人生的教育来看,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人如何拥抱自由过上审美化人生等命题有重要启示。再之,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为人们挣脱物欲的囚牢,摆脱工具理性的压迫提供着良方。
一、作为学科教育:培养杰出人才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习总书记无论是在文艺座谈会上,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上,还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都对中华美育精神提出了殷切期望。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出要“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首先,时代新人便是时代所需的人才。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要应带全球化形势下的“百年未有之变局”,说到底还得归结于人的不懈奋斗和伟大创造。我们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有人文情怀的、有国际水准的人才来,而这正离不开美育工作的开展。叶朗先生提到,像钱学森和杨政宁等大科学家多次指出我国教育中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都存在难出“巨人”和“拔尖人才”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往往偏重于知识灌输、技能训练, 有时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求人生意义和价值。我们不应忽视审美教育对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创新的间接作用。我们要通过美育培养有专业知识、有人文素养、有历史底蕴、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其次,时代新人培育新的社会性格。美育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润物细无声般以各种形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从近处来看,美育为促进我们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实现自我精神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一定程度上削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美育可以培育出一个性格较为稳定的社会,从而推动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新的时代有新的风貌,依靠美育我们可以培育出更高文明程度,更具有新质的时代风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商品化导致我们人思想的功利化,心灵的沙漠化。人们在消费时代浪潮中的“娱乐至死,被庸俗文化大规模的洗脑冲蚀,以及工具理性的压迫,自然生态的恶化,都对我们人类的生存质量做出重要警示。总体文明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对立统一。而总体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则是这个统一体的对立统一。美育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需要通过美育来培养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来改变非美的生存状态,从而走向审美共存。
最后,时代新人的养成需要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营养。中华美育是一种精神力量,时代新人展现的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密切相关。叶朗先生指出中华美育传统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二是中华美育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前者启迪我们去追寻有价值,有意义的趣味人生,后者提醒我们实施美育要注重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华美育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例如“六艺”教育的实践,形成的“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中庸》中强调以理节情,追求中庸平和之美;《论语》中重教化,强调
美与善的统一等。无不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我们当代人走向文化自觉,牢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生态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二、作为人生教育: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当代美学家曾繁仁先生多次在他的著述中提及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生活的艺术家”。所谓“生活的艺术家”是相对于专业艺术家而言的,他们不是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即通过持续的审美教育,使人树立关于美与丑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身较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从而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第一,健康的审美观。实现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美好愿想。这需要我们人自身与人之外保持着动态平衡。席勒认为人具有两种对立因素:一是人本身,二是情境。人本身不变,是形式。情境则不断变化,是世界。从外部来看,这其中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内在来说,意味着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真与善、知与意的高度统一。从美的事物表现形态来看,可以分为崇高、悲、喜(滑稽)、优美、丑等审美范畴。其中“优美”不同于“崇高”和“滑稽”,后者作为一个统一过程,记录着主、客体斗争历程或趋势的鲜明印痕,优美则不同,它是实践主体与客体和谐统一中显现出的美。它是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生活当中,美的事物应当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丑则是有害于我们人类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我们对于美与丑的界定,树立健康的美丑观是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较强的审美能力。作为“生活的艺术家”,要从事审美活动则必须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这其中是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包括想象力、知觉力、注意力、情感力和思维力等。审美心理是这些心理因素和谐因素运动的过程。总体上审美能力为两部分,一个是审美鉴赏力,另一个是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客体审美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需要调动感官和
审美经验在对客体形式与内容的感知中获取意义。这其中要求审美主体要有敏锐的感官,机敏地捕捉到对象的形式特征,还要能多层次地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将美的形象与自身经验结构的表象信息自主地对应起来,从而呈现美的意蕴。在审美创造方面,有赖于想象来实现。审美想象就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意蕴。其最终目的是创造富于独创性的意象。作为“生活的艺术家”,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展现。
第三,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自然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人需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发展的亲和的关系。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自然美是美的重要表现形态,我们可以从自然中认识对象,欣赏自然美。中国古人对自然美就高度的推崇。其次,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中存在着真善美,也包含着假恶丑。我们应当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去发掘、赞美、体验美,从而成为我们的内在自觉。最后,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审美式人生态度的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确立。“生活的艺术家”应该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我,建构合理健康的心理结构,培养完整与自由的人格。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对美抱持追求,以超越利害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从而收获“美丽人生”。三、作为情感教育:培养有个性的人蔡元培先生当年就提出美育要“以完全之人格为本味”。个性即是人格,是人作为目的存在的重要显现。个性的形成与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受社会环境的熏染有关,它是个人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个性既体现在个人内在的心胸格局,价值取舍,也表现为外在的言谈举止,神采风貌。个性的缺失会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只有一个具备个性的人,才能在被外界环境的干扰中,依然保持人格的高尚,精神的独立。个性也是体现自我生命活力,区别于他人确证自我的标识。同时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也浸润着受育者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的养成,这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的重要一环。席勒认为以美与崇高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审美教育,才能使人性达到完整,使人由必然王国,经过情感的
审美王国,进入道德的自由王国。毋庸置疑,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其目标在于经过情感的审美王国,使人性达到完整。美育能完善人的个性,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席勒最早提出美育问题是鉴于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存在人的和谐本性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因此他试图通过美育来恢复人的感性地位,从而将人从过度理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情感的持续涌动催促人迈向感性。因此感性情感活动在美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审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活动过程,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发生互动需要以情感活动作为桥梁,并使二者交汇、融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将情感作为中介的审美活动必然要依托人的生理感官。当然,审美教育并不排斥理性,只是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理性的思想、观念、意识、理智等是以感性形式出现的。而人的个性与人的生理基础相关。我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并不能脱离生理因素,甚至需要以生理因素为基础获得审美享受。美育旨在发展人感性方面的素质,从而获得创造动力和生命的活力。而在这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动的,自由的。当代美学家杜卫先生倡导将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他认为感性教育也是“个性教育”。感性意味着重申以人为目的,而且强调个体的人的重要性,即要求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个性的培养不仅需要理性认识,也需要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个性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只通过美育能实现,它也需要理性的认识参与建构。但值得强调的是,美育在塑造人的个性过程(人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它可以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在具体的情境触发人的感性特性,激活生活的意趣。在当代学校教育过程,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学生个性的扭曲有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美育工作,与德育、体育、智育、艺术教育有机的融合。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德育而忽视美育的作用,则会抑制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例如个体感性的发展。如果我们在体育中不注重美育因素的开发,则会失去生理与心理实现和谐平衡的契机。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智育而忽视美育,则会限缩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作为情感的人和社会性的人,通过美育培养的有个性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情趣、有情怀,有创造力,有高尚情操,有独立精神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