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试复习资料

来源:东饰资讯网
兴趣先导 学会学习 整体推进 文化积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兴趣先导——丁丁冬冬两个学习伙伴的引入、选文的适宜、练习设计的灵活等;学会学习——金钥匙的提示、综合活动的设计等;整体推进——围绕主题整体设计单元内容、听说读写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等;文化积累——循序渐进做学习笔记、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读写实践中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等。)

风行老师的帖子使我找到了陈铮老师一些有关“金钥匙”的言论:

——“金钥匙”是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给学生作指导,以培养会学习的人。抓住了“金钥匙”(包括自检、课外阅读等),学生的语文能力必然提高。 ——可依据需要安排教学时间,最好不安排到单元教学最后。 ——“金钥匙”是开放的,不仅仅是教材里已经编写的。编者有限,大家共同丰富,完全可以补充是和学生的内容。 ——必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决不能停留在“知道了”。

——“金钥匙”的学习要螺旋式前进,不断积累。一旦学A,下边就是一大堆。一旦学B,一直要带下去。一直学到会了,形成习惯了,才算完成了(但不是就不再用了,以后一直要用下去)。

与“金钥匙”有关的还有“自检”。陈老师在谈到低年级的“自检”时说:

——自审是重要的学习策略,自审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会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审。

——自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评价、调适等能力 ——低年级学生重在养成“经常回头看”的习惯。

形声字 会意字 指事字 象形字

汉语拼音方案 一字母表 二声母表 三韵母表 四声调符号 五隔音符号

(1)绿色通道里的字是只要求认识的字,田字格中的字不但要认识还要会写。

(2)蓝色的字是多音字,红色的字是已经认识本课只要求会写的字,黑色的字是新字,不但要认识还要会写。

汉语拼音字母表26个:Aa Bb Cc Dd Ee Ff Gj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 v Ww Xx Yy Zz 声母表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韵母表 24个: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16个: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一、填空

1、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4、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5、《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 )、( )、( )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6、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 )、( )的紧密结合。

7、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9、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 1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他最著名的散文有(桃花源记)。

1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

12、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 《史记》),作者是(西汉)代的(司马迁 )。 14、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 15、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家、(思想家)家、(革命家)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呐喊 )(彷徨)等。 二、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5、《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6、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

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7、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鼓励学生自主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2、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

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3、拓宽阅读范围,奠定写作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4、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5、师生共改.表扬闪光点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8、单元主题举例

所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而是学习语文的具体情境。它也不是按照知识点,能力点组合而成的,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这个主题,不是思想主题,而是文化主题。 如我们五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马”,课文《天马》是一篇介绍马的工艺品的说明文;《古诗二首》是写马的形体的古诗,《巩乃斯的马》是描写马群奔腾的散文,拓展阅读中的《马背小学》是描写儿童生活的现代诗歌 ,这些课文类型不同,体裁不同,完成的年代也不同,但它们都和“马”这个核心词语有关。 再看“语文天地”中设计的语文活动,也与之有机配合,这样就构成了主题单元,这几篇课文,如果按思想主题来说并不一致,但它们都和“马”有联系。这样“马”这个词语就具有文化主题的意义,围绕这个核心词语构成了有丰富文化内含的单元。所以,我们说,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这个主题,不是思想主题,而是文化主题。

二、主题单元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使用

第一、要明确“语文天地”与主题课文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单元。在开放单元中,没有主题课文,主题单元就是由“语文天地”构成。主题课文与“语文天地”不是以往教材的“课文”与“课后练习”的关系。主题课文提供两篇意义相关又不完全是一个角度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两篇课文包含着这个年级的孩子可以感受的文化道德思想内容和应该学习的语言文字等工具性知识。每篇课文后面有两个思考题,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出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把握课文的这两个方面。“语文天地”则是从语文活动的角度设计的,更突出新课标强调的从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要求。“语文天地”在各学段的栏目有所变化,但主要内容没有变,它是从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方面对主题课文内容的拓展、丰富,对前后知识的联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对思维发展的训练,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会学习的引导。也就是说“语文天地”活动,是这个主题单元不可或缺的,它要和主题课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一个又一个的这种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为孩子未来发展奠下文化之基、工具之基、思维发展之基、学会学习之基的总体目标。因此,对“语文天地”必须重视,必须引起每个教师注意。

第二、如何理解“主题单元”的“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所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它的“主题单元”不是像有的教材那样的什么“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等思想教育单元,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比如第一册的“家”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写实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的长大”。第二篇是拓展的想象的“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在“语文天地”中的儿歌是“给小鸟安家”则是渗透对自然的热爱,与自然和谐、爱心、环保意识的。围绕“家”这个核心词语,选择

它的本意,联想意、引伸意,组织主题课文和阅读课文,并以“语文天地”设计的语文活动与之有机配合,构成主题单元,这三篇课文,如果按思想主题来说并不一致,但它们都和“家”有联系。这样“家”这个词语就具有文化主题的意义。再比如在后面有一个主题单元叫“眼睛”,主题课文第一篇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写希望工程标志照片的一篇散文,反映的是农村的问题。第二篇是一首歌颂抗击非典医务工作者的诗歌“我只见到你的眼睛”,而在“语文天地”拓展阅读中则是一篇科普文章“谁的眼睛最好”,写各种动物眼睛特点,语文活动中还有爱护眼睛、保护眼睛的内容。三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并不一致,但都与“眼睛”这一核心词语有关联,从而围绕这个核心词语构成了有丰富文化内含的单元。

这个核心词语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个短句。这样围绕核心词语组成文化单元的好处在于:第一,它符合词语表意的规律。一个词语,往往有本意、联想意、引申意从而构成其整个的文化含义,比如“家”,本意是人的家庭,但可联想动物也有家,也可引申为祖国是大家庭,这个词语的各种意义在生活中同时都在使用。因此,如果你单独建构一个本意、或引申义的主题单元,思想主题倒是很确定了,但你给孩子这个词语就缺少丰富的文化含义了,而把它的联想义、引申义思想与本意同时编入教材,孩子对“祖国是我们家”才会有更好的联想和理解。“眼睛”同样,它是视觉器官,它是情感的镜子、灵魂的窗子。把几种“眼睛”意义的诗文编在一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第二,这样的以核心词语组成的文化单元,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可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第三,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孩子不事先受到思想主题的束缚,可以感受到课文所包含的更丰富的内容。第四,引起孩子的兴趣,避免思想主题引起的逆反心理,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比让学生背诵思想主题的效果更好得多。

理解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理解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而是以核心词语为中心的文化单元,这样的主题单元才符合语文课的要求,如果单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组成主题单元,那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而不象语文教材了,明白了这一点,教师们就可以从以往的“主题”概念脱出来,不必教每篇课文时硬要往一个思想主题去靠,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当然也不必刻意去讲这个单元题目(核心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只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第三、关于单元备课

以往文选式教材,备课是一篇一篇进行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主题单元结构,每个主题单元由主体课文及课后思考题与“语文天地”两个部分构成,“语文天地”是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既备主体课文,也备语文天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学顺序来说,不必把“语文天地”的内容放在最后,比如“拓展阅读”选的诗文格言就可以与主体课文相联系,有些知识练习内容也可以学习课文结合。

备课既要注意备教学的硬任务(比如识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比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硬任务是可见的,可以量化检验的,软任务是不可见的,也不能量化检验。硬任务当然要重视,但决不可轻视软任务,在四个奠基中(文化、工具、思维发展、学会学习)它占了三个,文化、思维发展、学会学习,打好这些基础孩子才会有后劲、有发展、有出息。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希望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吃透教材,溶汇贯通,对教材中安排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它所负载的“软任务”,整体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