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范围经济学文献综述

来源:东饰资讯网


范围经济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作为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以获取稳定盈利记录而长期占优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战略模式,越来越受到管理决策者的重视和肯定。作为企业众多盈利模式的一项, panzer和willing于1975年提出范围经济的定义,当时作为一种对企业生产种类和数量规模的扩大而使得企业平均成本下降这种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探讨。虽然范围经济一度作为争论的重点,但各国学者给出的观点却大致相同。无论是国外学者萨缪尔森(1998)、埃德温曼斯菲尔德(1999),还是国内学者平新乔(2001)、丁晓正(2005),都认为范围经济作为投入产出效率改进的一种路径选择,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从而占据了市场主动,获得了企业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此处,笔者给出一个自认为较为权威的定义,当一个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两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之和时,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michaell.katz,Harvey s.rosen,1998)。对于企业的趋利本质来说,范围经济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内在经济性和外在经济性两方面来体现的。对于其内在经济性,范围经济通过扩大产品生产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来均担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平均成本,此处的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其一,资本,劳动力,信息和技术可以做为共享资源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投入,而机器的磨损、折旧、固定费用由于产品种类的增多而相对降低,缓解了企业持续的投入。其二,产品种类的增加并没有伴随着管理费用的增加,而是沿用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统一的管理效率,节约了由于新产品生产而引发的二次投入。其三,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有助于提高企业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多样性的选择会降低由于市场偏好差异而引发的风险,也能降低由于单一生产而导致的产品库存积压的风险。其四,企业可以集中采购相同的原材料和元器件,从而增加侃价的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并且企业还能在运输、保管费用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有关成本。范围经济使得企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而相对于平均固定成本的降低,平均可变成本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对于外在经济型,不同市场中企业的的范围经济的路径选择会导致行业、产业内部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的重新组合,便于形成企业

内部核心竞争力,确立相对优势,这对于不同市场的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我国如今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企业做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区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范围经济应用的层面应从企业规模的扩大延伸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此时,范围经济则是一区域以更低的资源消耗建立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不仅利于各个区域立足本地相对优势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这种区域间的建设成果溢出效果会促进彼此间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样,范围经济涉猎的领域就会更加广泛,这不仅利于范围经济含义的扩大化,也利于区域内经济建立横向联系,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带的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剧的今天,范围经济不再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增强,而是全球经济贸易协同发展的新契机。

[1]陈章武,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想[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

[2]迈克尔 L.卡茨(Michael L.Katz).微观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