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东饰资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来源:东饰资讯网
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一穆然 [摘要]我国的建筑设计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理论体系,但在建筑设计创新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 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性不强等问题,对建筑整 体的历史文化蕴含展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融合需考虑的因素、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 合的途径、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创新等问题作了详 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历史文化融合创新研究 2南方地区典型住宅建筑 图4日本美秀博物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 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 生存下来,就要不断地进行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建筑业不断摆脱现状,向前发展的源泉,建 筑业只有不断进行建筑功能、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 2.社会经济条件因素 2.建筑设计与地域材料的融合 地域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材料。为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 还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考虑建筑的经济可行性。由 实现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应在设计中采取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这种途径的实现不仅 于受到消费水平和建筑预算的影响,因此,建筑设 计需在人们消费承受能力范围以及建筑预算之内, 满足了建筑设计与地域融合的要求,还能减少建筑 成本的支出。我国各地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具有较 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 筑形式大量存在,这些材料均能体现出比较鲜明的 地域文化特点,如南方地区的建筑材料多为竹子等 木材,而北方多为砖瓦结构,正因为地域气候的不 术的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不断满 足人们对于建筑形式的审美需求。经济发展和人们 观念的转变,使得建筑设计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审 美功能外,还要融入地域性历史特征。区域的差异、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地域性设计造成了一定的 影响。 3.社会人文条件因素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筑建造速度不断加 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都会对建 筑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 单位和建造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快,干篇一律的建筑形式让人觉得乏味,也不利于 充分体现建筑周边的社会人文效果,文化表达性较 差。因此,单从技术角度对建筑进行设计己远远不 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求,需在设计过程中, 将当地的生活习俗、文化特色等要素引入到建筑设 计当中,更好地实现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1.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融合 经济的发展。使得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成为重 同使得建筑材料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进行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融合时,应对当地的材料进行灵活应 用,必要时对其加以改进,以迎合当地地域文化特 点,传承和发展文化特色。 、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需考虑的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着设 3.西方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及在建筑 设计中的体现 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自然生态设计理念在现代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在借鉴西方文化元素的 基础上,将部分可利用的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 地域文化设计当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将地域文化 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出来。要想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 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提升 建筑设计的整体使用效果,就需要设计人员对各方 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 要的研究课题。建筑与地域文化融合设计时,要以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降低建筑能耗为基本的出发点,尊重和保护地域自 然环境,减少现代化建筑对地域环境产生的破坏, 确保建筑拔计既能体现出现代化的设计特点,又能 体现出本地域独特的特点。美秀博物馆位于日本滋 地形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大多 不能进行人为控制,设计时只能顺应气候特点,在 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设计。如我国西部山地地区, 人们顺应地形气候特点,用石块垒砌,建造了各种 各样的住宅建筑,以满足人们的保温、避风、御寒 就需要在不违背当地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正确 对待和引用西方文化,将其运用到地域建筑设计当 中,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本土 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来文化,滋养本土文化,寻 贺县甲贺市,是一座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之间完美 求新的设计空间。 等需要;湖南地区气候潮湿,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 要,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吊脚楼被设计和建造 使用。通过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筑设计相联系,使 融合的典范(如图3、图4)。日本建筑大多是在尊 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最大程 度地保护当地自然景观,该博物馆在设计时修筑了 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系列的平台,以减少建筑建 造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地域 环境之问的融合。 三、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创新 1.建筑设计创新的关键点 现代建筑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建筑与其他 建筑成为了当地环境的一部分。图1、图2为西部 山地地区和南方地区典型住宅建筑。 艺术的相互渗透、建筑与气候的相互渗透、建筑与 多样文化的相互渗透、建筑与风土人情的相互渗透、 建筑与城市理论的相互渗透。其中,建筑与其他艺 术的相互渗透主要是强调建筑设计与美术、舞蹈形 式及雕塑艺术的结合;建筑与风土人情的相互渗透 是强调建筑设计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建筑与多样文化的相互渗透是强调建筑设计与文化 特性、宗教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的协调;建筑与城 市理论的相互渗透是强调建筑设计与城市商业系 统、城市特色理论的相互结合。这些全新的设计理 念,能够及时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发展要求,为 建筑设计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是未来建筑设计创新 图1西部山地地区典型住宅建筑 图3日本美秀博物馆 的发展方向。 (下转第0l1页) 城市建筑 曩 爱 URBANISM AND ARcHlTEcTuRE PLANNING・DESIGN 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生活场所。 均为独立防火分区,设置于地下车库内。 4.商业及配套服务用房 商业均沿街布置,分别设置于201~2O4号楼、 208号、209号楼裙房内,均为一层,层高6.0 m, 刀楼梯问和一部消防电梯。 (2)消防电梯井机房与其他电梯井、机房间用 不低于2 h的隔墙隔开。 (3)在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 均分隔成小于300 m 的商业网点。两栋独立商业楼 燃烧体做防火分隔。各管道井楼地面比相邻楼地面 高150,管道井门均为丙级防火门。 (4)A2地块地下停车库层高4.10 Ill,停车数 共734辆,防火分类为I类,耐火等级为一级,设 有13个防火分区,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每个防 (9号楼、10号楼),均为两层楼,一层层高6.0m, 二层层高3.6lti。 五、建筑消防设计 (1)A2地块住宅楼均为单元式高层住宅,共9 栋楼。层数有2l层(局部17层)、24层、25层和 27层四种。顶部均有跃层,各栋高层住宅均设消防 车道和消防登高面,按要求设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 A2地块商业均沿街布置,分别设置于201~2O4 火分区面积<4000 m 。每个防火分区设置至少两个 疏散的安全出口,疏散距离<60 m。每个防火分区 与各高层住宅楼地下室连通。A2地块地库设有3个 7m宽汽车出入口坡道,楼梯问为乙级防火门,变电 所、水泵房、风机房等设甲级防火门。 六、结语 号楼、208号、209号楼裙房内,均为一层,层高 图2高层立面效果图 6.0 lIl,均分隔成小于300 m 的商业网点,人员疏散 距离<22 Ill。住宅楼与商业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 h 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 h且不开门窗洞口的隔 3.车库设计 本项目采用人车分流交通方式。地库位于高层 组团在中心,绿化及道路下面设置集中地下车库, 住宅建筑设计随着开发项目的成熟度也在不断 创新和发展。只有提高商品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 才能提供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S0 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墙完全分隔,其人员疏散安全出口分别独立设置。 还有两栋独立商业楼(9号楼、lO号楼),均为两层 楼,一层层高6.0111,二层层高3.6lit。 并设通往各楼垂直交通的地下通道,方便居民到达 居所。地库停车共734辆,防火分类为I类,耐火 等级为一级,设有3个7 m宽的坡道出入口。 地库共分为13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 <4000 Illz,均布置有排风机房以及安全出口,人员 疏散距离<60 m。地下车库层高4.100 m,车库顶板 覆土厚1.2m。变电所,柴油发电机房及消防水泵房 (匕接第006页) 层人员疏散距离<22 lti,二层人员到楼梯口 的疏散距离<20 m,一层楼梯口到直通室外疏散门 的疏散距离<15 m。 (1)住宅均按一类高层单元式住宅设计,耐火 等级为一级,各单元至少设有一座出屋面的防烟剪 [3]GB50 l80—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作者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0092) 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种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并在此基础上 2.地域性建筑语言的创新 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逐步实现建筑功能方面的创新、 建筑形态方面的创新,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 流和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传承需求,实现建筑设计的 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对民间建 筑形式进行观察,虚心请教,学会对建筑材质特征 进行充分利用,使设计出的建筑能够与地域环境进 行更好的融合,达到建筑设计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的 目的。例如埃及的哈桑・法赛等根据当地的生活方 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文.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苏州博物馆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 58—59. 式和气候特点,通过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形体结构做 出了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建筑;近代建筑设计师皮 亚诺设计的建筑新卡里多尼亚特吉尼奥文化中心, 是地域建筑与现代生态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向人 们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材料结构和新技术呈现独特的 地域文化特征。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 冠”(如图5)。这是将传统建筑风格与当代建筑 形式完美结合的创新典范,其斗冠造型、梁式结构 图5中国馆 [2]沈裔荣.刍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低 碳世界,2OI4(23):2卜22. [3]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 龙江科技信息,2O1O(14):246. (作者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400039) 四、结语 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还体现了 现代建筑简约的线条美,是地域文化与现代的完美 结合。通过对地域性建筑语言的创新,更好地实现 在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建 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技术的创新必然会融合各 (上接第009页) 4.场地界面 海天大道南侧绿地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们高 速运动的感受,采用草地和乔木植物相结合的方法, 唤起人们对浙大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同时考虑校园 文化和舟山文化元素的结合,在校园主轴线中布置 郑和像、赫崇本雕塑等,体现舟山浓郁的海洋文化。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詹绪军,吴珏.材料与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4. [2][日]丰田幸夫.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尽量减少景观对人们视线的阻挡,营造一种整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大学都在兴建其新校区。由 于占地规模较大,其校园景观对当地环境景观的影 响较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景观设计的 角度入手,对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的景观设计进行了 开放和通透的景观效果。另外,在学校河道两侧绿 地中种植了高大的乔木,增加了中层植物配置,突 出了植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使校园建筑掩映于树 木之间。 5.人文设计 在景观风格和配置设计时充分考虑老浙江大学 的景观精髓,在适当区域布置跟浙大相关的构筑物, [3]马驰.校园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探析——以浦江 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J].华东森 林,2009(3):15. 分析,确定了景观设计的总体方案,并且就运动生 活区、教学办公区和科学实验区的植物景观设计、 铺装设计、场地界面以及护坡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 [4]蒋柯夫,沈守云.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中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J].现代园艺,2012(5):l0.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了详细说明。 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