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对策浅析
作者:王 月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1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络传媒发展迅速,而上网群体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传播模式,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学校、社会、国家以及学生自己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来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传播;大学生素质;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王月,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0065
[中图分类号] G4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169-0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互联网的普及和其不可替代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时代。 一、网络传播概况
为了弄清楚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以及寻求适当的应对措施,我们必须首先对网络传播的概念、特征等作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于三大传统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二)网络传播的状况
我国的网络传媒发展迅速,尤其是2001年之后更是突飞猛进。据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11亿人,年增长1700万人,增长率为18.1%。最近,又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的上网用户正以每年15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2008年,中国上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群。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21~25岁的青年人占79.2%,而且有上网低龄化的趋势。 (三)网络传播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信息量丰富,传授面更广。网络传播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与突破,特别是宽带技术在无线领域的突破,使互联网信息可以通畅地达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信息传速高效快捷。网络传播技术的先进性使传播周期大幅度缩短,而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却极大地增加。
3.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流动自由。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以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为受众群体主动获得个体化信息提供了条件。 4.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所编《理解信息的未来——互联网及其他》中指出开放性是指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在网上,人们的姓名、身份等可以是虚构的,由于无法一一进行鉴别,很容易造成网上信息的虚浮。
二、网络传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推动了网络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一)积极影响
CNNIC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网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信息网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广大学生可以和教育者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这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摸清大学生的思想并进行深层次的思想引导提供了一条捷径。
网络可以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立体式教育空间,有助于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生动的交互界面、融声像文字为一体的动感十足的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互联网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空间,其构造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当代学生的获知方式(即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是获知场所和时间的变化。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在何地学习。其次是获知观念、获知内容的变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的安排,转为可以主动地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
3.网络传播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互联网构建的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它对大中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消极影响
对庞杂的网络信息不能有效地取舍和运用,很容易掉进网络的陷阱。郑州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在对3000名大中学生调查后发现,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下载软件。
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传播对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
1.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信息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平等、虚实结合、信息高度集成、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等特征。因此,网络的出现和运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网络社会是一种全球化、开放性的虚拟社会系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总是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国际互联网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西方意识形态进行防御和反渗透,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2.伦理道德失范。所谓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是指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有违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要求。资料显示,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垃圾、反动政治言论等,就是在现代技术包装下形成多样化,传播并诱惑着大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网上越轨行为的产生。如有的在BBS论坛上恶性“灌水”,四处张贴小道消息,发表一些恶俗低级的言论;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少数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
3.网络传播致使学生心理迷乱。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青少年占80%以上。最新的浙江省的一份调查显示:“触网”的青少年已占到被调查青少年总数的100%,50%以上的青少年都去过网吧。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问题也逐渐凸显。
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网络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溺于网络游戏,依赖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或是对现实生话不再满足,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出现角色混乱等偏差。我国的相关调查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中,有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
三、趋利避害的对策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传播也不例外。须知网络时代的到来并没有错,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和使用它。我们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而应该积极寻求应对策略,趋利避害。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旗帜,在网络时代下,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李岚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 应当说,中央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如此集中、全面地论述网络宣传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无疑为学校加强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防止拜金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 (二)构建心灵的“防火墙”
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应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在传统的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增添网络行为规范。要通过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虚拟社会中也应当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德育工作者也应该转变观念,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在多样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建立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主动选择”的德育模式,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面对网上大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分析和选择,增强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将一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意识,外化为道德行动,逐渐成为具有道德自律性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严格遵守网络秩序。正如康德所说的:道德是心灵的自律而不是他律。
(三)给网络心理障碍患者“对症下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长期沉湎于上网,许多大中学生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疾病。我们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也要对症下药,拯救患者。
1.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积极疏导。首先,是积极引导学生上网的方向,引导学生上那些好网站。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主办的“红岩网站”,集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娱乐空间等几种功能于一体,网站点击率高,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其次,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最后,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例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朋友、家人的人际交往,多方面共同努力监督孩子等。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的特点。一个眼神、一个漫不经心的暗示,都会在他们的内心掀起涟漪。取得了一次好的成绩,他们有可能欣喜,甚至目空一切。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他们又有可能变得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从而产生心理的闭锁性,转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造成孤独抑郁等网络心理障碍。因此,创设一个场所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情、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轻松地进行情感交流,减轻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而针对学生已经产生的各种网络心理障碍,则应当采取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对其进行调适和治疗。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网络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把上网当作逃避问题的工具。由此可见,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等活动,对引导学生合理上网和防治网络心理障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要想不受网络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当今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是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洪水猛兽,真正地做到让网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四、结语和展望
著名的未来学者托夫勒曾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方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生活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我们在看到网络的巨大作用时也应看到,网络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才能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 [参考文献]
[1]温华.网络传播的特征与现代心理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2,(7). [2]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03,(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人民日报[N]. 2000-07-08.
[4]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