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2、 3、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
1
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
2
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3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4
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B、(学生说不出时)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时)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5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如果谈不出:想想过节日,特别是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团圆的大节日期间,假如你是在外地上学的人,或者是自己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你们团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遗憾,更加的思念亲人。)
(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家乡在山的那头,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的诗人现在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课件出示: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插上了茱萸才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6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7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孤独忧愁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读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8
子(巡视)
2、抽生读,纠正错误读音
(学生如有错误,师直接纠正,并让其再读,直到读准读通为止) 三、再读古诗 1、学生齐读。
(师过渡:请孩子们默读古诗,这次老师对你们的要求加大了些难度,请看屏幕上的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投影出示要求:(课件) ★读:读熟
★看:看图、看注释,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读懂了什么?
(注意第二个要求中的看图,看注释,这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我们要学会看图看注释哦) 3、理解诗题的意思
(1)师指着诗题,问:你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
“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兄弟”是指亲人和朋友)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3)师:把这份思念带进去,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点,缓慢点。
9
四、理解诗意 读中悟情
(一)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齐读这两句。问:你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独:独自一人。异乡:别人的家乡,他乡。异客:在异乡做客。诗人王维可不是在异乡做客吃美味佳肴,而是孤零零一个人去求学,所以这里是说他在异乡漂泊的意思。佳节:在这首诗中指重阳节,现在指所有每好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倍思亲:加倍思念,原来只有五分想念,现在变成十分想念,形容十分想念。)
2、你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么? 3、和同桌相互说说 4、师情景导入:
(1)补充资料:诗人王维十五岁离开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
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写这首诗时正好是重阳节,你知道他写这首诗时是什么感受吗?(孤独忧愁)(板书:孤独忧愁)来,你把这种感受带进去,读读这两句(抽生读)师问:孤独吗?谁再来读?
(2)师:我们像他那样读,把诗人的心读得再沉一点,再
愁一点。(生齐读。配乐)
10
(二)出示第二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件)
1、齐读这两句。问:你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 (遥:遥远。知:知道。遍:指大家。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讲到茱萸时点课件) 2、你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么?
3、师适时讲解:有时,我们理解诗意,不一定都按诗的顺
序进行理解,有时候也需要调换顺序理解。如:遥知意思是诗人知道远处的意思。谁能再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同桌再相互说说
4、师情景导入:重阳节,兄弟们都登高插上茱萸,可是却
单单少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王维)刚才兄弟们插茱萸的画面是他看到的吗?(不是)那是他——(心里想的)他在想什么?(想念亲人,想念家乡)板书:想念亲人想念家乡) 师:是呀,他太想念亲人,太想念家乡!痴痴地想,想得都快哭了。
谁能把这种想念带进去,读读这两句(抽生读) 我们像他一样,也来读一读(配乐) (三)说全首诗的意思
谁能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说,老师
带着他说)
11
(四)情景渲染,再读古诗
1、王维独自一个人在长安漂泊,举目无亲,孤单寂寞。
长安都城的繁华,更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他却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家里,想亲人,想朋友——让我们再读诗
当别人家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过节的时候,他却只能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远方——让我们再读诗 2、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亲人说,你想对妈妈说什么?你想对朋友说什么?你想对兄弟们说什么?
(预设情景: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你啊!我好想回家。
师:好,把你对妈妈的想念带进去,读诗。)对别的亲人说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王维想念着亲人们,而亲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王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配乐) (五)背诵全诗
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来背诵这首诗?好,我们来背背,背诵时,注意有节奏、有韵味。 五、拓展思乡诗。
12
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然而,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孩子们,从古到今,曾有很多诗人写过思亲的诗。老师选择了几句思乡的诗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思乡》曲中,去感受王维那深深的、悠悠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 独 忧 愁 想 念 亲 人 思 念 家 乡
13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 学会本课3个生字。
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15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 2 3 4
16
揭题、质疑、解题。
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 2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17
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全班交流。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1
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都有亲人,都在亲人的关心和爱
护下成长。如果现在你一个人漂泊他乡、孤苦无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写一写你的真情实感?
18
2 3
五、拓展思路 1
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课后练习。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