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当今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来源:东饰资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当今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作者:王云胜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4期

摘要:文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在系统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实表现的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及教育内容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基本原因,提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教育;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01-02

人是天生的群体性动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的“群”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群”将难以维系。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纵观当今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际状况令人堪忧。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首先应对“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清晰的界定,否则,对大学生的教育只能失去目标和方向。纵观当今学界的研究成果,对三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一致。

(1)社会责任是与个体责任相对而言的。个体责任主要指一个人对自我发展及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个人价值观的成型与素养的提升、对父母的赡养、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社会责任则是指作为社会组织的成员,个人所应承担的具体的义务与要求,如对国家民族发展命运的强烈关注、优良社会风气的倡导与推动等。[1]也就是说,社会责任常指个人或组织承担的高于自身目标的那些社会义务。[2](2)“社会责任感”的寓意辨析。社会责任感也称为“社会责任意识”,即对社会的责任、责任心和责任感,既是对人的自身行为负责的积极意识,也是社会整体对其个体成员的指令性要求。[3]社会责任意识就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为他人或整体积极承担一定责任的主观意愿和动机。[4]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积累和养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3)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大学生的责任是指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它是一种主动性责任,反映的是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勇于进取、敢挑重担的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方向。[5]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定义为:大学生在前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知道自己的独立存在,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按照社会规范行动,并能主动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的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当今高校频发的悲剧事件,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积极评价的降低,均表明当今大学生诸多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责任感的淡化或者缺失是备受诟病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

1.社会转轨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大众媒体的高度发达,尤其是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使大学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闭门造车;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整合机制落后,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利益多元导致价值多元,价值真空以及信仰失落现象频发,享乐主义盛行;公共权力大量侵入市场领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消极腐败现象扭曲公平竞争。这些负面社会现象以及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通过大众媒体不断侵蚀大学生的心灵,致使一些大学生难辨真伪,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

2.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乏力。在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普遍重视“工具理性”教育,忽视“价值理性”内容。最突出表现就是一味突出“市场”的导向作用,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经济人”。重理工轻人文指导理念下,大学就像一个现代化大工厂,大学生就像生产线上制造出的千篇一律的工业品,外表光鲜,实际毫无精神内涵。近年来大学生校园里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活都难以适应,更何况走向日益复杂的社会,面临工作、家庭等的压力,大学生毕业生难以完成自我心理的调适,日趋极端,更助长了社会的暴戾和颓废之气。

3.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的乏味。一般来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近十余年的学校教育,已经大略成型,但是尚未定型。大学生充满求知欲,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套餐”决定了学生获取营养的程度和水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实施责任感教育的时候,我们过度强调了“责任”,而忽视对“权利”的宣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权利和责任总是相辅相成的。过度强调责任而忽视权利,就像强调一个人要始终如一的付出,而不求回报。事实证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这种高扬的道德大旗,虽然站位很高,但是却和者甚寡。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面对拥有众多高校毕业文凭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日趋严重,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日益稀缺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应该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业仍然是高校和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人活着必须吃饭,而就业就等于找到了饭源。但是,人作为文明的动物,并不能仅仅为了吃饭而活着,或者为了自己吃饭而不惜砸掉别人饭碗。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政方针指导下,人才评价导向往往是以“才”为主,当然这儿的“才”可能仅仅指专业技能,“德”这种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养反而被放到次要地位。经验证明,仅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过上快乐并且有尊严的生活,毕竟人不是机器。虽然,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6]合作得以达成和维系,必须依赖相应的品德。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品质已经日渐重视,高校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加强通识教育,鼓励诚信,以课堂、宿舍、社团等载体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合作能力,从而逐渐培养起责任意识。 2.社会责任感内容应该切合实际。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从小学时候起,就树立了许多学习的榜样,大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没有一点“私心”,这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讲似乎显得过于理想化,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市场经济下人们已不讳言“利”。我们在教育大学生的时候也可以把“私利”摆在重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否定,只是在获取“私利”的同时教育大学生不以牺牲他人或者公利为手段。我们反对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将“大而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转化为“日常生活教育”,教导学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责任感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3.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社会处在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利益分化直接导致思想的多元化,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尚精神的引导者和践行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该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核心内容。能不能养成这样的精神品质,既在于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坚持,也在于外在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现阶段,国家、社会的改革与高校的改革需要同步进行。追溯历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这样一批虽默默无语但是却在踏实践行社会责任的人在,希望就在。 参考文献:

[1]马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构[J].中国国情国力,2011,(7).

[2]徐家庆.大学责任: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责任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12,(33).

[3][美]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生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白君堂.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行为操守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5]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