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坡故事整理[名人轶事]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东 坡 故 事 整 理

1、学无止境 2、吟诗赴宴 3、赶考 4、出人头地 5、家庭聚会 6、涵养 7、心中有佛 8、佛印戏东坡 9、“东坡鱼”的来历 10、师生巧对 11、皛饭与毳饭 12、吟诗赏月 13、巫山河水

14、三人对必有我师 15联退敌兵 16、对联故事 17、“东坡肉”的由来18、东坡坐石 19、教子求实 20、一担重泥挡子路 21、苏轼退房

1、学无止境

苏东坡从小酷爱读书。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几年下来,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识尽人间字,读遍天下书。”

没过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手指对联问:“你真的已经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很不高兴:“难道我会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我这里有本书,帮我看看?”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的对联太丢人,伸手就想把它撕下来。

老太太连忙阻止:“慢着!这副对联可以改一下。”于是,老太太在每联前面各添了两个字:“立志识尽人间字,发愤读遍天下书。”

——“学无止境”啊! 字数:348 2、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那年,赴京赶考。当时同去的六位举人都很自负,打心眼里瞧不起苏轼,于是就备了酒菜请他赴宴想戏弄他。可苏轼却浑然不知,应邀前往。

入席之后,尚未动筷,一举人提议先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之后,就可以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举人自信地说道,“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客气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位伸手把肉扒拉了去。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位迫不及待地抢走了大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位傲慢地端起了最后一叠青菜。

菜分完了,六位举人兴高采烈,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都端到了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位举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刚才那种神气傲慢顿然消失,一个个呆若木鸡。

字数:401 3、赶考

传说苏东坡早年乘船赶考,因途遇风浪迟到了。起初,主考官坚决不准苏东坡入场,可是却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便口诵一联来刁难他,说:只要对得出,就破例准他入考。

出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加思索便对出一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出句顺叙,对句倒叙。应情境,有过程,曲折而不呆板,可谓巧对也! 字数:208 4、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年间,苏轼赶赴京城汴梁会考,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名家欧阳修。

欧阳修在审批试卷的时候,为苏轼豪放的文风所倾倒。那时为了防止徇私,考卷都是无记名方式的。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免落人口实,最后只给了个第二。

苏轼考取进士后,就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表达谢意;欧阳修这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欧阳修得知了真实情况,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出众的才华和大方的气度赢得了欧阳修的赞赏:“这样的青年才俊,真应该‘放他出一头地’啊!”

——成语“出人头地”就是打这儿来的。从此,欧阳修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字数:289 5、家庭聚会

话说苏轼金榜题名之后,有一天父子三人,再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人齐聚在花园中庆祝。父亲苏洵苏老泉来命题,要求每人会合当时的情境,以“冷、香”二字写两句诗。

苏老泉带头先来,他缓步踱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弟弟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一下手指,道:“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苏小妹也去摘花,子由笑他学自己,小妹却道:“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着张开手,一只蝴蝶已在手中。大家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袖子一拂石凳,骑马就走,苏老泉叫道:“儿啊,答不上来也不要走嘛。”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字数:299 6、涵养

北宋时期,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闻名的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被废除。

这时候,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新法切不可全盘否定,应汰劣留良,区别对待。结果,与司马光发生了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信佛,却不喜和尚。金山寺有位法号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很不服气,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这个老和尚!

面对老和尚,苏轼从皇帝讲到百官,从治国讲到为人。老和静静地听着,却始终一语未发。苏轼见了,打心里瞧不起他。心想:都说此人如何如何本事,却原来草包一个,不会是来这儿骗香火钱的吧?

话题慢慢扯到了佛事上,佛印顺口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苏轼正眼都没瞧他,随口答道:“在一般人眼里你是有点本事。不过,那是因为他们浅薄。你每天坐在那里故弄玄虚,没什么真才实学,骗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又不作声了。苏轼看到老和尚这个样子,就更瞧不起他了。与此同时,自己不由得意起来,乘兴问道:“那,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该是个怎样的人啊?”

“先生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恭敬地答道。

回到家,苏轼得意地把如何整治老和尚的事讲给小妹听。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小妹为何发笑。

“你贬低了人家,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把你捧上了天,你说谁更有修养?再者说了,没学问,哪来的修养?还自以为了不起呢,羞死人了自己都不知道!”

苏轼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苏轼与佛印成为莫逆之交。 字数:596 7、心中有佛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位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常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活像一堆牛粪。这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了一声,说:就你这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见心见性。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人家心中有佛;你却说人家像牛粪,那你心里都有什么呢?苏轼无言以对。

字数:259

8、佛印戏东坡

苏轼不仅是位大文学大家,还是一位美食家。

传说有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鱼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佛印来了。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蹭饭的老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来的还真是时候!你不是爱吃鱼嘛,今天我偏不让你吃!于是伸手把鱼搁到碗橱顶上去了。

其实,佛印没进门早就闻到了鱼香,心想:好啊,你想一个人独吞美食,我偏得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落了座,就问:“大和尚不在寺院待着,到我这儿有何见教啊?”

佛印一本正经地说:“小僧今天前来,特为向你请教一字。” “什么字啊?”

“敢问,姓苏的‘苏’字怎么写?” 苏东坡一皱眉,明知其中有诈,却故作认真地说:“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 苏轼道:“也可。”

佛印又故作正经地问:“那,这个鱼放上边行不行?” 苏轼有点急了:“那可不行!”

和尚指向碗橱顶,笑道:“那就赶紧拿下来吧?”

说来说去,佛印还是惦记那盘鱼啊!这次苏轼被佛印整了个十足! 字数:404

9、“东坡鱼”的来历

有一天,佛印在寺里,知道苏东坡要来,就将一条西湖鲜鱼洗净剖开,身上割了五刀,清蒸好。

苏东坡快要进来了。佛印心想,上次你难为我,今天我也要难为难为你。佛印赶忙把鱼藏在大磬(就是木鱼)之下。

苏东坡其实早已看见,却佯装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叹了口气。佛印知道苏东坡为人乐观,今天这是怎么啦?于是忙问:“呦!大学士今天为何闷闷不乐啊?”

苏东坡说:“嗨!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却怎么也想不出,烦啊!”

佛印想:世上还有你苏东坡想不出的联?其中必有蹊跷:“但不知上联是什么,能否说来听听?”

苏东坡连连回答:“可以,可以,这上联嘛……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鼻子都气歪了!家家户户贴烂了的联,他却拿来问我。于是,顺口说出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说:“好啊,我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说:“我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说:“啊呀,高才高才。我是‘向阳门第’。” 佛印说:“我是‘积善人家’。” 苏东坡说:“我是‘春常在’。” 佛印说:“我是‘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敢情你磬里果真有鱼呀!”

佛印这才回过味儿来。边从磬下拿出鱼来边说:“想吃鱼不难,但要说出这鱼的名目来!”

只见一只腰盘,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鱼身上割了五刀。苏东坡笑眯眯地说:“五柳鱼嘛!”

佛印笑着说:“错,这叫“东坡鱼”!瞧,这长长的鱼身,不正像你的脸吗?那五条刀痕,不正像你的五绺长须?”

说吧,二人哈哈大笑。从此,“五柳鱼”又名“东坡鱼”,这道西湖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字数:634 10、师生巧对

苏东坡诗风豪迈,当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黄庭坚,字鲁直,我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创始人之一。黄庭坚曾拜苏轼为师,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天晚上,师生二人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唱悠扬。黄庭坚不由出对道: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对道: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联对得妙!妙就妙在不仅各以曲牌名《普天乐》、《满江红》入对,而且妥帖自然,立意高远。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弃。忽有几颗松子掉落在棋盘上,苏东坡触景生情: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也凑巧,此刻,对面湖边正有一渔夫柳下垂钓。黄庭坚于是巧对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字数:301

1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就奇怪了:“什么叫三白饭?”

苏轼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不就是‘三白’饭吗?”一天天过去,苏轼也就慢慢地淡忘了这件事。

苏轼与黄庭坚虽为师生,却亦师亦友,二人经常开玩笑。

一天,苏轼接到黄庭坚的请帖,邀他去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亦当今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必是稀珍之物。”可是,等苏轼到了地方,却发现桌上只摆了盐、萝卜、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黄庭坚跟自己开了个玩笑。

没过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的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明知老师要报复,但出于好奇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一直聊到太阳偏西,把个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实在挺不住了,黄庭坚就催问:“老师,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道:“盐也毛(‘冇’mǎo,就是“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米也毛,难道这不是‘毳’饭吗?其实你一直在享用啊。”

黄庭坚愣了片刻,师生二人同时开怀大笑。 字数:446 12、吟诗赏月

苏轼在杭州的时候,与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对酒吟诗之余,也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最爱吃,每逢苏东坡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天晚上,苏东坡邀黄庭坚游湖,船上备了不少酒菜。船一离岸,苏东坡笑了:“每次聚会都少不了佛印,我看今晚他无论如何也赶不来啦。”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手把酒杯,拈着胡须道:“今天缺了佛印,倒也落得清静,我们先来行个酒令,前两句即景,后两句用‘哉’字结尾,如何?”黄庭坚双手赞成。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的荷花,接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船舱板突然打开了,爬出一人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原来,佛印和尚早就听说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事先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师生二人着实吓了一跳,一看是佛印,又禁不住哈哈大笑。

苏东坡拉着和尚就坐:“嗯,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三人游湖赏月,好不快哉! 字数:435 13、巫山河水

有一天,苏轼邀了弟弟苏辙与佛印大师结伴出游。佛印即兴出了一联:无山得似巫山好。此联的机关在于“无”与“巫”二字谐音。

苏辙不假思索,马上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何荷”对“无巫”,谐音,固然不错。但如果这样改一下是否更好一点: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辙听了,大加赞赏。

“水”来对“山”,不仅对仗更加工稳,而且,对联的境界也提高了不少——可谓“心同野鹤与尘远,语似冰壶见底清。”

字数:202

14、三人对必有我师

有一天,苏轼与小妹和黄庭坚一起赏画,见画上的题联特别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此联看似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了一个字。于是,小妹建议在中间各加一字,把它作成五言联。

黄庭坚首当其冲: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也不示弱: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略加思索,立即响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纵观这三联,还是苏轼对得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还写出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加形象生动;再者,“失”也较“隐”字贴切,它既强调了月的皎洁,更兼顾了梅的幽雅,梅花与月色相融,美不胜收啊!

——真是“三人对必有我师”啊! 字数:267 15、联退敌兵 话说北宋年间,边境屡遭辽国侵犯。朝廷一心求和,结果引来一位辽国使者。这位使者出了一联要求宋人答对。还放出话来,如果有人能对出上联,辽国马上撤兵议和。下联是:三光日月星。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对应,按规矩,对句也应如此。但是,所选数字与所对应的事物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而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要相等,难啊。

恰逢苏轼回京述职,看到此联,不假思索,大笔一挥秒对上联:四诗风雅颂。 苏轼对得妙极!妙就妙在《诗经》虽然只有“风雅颂”三大名称,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加上“国风”、“颂诗”共分四部分。所以《诗经》又叫“四诗”。

对句简直妙语天成,辽国使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辽国不得不退兵。 字数:312 16、对联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浓,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于是便叫住路旁一位老翁,指着远处一座宝塔,吟出一联: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老翁听了连连摆手而去。

使者笑问东坡:“联呢?”

苏东坡笑道“此翁早已对出。” “这……?”

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

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相传,广东岭南有人出了一联,无人能对,便把联语刻在了石碑上: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来对。东坡看了,说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都说连苏东坡也对不出。

到了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到了此地,当地人又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的事情告诉他,请他来对。调元说:“苏东坡已经对出来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字数:407

17、“东坡肉”的由来

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词文章与书画,而且在饮食文化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研制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

宋哲宗元祐四年(1098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次年五六月间,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被淹。苏轼及时采取措施,使百姓度过了水灾难关。同时又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修桥,西湖旧貌换了新颜。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件天大的好事。

大家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这数万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好吃。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猪肉烧法别致,香酥可口,就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

后来,相沿成俗,每逢除夕,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以示对他的怀念。从此,“东坡肉”便成为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字数:433 18、东坡坐石

在儋州(在今广东海南岛)北部的石马岭上,有一块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石头,叫“东坡坐石”。坐石中央,隐约可见袍痕鞋迹;坐石四周,依稀可见马蹄印。

相传八九百年前,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有野兽作怪,所以,猎人们决定蹲守捕捉。

夜里,猎人们藏在荆丛中,正感到困倦的时候,忽听—阵马嘶。猎人们循声追去,直到山顶,也没见半匹马的踪影。

天亮了,马蹄过处,一片狼藉。 第二天夜里,依然如此。

这件事传到了苏东坡耳中,于是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同样,直到山顶,也未见马迹,却只见许多石头,千姿百态,活象一匹匹野马。苏东坡指着石头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罢,挥笔题诗: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百姓闻讯,纷纷前来观看。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象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糟蹋了。

那块“东坡坐石”,相传就是苏东坡题诗时坐过的。 字数:447 19、教子求实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与长子苏迈读书作文,谈古论今。

一天,父子俩偶然谈到鄱阳湖畔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对于这些说法,苏轼觉得都牵强附会。苏迈还想找其它古书来佐证,苏轼阻止了他:“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只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石钟山这个问题,须实地考察才行!”

这个问题,在父子俩心中一悬就是5年。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迈到饶州德兴(今江西省鄱阳湖东)出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一起考察了石钟山。

傍晚,父子俩乘舟来到绝壁之下,沿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不一。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发出各种声响,于是就如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啊!

苏轼能因这件事告诫儿子:许多事是需要实地考察的。可谓难能可贵。一般人未必肯去下这些功夫,宁愿偷懒到书本里去寻答案;而浅薄的人再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会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

为了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苏轼提笔撰文。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字数:543

20、一担重泥挡子路

有一天,东坡郊游,见许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来了一个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

苏学士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人,汝当让道于我。” 妇人微微一笑,说:“既然自称读书人,当能对?” 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

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们望着他的窘态都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顿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出了下联,却仍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也有如此聪颖之妇。于是,再不敢作狂傲之态。遂脱鞋袜下田,拱手让路。

字数:282 21、苏轼退房

晚年的苏轼,更加追求自由的生活。他一心想在人杰地灵的江苏境内购置田庄来养老。他的想法得到许多好友的支持,纷纷提出建议,并邀他同住。

滕元发时任湖州太守,很替苏东坡着想,认为他一大家子人,仅靠那点俸银很难维持生计,最好在魚米之乡宜兴购置田庄。滕太守在离宜兴20里的地方联系到一处田庄,米可年产八百担。苏东坡很高兴,于是决定迁居宜兴。

正直的苏东坡确实没有多余的钱,为了买这个田庄,他卖掉了父亲苏洵在京城留下的唯一一座宅子,花了五百缗(宋钱币单位)买到这处老宅,打算不久就搬过去。

一天傍晚,苏东坡与好友邵民瞻出门散步,突然听到一阵女人的哭声。好事的苏东坡想探个究竟,于是敲门而入,发现是位老太太,便关切地问起原由。

老太太哭诉道:“我家有座祖传百年的老屋,丈夫去世多年,儿子又不成器,把老屋连同傢俱一并卖掉了。守不住祖传的家产,对不起先祖啊!”

心地善良的苏东坡连忙关切地问老太太祖屋在何处。结果,苏东坡深感意外,原来自己刚买的老宅就是老太太的。豪爽的苏东坡二话没说,从贴身包裹中取出房契,一边安慰老太太,一边当面烧毀了房契。

第二天,苏东坡又喊来老太太的儿子,要他马上请母亲搬回老宅。自己也没要回购房的钱。苏东坡的义举,令人敬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