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前黄中学、江苏省溧阳中学2016年4月联考语文试卷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6届高三二模适应性练习

语文学科Ⅰ试题 2016年4月

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与花汉人 的银子而外,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艺术中。

②龙州是广西紧靠越南的 ,驻有大部队,还有外交办事处。 ③别说像他自己这号普通人难过日子,就是罗二爷也 提心吊胆的。 ④如果他有钱给那些人行点贿送包“烟钱”,也就过去了;可是他身上 。 A、贡献 要道 无时无刻 不值一文 B、供献 要塞 时时刻刻 不名一文 C、供献 要道 时时刻刻 不值一文 D、贡献 要塞 无时无刻 不名一文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外国人在赞誉中国美术片独特风格的同时,也指出过“习惯于完整的故事和懒洋洋的叙述”“很难捉摸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等批评意见。

B、微信有超过6亿的用户,逐渐商业化已经是其发展趋势,在拥有这么多用户的平台上做电商想必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D、听到日本右翼势力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的消息后,他非常气愤,说:“当年日本鬼子制造了李家峪惨案,我是三百多个死难者中惟一幸免的,鬼子的暴行,我就是见证,谁也否认不了。”

3.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下列各句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师说:“兹定于明天上午8点召开高三年级大会,请同学们准时莅临。” B、白衣人拱手道:“三年前和你匆匆一别后,我常听人说起你抗敌报国的事迹,真是久仰久仰!”

1 / 6

C、他看到同桌双眉紧锁地思考了很久,就热心地说:“你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会不吝赐教。

D、那老者停下手中的画笔,向着这对夫妇说:“承蒙贤伉俪谬赞,愧不敢当!”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②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③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④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

⑤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

⑥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A、④①③⑤⑥② B、⑤⑥②③④① C、④⑤①③⑥② D、⑤③①⑥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太学李月生,升宇翁之次子也。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翁寝疾,呼子分金:兄八之,弟二之。月生觖望。翁曰:“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镪,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勿急也。”过数日,翁益弥留。月生虑一旦不虞,觑无人,就床头秘讯之。翁曰:“人生苦乐,皆有定数。汝方享妻贤之福,故不宜再助多金,以增汝过。”盖月生妻车氏,最贤,有桓、孟之德,故云。月生固哀之。怒曰:“汝尚有二十余年坎壈未历,即予千金,亦立尽耳。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②月生孝友敦笃,亦即不敢复言。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月生又天真烂漫,不较锱铢,且好客善饮,炊黍治具,日促妻三四作,不甚理家人生产。里中无赖窥其懦,辄鱼肉之。逾数年,家渐落。窘急时,赖兄小周给,不至大困。无何,兄以老病卒,益失所助,至绝粮食。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又数年,妻及长子相继殂谢,无聊益甚。寻买贩羊者之妻徐,冀得其小阜;而徐性刚烈,日凌藉之,至不敢与亲朋通吊庆礼。忽一夜梦父曰:“今汝所遭,可谓山穷水尽矣。尝许汝窖金,今其可矣。”问:“何在?”曰:“明日畀汝。”醒而异之,犹谓是贫中之积想也。次日,发土葺墉 ,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

[2]

[1]

2 / 6

③异史氏曰:“月生,余杵臼交,为人朴诚无伪。余兄弟与交,哀乐辄相共。数年来,村隔十余里,老死竟不相闻。余偶过其居里,亦不敢过问之。则月生之苦况,盖有不可明言者矣。忽闻暴得千金,不觉为之鼓舞。呜呼!翁临终之治命,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言皆谶也。抑何其神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 [1]觖:缺,不满。 [2]葺(qì)墉:修理墙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生虑一旦不虞 虞:预料 .B、翁大渐,寻卒 寻:不久 .C、妻及长子相继殂谢,无聊益甚 无聊:无趣 ..D、明日畀汝 畀:给予 .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翁最富,以缸贮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以增汝过 作《师说》以贻之 D、 兄以老病卒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醒而异之,犹谓是贫中之积想也。(4分) (2)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言皆谶也。(4分)

9. 请根据第2节,简要概括导致李月生“山穷水尽”的外在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王逢原,北宋诗人,深受王安石赏识,二十八岁不幸病逝。此诗作于王逢原去世一周年时。

(1)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3分) (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4分)

(3)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4分)

3 / 6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荀子《劝学》) (2) 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 ▲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 ▲ ,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5) ▲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6)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7) 二人同心, ▲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8) ▲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笑 容 吴念真

①后来那群人都老了,也都病了。

②三四十年的矿工生涯之后,他们陆续得了矽肺症:咳嗽、哮喘,长期激烈劳动锻炼出来的筋肉慢慢萎缩,脸颊凹陷、肤色灰白、两眼无神,终日内衣、睡裤一件,窝在家里某个角落的躺椅上,鼻孔塞着氧气管,像受伤的动物一般,动也不动,呼吸艰难之下甚至连话都懒得讲。

③天气比较好的时候,他们偶尔会拖着小氧气瓶,以有如电影慢动作一般的脚步逐一走出家门,在巷尾的电线杆下聚集。

④抽烟是他们一辈子的嗜好,身体既然到了这种地步,更没人觉得有戒掉的必要,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有默契地一起关掉氧气,各自点起烟,有一口没一口地抽。

⑤往昔经常被他们粗声粗气地叫唤、咒骂的太太们好像终于等到可以报复的时机,每次只要看他们掏出香烟时就会大声吼着在巷子里玩耍的孙子,说: “离远一点儿啊,你阿公不怕氧气爆炸存心要死,你们可不要傻傻地跟着陪葬! ”或者故意闲闲地说: “抽吧,抽吧,抽死总比死了没得抽快活! ”

⑥他们始终沉默,不知道是没力气,还是根本连回嘴的意识和动机都没有。 ⑦他们最后一次展现昔日的骂劲是有一天警察冲进巷子,说他们是“公开聚赌”,硬要带去分局拘留。听说他们把氧气管一拔,仿佛要把压抑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怒气全部宣泄出来似的,台式、日式的咒骂接连不断,然后说:“大尾的你不抓,抓这几个加起来将近三百岁,赌资总共才两百八十元的人……你抓什么意思?要抓我们回去干什么?”

⑧没想到后来太太们提起这件事时,却都带着些许的哀怜,她们说: “可怜哦,才刚骂完,一个个都忙着抓起氧气用力吸,一个个都喘得像条狗。 ”

⑨那年冬天,他们都陆续住进医院,加护病房和普通病房来回替换,可是没有人有可以期待的出院日期。

⑩有一天,一个三十来岁的儿子去医院看父亲,两个人无语,后来他问父亲说: “有

4 / 6

没有想吃什么?”

⑪父亲说: “……可以现吃现死、现超生的东西! ”

⑫儿子想了一下,在父亲的耳边说了什么,没想到父亲的嘴角竟然微微上扬,慢慢起身拔掉氧气管,然后朝其他人说:“起来吧,不要再躺了,我儿子要带我们去楼顶晒太阳! ”然后有点儿顽皮地跟他们做了一个手势。

⑬父亲领头,后面跟了六七个人,他殿后照顾,一群人走一步、停一步。 ⑭那天的阳光灿烂、温暖,天空和远处的海都蓝得发亮。

⑮儿子掏出香烟,为他们一一点上。儿子感觉像犯罪,但当看到他们深深地吸了一口,脸上逐渐出现和躺在病床上截然不同的神情时,他似乎已经不管那么多了。

⑯年轻的护士捧着药盘忽然出现在楼梯口,不可置信地看着这群人。儿子怕她可能的训斥打断了他们的快乐,于是用他们绝对听不懂的英文跟她说: “就让他们快乐一下吧,请忘记你所看到的。 ”

⑰儿子无法忘记的是,他看到父亲赶紧把香烟捏熄,手往背后藏,而脸上却出现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就跟当年自己好奇偷抽烟,却被父亲当场活逮时一模一样。那一刻,阳光化解了儿子脸上苦涩的笑容,他觉得自己和父亲竟然如此亲近,仿佛曾经一体。

⑱后来,这些人就在医院里一个接一个离开,没有人再回过家来。

(摘编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12.文章第②段描写了老年矿工的群像图,请分析其表达特色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文章第⑤段,矿工太太们对矿工吼其“存心要死”,在第⑧段又叹其“可怜”,前后表现

的情感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第⑭段划线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述。(4 分) 15.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以“笑容”为标题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 ,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 ,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 ,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 ,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 ,横批“阿姨吃菜” 。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

5 / 6

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 “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

16.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简析。(6分) 17.结合文意,阐释文中划线句的内涵。(6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