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95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差异探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4期2015年8月 总第三十三期 高校辅导员 “95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差异探析 ◇杨亚星木 摘要:根据理性行为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差异,在行为特征方面,网络 社交表现出无序性、虚幻性、多元性的特征,现实社交表现出规范性、真实性、单一性的特征; 在社交动机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主要倾向于满足人际交往需要、沉浸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而现实社交则更多地面向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人际交往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现实社交;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1 5)04—0029-33 在跟“95后”大学生的日常接触中笔者发现, 并对这种行为指明具体方向的内在力量。规范对行 同一个人在网络社交平台和现实沟通中表现迥异, 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周围的人对于行为是否赞 而班干部在发通知时更倾向于网络社交方式,鲜少 成,如果个体周围多数的人都支持某一行为,则个 采用现实沟通,这些现象都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大 体的行为就会很容易改变 。如图1所示。 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和现实社交行为方式的差异,这 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差异,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价值的估计 I’认识恒I  社交是社会交往活动的简称,是指人们在社 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兰 蒜 平I’I=二至 ::::= 行为意向}-- 行为 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知觉和相互作 用的过程…。马克思交往理论把人的交往分为直接 图l理性行为理论模式 交往和间接交往,前者是人与人直接交往的社会活 据此,影响社交行为的外部动机是个体在外界 动,即现实社交,而后者则是通过一定的媒介与别 的影响和压力下所产生的动机,而内部动机则是由 人交往的社会活动,网络社交就是通过互联网所进 于某个行为本身或由于执行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纯粹 行的交往活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交是 乐趣和满意感而去做事情的动机 J。 其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 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行为差异,凸显 交作为现实社交的延续和补充,会对大学生现实生 出行为背后的动机差异。在分析行为动机时,需要 活有多方面的影响 J。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理性行为理论中的“行 社交行为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对于新时期 为意向”细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五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激励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实现需求(成长、 一、社交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抱负、个人发展),尊重需要(自尊、成就、身 理性行为理论关于态度、意愿、规范和行为之 份、认知),人际交往需要(归属感、被接受、社 间的关系,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受个体动机和意愿决 会生活、友谊和爱),安全需求(生活保障、人参 定,而动机是行为的原因,是刺激和促使行为产生 安全),生理需求(包括饥饿、口渴、睡眠),他 {作者简介:杨亚星,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 29 认为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他需求就会出现 J。 1.学习上,网络社交倾向自主学习,现实社交 人际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层次 倾向交流学习 需要,大学生社交行为属于高层次需要。孙建军等 人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沉浸 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沉浸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资源 日益丰富,不少学科老师也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提 络上共享学习资料,获取相关学习方面的信息。笔 理论将影响网络链接行为的内在动机分为自我实现 供了系统而科学的指导,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在网 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内部动机分可以为自我实现 者在对某高校学生的班级QQ群和公邮内容进行梳 需要、尊重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沉浸需要,外部 动机则主要指受周围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对某项社 交行为的感知,具体如图1所示。 f 内部动机 I I自我实现需要I I 尊重需要 I 1人际交往需要I l 沉浸需要 l I ' : 外部动机 : :I  主观规范 - : 图1动机构建模型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的最高层,是指大学生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发挥聪 明才智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大学 生希望获得自尊、被社会或他人认可的需要;人际 交往需要是大学生维持现有朋友关系、结交新朋友 以及对爱情的需要;沉浸需要是大学生完全沉浸于 某种行为而获得的整体感受 j。 二、社交行为表现形式的差异 社交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式和特性两方面 论述,前者着眼于社交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如大学 生在社交中进行的日常活动类型以及选择何种交往 方式;后者则注重对交往具体活动的进一步探析, 如大学生在社交时所使用的语言、行为举止等,以 此分析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特性差异。 (一)社交行为方式的差异 结合目前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和相关文献研 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类型主要倾向于聊天、论 坛、电子邮件、游戏等。网络社交平台主要有微 博、微信、OO、人人等。笔者结合相关调查问卷 和个别访谈,从学习、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三个 方面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行为差异。 30 理时,发现班级群共享内容70%以上是学习方面 的,不少同学在进行学科作业撰写、了解国家政事 和社会热点时,也首选从网络社交平台获取资料。 但目前大学生在网络上更倾向于自主学习,既通过 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管理。在 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学习障碍等交流方面,大学 生更倾向于选择现实社交, “对于学习中的困惑, 或者小组作业,我更喜欢在现实中跟同学交流”, 正如访谈中提及的这样,由于网络社交的想象性, 大学生选择在现实中交流学习。 2.学生工作中,网络社交具有时空开放性,现 实社交具有规范封闭性 大学生活不仅有专业学习和知识面拓展,还有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除了班级活动外,不少同学 还加入到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中。在访谈中,大学生 普遍表示会用OO群、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形式进 行学生工作事务上的沟通。因为网络社交相比现实 社交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可以随时随 地平等自由地发表观点、进行讨论,因此更多的大 学生在进行活动意见征求和活动策划时,更多选择 在网络虚拟平台上交流。在活动前期分工确定和后 期验证收尾时,大学生还是会在现实中沟通学生工 作。笔者在访谈某高校二级实体院系的班干部时, 无一例外地发现所有的班委都倾向于选择网络方式 通知事情或发布消息,即便有现实交流的条件,他 们也更乐意选择网络社交。 3.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两种社交行为的相互融 合衍生 根据已有文献的实证分析,结合笔者访谈,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更倾向于联系周围的同学或者老 朋友,而非结识新的陌生好友。从这个意义上说, 网络社交更多地是对大学生现实社交的延伸。还有 一些学生表示,有些现实中认识但是不方便沟通的 同学,可以先通过网络社交建立一定的感情,熟识 后再转向现实中的交往。不同性格的人选择大不相 同,性格开朗外向的同学更倾向于现实社交,而性 格内向的人则更喜欢网络社交。 (二)社交行为特性的差异 相比于面对面的现实社交,当代大学生更倾 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 家治理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 报告(2014)》指出,“90后”是最爱在网上消 磨“闲暇”时光的代际群体:95.2%的“90后” 用户时常在微博上“记录生活”;92.8%的“90 后”时常在微博上“分享心情”;92.0%的“90 后”时常在微博上“消遣娱乐”。这些网络社交 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实社交的功能,但我 们随之也发现,不少大学生在网上与人交往时, 显示出一些与现实社交相反的行为特征 j,例如一 些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的语言使用比较保守,但 在网络社交中则比较激进。还有不少学生通过网 络社交平台进行学习时,难分信息的真假,导致 自身被迷惑。还有同学在访谈中提到,在网络平 台进行学生工作沟通时,往往会因为看不到对方 的表情或感受不到说话时的语气,而产生一些不 必要的误解。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网络社交和 现实社交特性的不同。 1.网络社交的无序性和现实社交的规范性 大学生在现实社交时,会受到一些社会规范 和道德的约束,但在网络社交中没有统一的规范与 标准。一方面,在网络上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交环境 里,大学生交往不用考虑种种现实生活中的差异, 可以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思想感 情;另一方面,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无序性,网络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在进行知识或 信息的获取时,因为缺乏鉴别能力以及自身自控能 力不强,会造成视听混淆的局面。 2.网络社交的虚幻性和现实社交的真实性 与现实社交的真实性相比,网络社交具有一定 的虚拟性。在现实社交中,大学生都是以真实的身 份和姿态与人交往,但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之间 的交往是间接性的,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 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 J。 在一项调查中,在问及在网络和现实中哪个更容易 获得人际支持和满足感时,有77.67%的大学生选 择现实社交,仅有22.33%的同学选择网络社交, 说明现实社交比网络社交更具有真实性。 3.网络社交的多样性和现实社交的单一性 在面对面的现实社交中,大学生只有一种真实 的身份,面向对象也是周围熟悉的亲朋好友,而在 网络社交中,因其本身的虚拟性,大学生可能在网 络中有不同的身份,在问及在网络社交中是否会使 用真实信息时,有76.7%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 视情况而定”,仅有22.33%的大学生表示“会使 用真实信息”,在访谈中也有大学生表示在微信、 QQ群、人人等社交平台中会使用真实信息,但在 网络游戏中则会使用虚拟身份。从大学生主体的角 色扮演角度来看,网络社交具有多样性,现实社交 则相对具有单一性。 三、社交行为依属动机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社交动机即个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中 愿意与人沟通、共享、合作和发展的心理倾向,相 对的,现实社交动机即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愿意跟人 沟通、共享、合作和发展的心理倾向。大学生选择 网络社交或选择现实社交,以及在两个空间中所表 现出的行为特征,背后都有个体动机的支持;同样 的,不同的动机决定大学生在进行某种行为时如何 选择社交空间。 结合社交动机的概念界定,以及社交动机的 构建模型,设置各个动机的考察变量,以此为依据 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动机差异。根据 现有文献的调研结果和笔者的个别深入访谈,笔者 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主要倾向于满足人际交往需 要、沉浸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而现实社交则更 多地面向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人际交往需要 等,外部动机例如主观规范会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 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表1所示。 3l 表1社交动机及其考察变量 类型 动机 考察变量 自我实现需要 通过社交实现自我提升;找到自我价值; 获得满足感 尊重需要 获得别人的认可;变得更有自信 内部动机 维持现有朋友关系;结实新朋友;发展恋 人际交往需要 爱对象 沉浸需要 非常投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渴望学习 更多 外部动机 主观规范 周围朋友或亲戚的使用;受学校或社会宣 传的影响 (一)从现实社交和网络社交中获取自我实现 需要、人际交往需要 在日常现实社交中,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 课下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提高自我认知,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满足感。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获取学习资 料、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等等,利用网络 信息丰富自己的学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不断 拓展自身知识面,进行自我提升。李晓东等在研究 中提到,为提高学习效果,大学生会通过网上图书 馆、相关学习网站等下载查阅资料,了解最新学术 动态,特别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网络更是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据笔者了解,不少同学通过关注“学 术中国”、“人民日报”、“教师博雅”、“上海 发布”等微信订阅号或微博平台,获取最新学术动 态和热门资讯。除了学习方面的提升外,大学生还 从网络中获取求职就业信息、业余爱好信息、生活 小常识等等,可以说,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大学生提 供了广阔的资源获取平台。网络社交方式具有无序 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学生在获取信息、共享 信息以及与别人互换信息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 认知水平和判断力,从而获取了另一种自我能力提 升。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不仅从线上网络社交平台 得到满足,也在线下现实社交中得以实现。 目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主要倾向于拓展现 实的朋友圈,结交新朋友的情况则相对较少,据调 查,大学生网络社交动机的首要选项就是在网上联 系老朋友或周围同学。大学生在微博、微信、QQ 空间等与朋友分享日常生活信息,如照片、新闻、 记录等,或者在网络平台上评论朋友发表过的言 32 论、动态或照片,进行互动交流沟通。网络社交平 台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有不 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家人或亲戚沟通,增进感 情交流,还有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友平台寻找恋爱对 象。网络社交平台的隐匿性和虚幻性,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现实人际交往要素的排序,使得一些外形因 素欠佳或性格相对内向的大学生重获交往的自信。 网络社交的符号性,也使得部分大学生抛开现实中 的种种身份束缚,结交新朋友,在网络中寻找感情 慰藉或情感支持。当然,现实社交也是大学生人际 交往需求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在现实中与同学、 老师、家长、亲戚等沟通和交流,通过时空、兴趣 爱好、性格等因素彼此吸引,获取人际交往的满足 感。 (二)尊重需要主要从现实社交中获取 大学生社交动机中的尊重需要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社交获得别人的认可,这里的 “别人”可以是老师、同学或者社会;另一方面 是通过社交提高自我认同,即自信度的提升。文献 研究的实证结果和访谈调查发现,由于现实社交 的真实性和身份唯一性,大学生的尊重需要动机更 多地是从现实社交中获取。大学生通过日常沟通、 为人处事以及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获得 师生、家长、朋友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从而 极大提高自我认同,不断在社交中增加自信,以更 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当然,大学生在网络 社交中通过照片、日志、状态等构建自我形象,或 者将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技能暴露在网络社交平 台,能吸引其他成员的浏览和回复,并从中获得满 足感,但这更多地是对现实社交获取尊重的补充。 (三)从网络社交中得到沉浸需要 在问及“你在网络社交中主要用来做什么事 情”时,不少大学生选择“无聊消磨时间”、 “通 过游戏或其他娱乐方式打发时间”等。通过娱乐 消遣获得沉浸需要是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主要动 机,通过社交网站互动交流有趣的信息,大学生获 得了娱乐和放松。在访谈中一个同学提到,在网络 社交中如果不跟同学聊天或获取信息,就主要用来 打游戏或浏览网页等形式,来消磨无聊的时光,这 个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现实生活中的很多 高校需要进一步开发师生互动平台,强化沟通效 果。高校可从拓展师生之间“线上交流与沟通”的 内容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高校应努力推行一种 “精华式”“精讲式”和“贴近式”教育,坚决杜 游戏或运动,需要在某一特定时空和特定人群开 渠道,促进师生之间“线下的谈话与倾听”,互动 展,但网络社交中不存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为满足 大学生的沉浸需要提供了有力条件。但大学生在对 网络社交沉浸更多时间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现实 绝内容讲解的“泛泛而谈”、观点阐述的“人云亦 社交中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一部分大学生沉浸网络 游戏或在网络上打发时间,忽视身体锻炼等,不利 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主观规范影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 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网络社交平台 的选择、网络用语的使用会受到周围同学或朋友的 影响,但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并未受到某种显著的 内部动机的驱使。也就是说这部分大学生群体受到 某种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并非自身的需求而选择网 络社交平台,我们把这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动机归纳 为主观规范。例如某位访谈对象谈到,自己注册微 信主要是因为周围同学都在使用,如果自己没有的 话会感觉很落伍,但在后续使用微信平台时,他并 未主动挖掘其功能,从中获取信息。与前面介绍的 动机不同,主观规范属于外部动机范畴,大学生的 网络社交行为会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相对而言, 大学生的现实社交则具有独立性特点。 四、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行为分析 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行为方式和行为 特征都存在一定差异,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有所不 同,网络社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传统交往 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社交的 虚拟性、无序性,大学生在获取信息、获得自我满 足需要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各种媚俗信息的挑战, 形成道德失范;由于网络社交的异化特性,致使部 分大学生在获取沉浸需要的同时,与现实世界脱 离,形成虚拟人格;大学生受到周围环境主观规范 的影响,拓展网络社交的广度的同时,容易受到不 良信息的误导,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动机分析的基 础上,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行为、语言背后 的动机,挖掘大学生现实社交中获取满足的方式, 云”、借鉴意义的“漂浮不定”的现象出现,力争 因材施教,提高网终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j。 参考文献: [1】 胡泽尧.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80. [2】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 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 0, (4): 147-162. [3】Cothey V.h Longitudina1 Study of World Wide Web Users’Information Searching Behavior【J】.Journa1 of the America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 (2):67—78. [4】 孙建军,顾东晓.动机视角下社交媒体网络用户链接行为的 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4):71—78. [5】 [英]阿代尔,著.高效领导[M】.马林梅,译.北京:中国电力 出版社,2012:79. [6】 孙建军,顾东晓.动机视角下社交媒体网络用户链接行为的 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4):71-78. [7】 王洪波,胡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 究,2013,(11):75-77. [78]周妮妮,王彬彬,孟奇.上海大学生网络社交群体的选择及 行为特征论文[J].改革与开放,2014,(16):51—52. [9】 孙翔云.网络大众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l0. [10]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 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27—131. (责任编辑:蔡清香)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