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亚热带农业研究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第2卷第1期 2006年2月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李键,蔡冰玲,林淑伟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森林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包括秸秆在还田、饲料转化、能源化及工业上的应用四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 分析中找出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快其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25(2006)01-0075-06 Advances i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LIU Li—xiang。WU Cheng—zhen,HONG Wei,LI Jian,CAI Bing—ling,LIN Shu wei (1.College of Forestry,Fujian Agricultreu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2.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FujiarI Agriculture and Foresty r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which includes the actuality about study and application such as returning to the soil,effective forage,energization and all kinds of straw applications in industries.It discusses the crit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At the sanle time,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rop straw;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也是一种可以综合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工副 业生产的原料等。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出现了大量剩余,剩余秸秆的处 理问题日渐凸显。部分农民采取了简单焚烧或随意堆积,这种处理方式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还带 来了各种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土壤结构恶化和交通事故频发等,对人类健康和周围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造 成严重影响。 农作物秸秆是籽实收获后剩下的作物残留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油料类、麻类,以及棉花、甘蔗、 烟草、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秸秆【1],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在6亿t以上。多年来,稻草、玉米秸、麦秸3 种秸秆数量一般占秸秆总量的75%以上,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秸秆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 作物秸秆除含大量的碳素外,还含有氮、磷、钾、钙、镁、硫、硅和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富含纤维素、半纤 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质 】,它们在土壤中分解为腐殖质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在土壤中经过多次翻 耕、搅拌、切割分离了土块,使耕层团聚体变小,利于土壤团粒体的形成,且孔隙度加大,渗透速度加快,容 重变轻,粘力变小,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耕性 。 我国农作物秸秆量大、利用率较低,但已在秸秆青贮、秸秆气化、秸秆还田和用于生物肥、建筑原料等 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 又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1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1.1秸秆还田 1.1.1 直接还田 前茬秸秆直接还田,是把一定数量的秸秆直接耕翻入土。该技术又可分为粉碎还田、 整秆还田及覆盖栽培还田。采用机械一次作业将田间直立或铺放的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使多项工序一次 完成,生产效率可提高40—120倍 引。秸秆粉碎根茬还田机还能集粉碎与旋耕灭茬为一体,加速秸秆在土 收稿日期:2005—11—15 作者简介:刘丽香(1982一),女。研究方向:生态系统生态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6・ 亚热带农业研究 第2卷 壤中的腐解、吸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机械还田 是一项高效、省时省工的有效措施,易于被农民接受和推广。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耗能大,成本高, 难以推广;二是山区、丘陵地区地块面积小,机械使用受限制;三是未经高温发酵直接还田的秸秆,可能导 致病害蔓延 引。 秸秆覆盖栽培中,秸秆腐解后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补充土壤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使土壤理化 性能改善,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加速 。而且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调 控土壤供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J,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秸秆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覆盖情况下,能够形 成低温时的“高温效应”和高温时的“低温效应”双重效应,调节土壤温度,有效缓解气温骤变对作物的伤 害 。 1.1.2 间接还田 间接还田技术包括堆沤还田、烧灰还田、过腹还田、菇渣还田和沼渣还田。秸秆堆沤 还田也称高温堆肥,是解决我国当前有机肥源短缺的主要途径。它是利用夏季高温季节把秸秆堆积,采用 厌氧发酵沤制,其特点是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劳动强度高,但成本低廉。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催腐剂、 酵素剂等堆沤秸秆,缩短了沤制时间。烧灰还田是将秸秆焚烧成灰而还田,操作简单方便,碳酸钾含量丰 富,但易污染空气,损失大量能源和碳、氮、磷,故一般很少采用。过腹还田是一种效益很高的秸秆利用方 式。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饲喂畜禽,过腹排粪还田,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形成粮食一秸秆—饲 料—牲畜一肥料一粮食的良性循环。菇渣还田是指秸秆可作为菇类的培养料,故将秸秆生产菇类后剩下 的菇渣还田,其营养丰富,可减少化肥用量,但菇渣产量小,所消耗的秸秆量有限。沼渣还田是因为秸秆可 以发酵制沼,故沼渣还田是优质的有机肥;但因沼渣产量小,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也不常用ll引。 1.1.3 生化腐熟快逮还田 该技术有3种还田方式,即催腐堆肥技术、速腐堆肥技术和酵腐堆肥技术。 其特点是用高新技术进行菌种的培养和生产,用现代化设备控制温度、湿度、数量、质量和时间,经机械翻 抛、高温堆腐、生物发酵等过程,将秸秆转化成优质的有机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腐熟周期短、产量高、采 用好氧发酵环境无污染,肥效高等优点。但优良微生物复合菌种和化学制剂筛选困难;操作条件需严格控 制;秸秆需严格预处理且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较高¨¨。 1.2秸秆的饲料化处理 秸秆中含有较高的粗纤维,限制了瘤胃中微生物和消化酶对细胞壁内溶物的消化作用,致使秸秆适口 性和营养性差,无法被动物高效地吸收利用。因此,开发和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和营养价值 势在必行。 1.2.1物理处理(1)粉碎软化。将秸秆粉碎,使其变小变软,有利于畜禽采食和咀嚼,使秸秆被消化吸 收的总养分增加,且可减少畜禽采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但因畜禽种类及年龄的不同,所以秸秆切短、粉 碎及软化程度也有所不同。(2)压块制粒。秸秆铡切成小块后烘干压制而成,易形成工产化生产,易于运 输贮存,但压块机散热困难,内腔饲料易堵塞,需要一定时间后开机清理。(3)热喷处理。其技术原理是 依据热喷机的蒸汽喷爆作用,减弱了粗纤维素的结晶度,但因其设备运行及维修成本高,秸秆需经过除石 除铁预处理,故也不常用。(4)挤压膨化。秸秆在挤压中,压力骤降而得到膨化的饲料,易于运输贮存,但 同样原料也需严格除石除铁,以防止损坏机器和影响膨化质量¨引。 1.2.2化学处理(1)碱化处理。通过碱化作用打破粗纤维中的醚键或酯键,以溶去大部分木质素和硅 酸盐,从而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此处理用碱量太大,需要大量水冲洗,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2) 氧化剂处理。用氧化剂破坏木质素,溶解半纤维素,从而增加纤维素酶和细胞壁的接触面积,提高饲料消 化率。强氧化剂如二氧化硫、臭氧和双氧水提高了消化率,但成本太高。(3)氨化处理。在密封厌氧条件 下,用尿素或氨水等溶液按一定的比例均匀喷洒秸秆¨川,在常温下保存~定时间,使氨与秸秆发生氨解反 应,破坏连接木质素与多糖之间的酯键,也可提高秸秆消化率。制作氨化秸秆方法简单,成功率高,但氨利 用率低、有污染,且尿素市价较贵、成本高。(4)复合化学处理。此处理融合了碱化和氨化处理,即一种碱 (根据不同作物和牲畜来选碱化剂)与尿素复合处理,克服了残碱量高和木质索软化差的缺点,复合剂价 格低,故应用前景良好¨ 。 1.2.3 生物处理 (1)青贮。青贮秸秆是牲畜冬春的主要青绿多汁饲料。它是将乳熟期全株秸秆铡短, 每节3—5 cm,青贮秸秆含水量70%为佳。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乳酸发酵作用,对青绿秸秆无杂菌密封贮 藏,得到青绿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草罐头”。此技术简单,且制作成本低,但因青贮对纤维索消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刘丽香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77- 率提高甚微,只适用于反刍动物¨ 。(2)微贮。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发酵菌剂及辅料,在密闭设施 中,经一定发酵过程,将秸秆转化为湿润膨胀、柔软酸香的饲料。微贮消化率高、原料来源广泛,无季节限 制¨引。(3)鸡粪调制。用相当于秸秆粉重量5%一6%的新鲜鸡粪,溶于与干秸秆粉同等重量的水中成鸡 粪液后,均匀洒在秸秆粉上拌匀,使秸秆粉含水量达60%左右,装入池内压紧,用塑料薄膜覆盖,排尽气 体,压实密封,待1个月左右开封饲喂。用鸡粪调制的秸秆饲料,开封后酸味很浓,完全消除鸡粪原有的恶 臭。因其成本低,所以应用前景好、易于推广。(4)酒糟调制。用干秸秆粉重量5%一6%的鲜酒糟与水混 搅成糊状,再加与干秸秆粉等重的水搅匀后,均匀洒在秸秆粉上拌匀,装人池内压紧,用塑料薄膜覆盖,排 尽气体,压实密封,待1个月左右开封饲喂。用酒糟调制秸秆作饲料,简单方便,成本低,适于在有酒糟来 源、养有牛羊的农区中推广应用 J。 实践中,物理处理虽简单易行,容易推广,但一般不能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化学处理可以提高秸秆的 采食量和体外的消化率,但易造成化学物质的过量,且使用范围狭窄、推广费用较高,生物处理可以提高秸 秆的营养价值,但技术要求较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腐烂变质。 1.3秸秆用于农村能源 农作物秸秆纤维中的碳占绝大部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的含碳量约占4O%以上。秸秆 的能源密度为l3—15 MJ-kg~,作为农村主要的生活燃料,其能源化用量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0%一 35%。 1.3.1 秸秆直接燃料供热作为传统的能量转化方式,直接燃烧具有经济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特 点,可在秸秆主产区为中小型企业、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和相对比较集中的乡镇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热水和 用于冬季采暖。 目前,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已采用大型秸秆锅炉用于供暖、发电或热电联产 引。我国秸秆直燃供 热技术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运行费用低于燃煤锅炉的小型秸秆直燃锅炉的研究正加紧进行。 1.3.2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秸秆气化是高效率利用秸秆资源的一种生物能转化方式。秸秆经适当粉碎 后。在气化装置内缺氧燃烧,产生出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燃气经降温、多级除尘和除焦油等 净化和浓缩工艺后,由罗茨风机加压送至储气柜。然后直接用管道供用户使用u引。秸秆气化集中输供系 统通常由秸秆原料处理装置、气化机组、燃气输配系统、燃气管网和用户燃气系统等五部分组成,供气半径 般在l km之内,可供百余户农民用气。目前全国已有380余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点,仅山东就有 170余处。 秸秆气化经济方便、干净卫生,在小康村镇建设中广受欢迎。但大规模推行秸秆制气还需解决气化系 统投资偏高,燃气热值偏低,以及燃气中氮气与焦油含量偏高等问题 j。 1.3.3秸秆发酵制沼 秸秆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即通过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出 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这些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农户,使用起来类似 一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秸秆可直接投入沼气池,也常用做牲畜饲料,转化成粪便进入沼气池。池内秸秆、人畜粪便和水的配 比一般为l:1:8。在产沼过程中,需定期投入发酵基质及清理沼渣,实践证明,一个3—5 V1人的家庭,建 口8—10 m 的沼气池,年产300—350 m 沼气,可满足一日三餐和晚问的照明用能。因此,秸秆制沼不 仅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1.3.4秸秆压块成型及炭化 秸秆的基本组织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通常在200—300 c【=下软 化,将其粉碎后,添加适量的粘结剂和水混合,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固化成型,即得到棒状或颗粒状“秸秆 炭”,若再利用炭化炉可将其进一步加工处理成为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生物煤”。秸秆成型燃料容重为 1.2—1.4 g・cm~,热值为l4—18Ⅲ-kg~,具有近似中质烟煤的燃烧性能,且含硫量低、灰分小。其特 一点为:①制作工艺简单,可加工成多种形状规格,体积小、贮运方便;②利用较高,利用率可提高到40%左 右;③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燃烧时污染极小;④除民用和烧锅炉外,还可用于热解气化产煤气、生产活性炭 和各类“成型”炭。 1.3.5秸秆发电 1988年,丹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专门利用庄稼秸秆的发电厂。这种发电厂由一整套 针对秸秆的处理装置机械化、高效率地完成秸秆发电的全部工序。从田间收集、捆扎、运输脱粒后的秸秆 开始,到输送进入发电厂的原料仓库、仓库内秸秆捆的堆垛排列等工作都由机械自动完成。当需要用秸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8・ 亚热带农业研究 第2卷 发电时,由传输带装置把一捆捆秸秆送入封闭的切割设备内,全部被切割成很小的段状,并随即被松散地 传送到炉灶中燃烧发电。 这种松散的小段状秸秆能在炉灶内迅速燃烧,释放大量的热能,使锅炉产生500多摄氏度的高温高压 蒸汽,驱动汽轮机运转发电。这个蒸汽锅炉系统还装有炉灰自动回收装置,秸秆焚烧成灰烬后被机械集中 回收。秸秆灰是传统肥料,可供给农民用于田间施肥。整个发电过程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和工业垃圾,堪称 绿色发电。 1.3.6小麦秸秆中提炼出的纤维素乙醇作为燃料 2004年4月,世界上第1个以小麦秸秆中提炼出的 乙醇为燃料的车队在加拿大诞生。加拿大政府认为,纤维素乙醇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交通燃料,与其他 乙醇燃料相比,纤维素乙醇来源于农作物秸秆或木材废料,而不是农业食品。使用乙醇,汽车可大量减少 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使用农作物秸秆或木材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也为农村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 前,加拿大在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3.7 玉米秸秆制燃料酒精 利用丰富、价廉的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酒精已成为必然趋势。研究表明, 玉米秸秆先采用蒸汽爆破法或温氧法预处理,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然后进行酵水解,可使纤维素转化 率达85%,再利用酵母发酵制酒精 ¨。 1.3.8秸秆分层多级转化液体燃料 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非常适合中国的现有国情,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采用生物转化与热解有机结合的路线为其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把秸秆组分分 离、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秸秆纤维素高浓度发酵分离乙醇耦合和发酵渣快速热解等4个关键过程作为一个 有机整体来研究,每个过程的研究都在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开展,并为后一个过程提供依据,形成一个有 机的链条,最终实现秸秆分层多级经济转化液体燃料 ]。 1.4秸秆的工业应用 当前,作物秸秆的工业用途广泛,不仅可作为保温材料、纸浆原料、菌类培养基、各类轻质板材和包装 材料的原料,还用于编织业、酿酒制醋。这些综合利用,不仅转化了大量的废弃秸秆,消除了潜在的环境污 染,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1.4.1 用于编织业秸秆用于编织业最常见、用途最广的是稻草编织。如草帘、草苫等可用于蔬菜工程 的温室大棚中;草席、草垫既可保温防冻,又具有吸汗防湿的功效;而品种繁多的草编织品、工艺品和装饰 品,由于工艺精巧,透气保暖性好,装饰性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1.4.2栽培食用菌 秸秆营养丰富,来源广泛、成本低廉,非常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将秸秆粉 碎,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添加剂,经灭菌、接种生产平菇、金针菇、草菇、猴头、银耳、灵芝等 】。1 kg秸秆 产1 kg鲜食用菌,生物转化率达100%。研究表明,秸秆栽培食用菌的氮素转化效率平均为20.9%左右, 高于羊肉(6%)和牛肉(3.4%)的转化效率,是开发食用蛋白质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1.4.3生产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用麦秸、稻草、玉米秸、苇秆、棉花秆等生产出的可降解型包装材料,如 保鲜膜、一次性餐具等,具有安全、体小质轻、无毒、无臭、通气性好等优点,同时又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 制造成本与发泡塑料相当,大大低于纸制品和木制品。如用麦秸秆和淀粉制成快餐包装新材料,比常用的 纸板包装盒和土豆淀粉包装盒,保温时间要长。如果把废弃的这种包装盒扔在肥料堆中,不仅不会污染环 境,而且还能转化为肥料,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1.4.4用作建筑材料 将粉碎后的秸秆按一定比例加入粘合剂、阻燃剂和其他配料,进行机械搅拌、挤 压成型、恒温固化,可制得高质量的轻质建材。这些装饰板成本低、重量轻、美观大方,且在生产过程中无 污染,因此广受用户欢迎。目前,秸秆在建材领域内的应用已相当广泛,秸秆消耗量大、产品附加值高,又 能节约木材,很有发展前景 J。 1.4.5 用作造纸原料造纸原料的紧张以及新原料的开发及加工工艺的发展,使造纸行业日益注重廉价 的代用原料,尤其是中低档造纸厂,已逐渐开发利用稻草、麦秸和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在纤维强度韧性、资 源等方面均优于其它秸秆,其纤维性能近似苇子,是制作纸张的较好原料,工艺及原辅材料配方与苇子加 工制纸一样。应用玉米秸秆外皮生产出的35、50 g有光纸的各项质量指标基本上与苇浆纸相同,出浆率 达41%。 1.4.6作为工业原料玉米秸、豆荚皮、稻草、麦秸、谷类秕壳等都含有大量淀粉,从中提取的淀粉不仅可 作饲料,还可以酿酒、制醋、制糖和加工各种糕点食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刘丽香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79・ 由玉米秸秆制成的环保覆盖剂可以治理施工工地扬尘。以前控制扬尘常采用密目网和化学覆盖剂等 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控制扬尘效果不理想,就是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而绿色环保覆盖剂不仅对环境 没有影响,而且喷洒后覆盖扬尘效果好,有效弥补了原有方法的不足。 用玉米秸秆为原料制成纤维素 】,然后经化学改性、提纯等工序制得羧甲基纤维素产品n引;将玉米 秸秆经过预处理、水解、净化、催化氢化、浓缩和结晶等步骤所制取的木糖醇,其质量可达到食品级标准;以 稻草和麦秸为原料,用复合添加法制取糖醛 】,出醛率达理论出醛率的70%一80%,废渣全部变为中性复 合肥料 ;通过拮抗性筛选分理出对蔬菜苦味病原菌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T4。”,并利用玉米秸 秆为原料,采用液一固两相发酵工艺制成木霉菌剂,该菌剂对多种蔬菜枯萎病防治效果显著且稳定,并比 化学杀菌剂防治效果高I2引;玉米秸秆也可用热化学法合成甲醇;以聚丙烯(vv)为基体,以农作物秸秆为 增强剂,可用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PP/秸秆复合材料 J。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补施氮肥以协调碳氮比 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活动需要氮索作营养。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7 1,但 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因此,秸秆还田后的初期阶段,土壤中水解氮含量明显降低,使得微生 物与作物争夺氮素,引起禾苗供氮不足、返青期延长、分蘖推迟而影响产量。何良胜等[3¨建议在秸秆还田 时,结合每公顷用450-600 kg碳铵深施,调节好土壤碳氮比,加速微生物活动,促进秸秆腐解,提高肥效, 使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秸秆综合利用比例低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比例相对较低,未有太大突破。根本原因在于秸秆收集比较困难,成本较高。通 过人工收集,秸秆比较散,难以运输和存放;运用机械打捆收集,成本较高,而秸秆的售价较低,再加上运输 等费用,综合效益很低,除了自己使用或距离较近等情况外,农民不愿收集秸秆。 目前,玉米秸秆青贮大多停留在人工摘穗、机械割倒、车辆转运、机械切碎等几道工序,采用联合收获 青贮和玉米穗秸一体青贮的比例很低。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青贮质量差。因此,玉米联 合收获青贮机械就成为制约其利用的关键因素。国产机技术不过关,质量差。进口机质量好,价格又太 高,农民买不起。就小麦秸秆利用而言,小麦生产过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小麦秸秆打捆才刚刚起步。 联合收割机收获完后,撒落一地秸秆,需人工收集或直接焚烧,而秸秆焚烧又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除法律 上加以约束外,小麦秸秆打捆机的优劣成为制约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 2.3粉细深耕 秸秆粉碎长度宜小于10 cm,否则播种时易壅土,影响播种质量。应采用与之配套的旋转式播种机, 以提高播种质量 引。 2.4带病秸秆不能直接还田 由于秸秆未经高温发酵,直接还田很容易导致病虫害蔓延,因此对有病虫的秸秆应及时清除深埋或制 成堆肥、沼气池肥再施用。 2.5秸秆还田技术上的问题 我国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基础理论研制处于初期阶段。秸秆还田机理 研究较少,多数停留在低水平上。针对不同作物秸秆设计的秸秆粉碎还田机的结构参数、运动参数和动力 参数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进行优化设计。单项作业机具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一些,联合作业机具基本处于 样机阶段,未真正达到商品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开发。 3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 3.1深化农作物秸秆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导思想,不断提高对秸秆肥料、饲料、 燃料和原料价值的认识,强化农民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性的认识。市场化运作, 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产业。 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秸秆的工厂化处理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O・ 亚热带农业研究 第2卷 对广大农民来说,大量的秸秆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对企业来说则是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各级政府应引 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 3.2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解决秸秆转化中的技术问题 目前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有的技术还不成熟,有的还需研发。技术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 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技术除要求经过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外,还需 要经过大量的试验改进,特别是生产性试验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引。 ’ 参考文献: [1]石磊,赵由才,柴晓利.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中国沼气,2005,23(2):11—14. 【2]何康.中国农业年鉴200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2. [3]周琼华.大力推进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03(6):16. [4]钟杭,张勇勇,林潮澜,等.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和效果[J].土壤肥料,2003(3):35. [5]郝辉林.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前景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1(2):30—31. [6]杨文玉,王兰英.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210—216. [7]丘华吕.稻草还田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1):92—96. [8]赵聚宝.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59—66. [9]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学会科技交流中心.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与设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O]张艳哲,李毅,刘吉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3,11(2):57—61. [11]夏萍,江家伍.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28(1):106—108. [12]韩鲁佳,闰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13]高梦祥,许育彬,熊雷锋,等.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J].陕西农业科学,2o0o(7):29—31. [14]SUN R C,FANG J M,TOMKINSON J.Dellgniifcation of lfee straw using hydrogen peroxide[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 Uots,2000,12:71—83. [15]马增奇,王静学.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J].现代化农业,2005(3):32. [16]LIU J X,ORSKOV E R,CHEN X B.Optimization of steam treatment as a method for upgrading rice straw as feeds[J].An. 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76:345—357. [17]夏清阳.玉米秸秆的利用[J].中国饲料,2001(18):33. [18]EIuK F K,JENS K K.Development and test of small-scale batch fired straw boilers in Denmark[J].Biomass and Bioener- gY,20O4,26:561—569. [19]胡夏明.秸秆气化系统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农机化,2001(5):37—38. [2O]陈乐生.关于秸秆气化中的问题与建议[J].江西能源,2001(1):46—47. [21]张强,陆军,侯霖,等.玉米秸秆制酒精[J].酿酒科技,2004(4):57-58. [22]陈洪章,徐建,姚建中,等.秸秆分层多级转化液体燃料新工艺的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05,3(1):9—13. 【23]ZHANG R H,LI x J,FADEL J G.Oyster mushroom culitvation with rice and wheat straw【J].Bioreaource Technology, 2002,82:277—284. [24]丁占来,任德亮,郑凤山.玉米秸秆制作建筑装饰复合板的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4,17(3):47—49. [25]李莉,刘瑛.用玉米秸秆制备羧甲基纤维索[J].精细化T,2001,18(6):339—340. [26]王万森.农作物秸秆制备羧甲基纤维素工艺的研究[J].天津化工,2004,18(1):10—11. [27]NIGAM J N.Ethanol production from whe砒straw hemiceUulose hydrolysate by Pichia stipitis[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1。87:17—27. [28]刘俊峰,易平贵,金一粟.稻草、麦秆等农作物秸秆资源再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2):46—48. [29]田连生,李书生,史延茂,等.利用玉米秸秆制备生物杀菌剂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59—61. [3O]肖亚航。傅敏士.PP/秸秆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工艺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33(1):34—37. [31]何良胜。刘初成.烟草秸秆还田的效果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02(6):34—35. [32]王荣乐,王洪铭.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1):41—42. [33]阎文圣,陈颖.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3(3):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