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5分,实战模拟,60分钟拿到高考主观题高分!
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须参加尚书省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即要体格健壮,仪表堂堂;“言取其言词辩正”,即要语言流利,善言雄辩;“书取其楷法遒美”,即要书法端正工整,苍劲秀丽;“判取其文理优长”,即判决司法文书要引经据典,辞藻优美,谙练法律。
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明代文献《大学衍义补》有这样的记载:“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正,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
——据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
(1)简评唐朝吏部考试内容。(7分)
(2)你认为还应加试什么内容?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从积极、消极角度入手,据材料“言取其言词辩证……辞藻优美,谙练法律”结合所学得出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精美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据材料“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皆在所弃矣”得出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据材料“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得出“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结合材料还可从唐朝吏部考试内容只注重“身、言、书、判”,不能全面考查人才等分析。第(2)题第一问内容,品德考查、时政考查、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第二问理由,品德考查,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入手;时政考查,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角度入手;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角度入手。
答案:(1)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美观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4分)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不能全面考查人才。(3分)
- 1 -
(2)示例:品德考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3分)时政考查: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3分)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3分)
2.(14分)以下是朝鲜、韩国、美国、俄国和中国教科书中关于朝鲜战争的部分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看到新生朝鲜的惊人发展,美国侵略者坐立不安,他们加快了入侵朝鲜的准备,意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他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
——朝鲜1999年高中教材
金日成曾秘密造访苏联,得到了对方的援助承诺。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南侵。朝鲜入侵后,联合国安理会将其确定为侵略者,并达成向韩国派兵的决议。
——韩国2001年高中历史书
朝鲜军队入侵南方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9月,麦克阿瑟将军率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中国参战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美国在其前沿驻军,并可能越过边境发动攻击。麦克阿瑟公开鼓吹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为攻击共产党中国做准备,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担忧。
——美国《世界历史》
1950年6月,朝鲜军队入侵南方,并宣布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1950年9月,主要由美国人组成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朝鲜)共产党分子只得慌忙撤退。他们不仅丢失了汉城。也丧失了首都平壤。
——俄罗斯2008年《外国最新历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2020年《中外历史纲要》
(1)依据材料,指出能够认定的基本史实,以及在哪些问题上存有争议。(7分)
(2)众多专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请谈谈你对“立国之战”的理解。(7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可以认定的史实有1950年6月朝鲜内战
- 2 -
爆发;美国及联合国军入朝参战,向北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为保卫国家安全,中国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第二问,结合材料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苏联与战争爆发的关系回答。第(2)题,可结合朝鲜战争对国际和国内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认定的基本史实: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及联合国军入朝参战,向北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为保卫国家安全,中国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待确认的历史问题: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朝鲜方面认为是美国为了遏制朝鲜而由美韩发动,美韩认为是朝鲜挑起。关于苏联与战争爆发的关系,美韩认为是苏联鼓动朝鲜发动。 (2)国际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维护了远东地区的和平;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国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人民政权巩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赢得长期的和平环境;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3.(15分)[铁路与近现代中国]
材料 以下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中国铁路发展史”展览活动的部分内容,以五个阶段展示了中国铁路一百多年的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1876—1911)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1881年,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唐胥铁路。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的公司借款兴建芦汉铁路。 ◆1904年,德国强行建造胶济铁路。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自行设计的铁路。 第二部分: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1911—1949)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 ◆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
◆1937-1945年,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日本大量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铁路新线。 ◆1949年,全国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 989公里。 第三部分: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1949—1978) ◆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 ◆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 ◆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
- 3 -
◆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
第四部分:长足发展的中国铁路(1978—2002)
◆198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50 181公里,铁路线上隧道4 493座,桥梁28 945座,最高行车速度每小时110公里,年客运量为9.53亿人,为1949年的9.2倍;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为1949年的19.2倍。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 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 500吨。 ◆2002年,中国首条跨海铁路湛海线通车,结束了雷州半岛没有铁路运输的历史。 第五部分:科学发展的中国铁路(2002—至今) ◆2004年,“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问世。
◆2008年,我国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通车。
◆2009年,世界上里程最长(全长1 069公里)、速度最高(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运营。 ◆2014年,土耳其安伊高铁是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为两国人民搭建了一条“新丝路”。
◆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成为现实。
请你根据以上“中国铁路发展史”展览活动的部分内容,选取相关材料,提炼相关主题,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可从铁路与近现代中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15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信息并建立起关联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首先,学生需要选取相关材料,选择的标准要先确定,比如从铁路发展与科技的关系、铁路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铁路发展与内政外交的关系等,这在题目要求中有提示。然后提取出相关的主题,例如,铁路发展折射出中国科技近代化的发展;铁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代的内政外交;铁路反映了我国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然后,需要结合所选材料去论述与主题的关系,要注意做到充分运用材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后,总结陈词,阐述论证的结论,结论应该在主题基础上有所升华,如谈启示、规律、经验与教训等。 答案:(示例)
主题:铁路折射出中国科技近代化(2分,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均可)
论证: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直到1909年,中国人(詹天佑)才首次自行设计并修建了京张铁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自主兴建的铁路增多,如:湘桂铁路等,到1949年,全国铁路已达21 989公里。
- 4 -
现代中国:不仅铁路里程建设飞速发展,机车动力也逐步优化,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攻克了隧道、桥梁等层层技术难关,客运和货运不断创立新高。高铁技术已经成为中国阔步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保障了“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驾护航。(10分,论述必须有史实、有层次)
结论:科技救国,科技强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秉承科学的精神,不断积累科技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自强不息。(3分,结论应该在主题基础上有所升华,如谈启示、规律、经验与教训等) 4.(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温·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
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下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图画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8分)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根据“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和“1842年埃德温·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根据“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问,从工业革命的弊端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方面来回答。第(2)题,材料二反映的是蒸汽机普
- 5 -
遍运用到工厂中,烟囱林立,污染严重。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画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
答案:(1)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化,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史料价值:材料二的画作出自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从画面上看,蒸汽机普遍运用于工厂中;使用蒸汽机的工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