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类产品的电磁兼容质量分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信息技术类产品的电磁兼容质量分析

发表时间:2020-09-16T01:53:32.048Z 来源:《中国电业》(发电)》2020年第12期 作者: 马学武[导读] 国家在大力推行科技强国战略的背景下,5G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发展迅速。宁夏计量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分析了信息技术类设备电磁兼容质量状况,依据国家标准开展的检测项目,并提出了整改的一些基本措施来降低信息类产品的不合格率。

关键词:电磁兼容;监督抽查;测试项目;整改措施

国家在大力推行科技强国战略的背景下,5G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发展迅速。信息化设备作为科技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情况,如何有效减少电磁干扰,使设备能正常运行成为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同时,减少使用电磁对于人体和其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1]。为了解决信息化设备的电磁干扰和电磁敏感性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和GB/T17618-2015《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对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电磁兼容重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设备或统,在运行过程当中想要保证其功能的正常性,则必须要实现电磁兼容性[2]。否则,就会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影响其他电子设备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运行。而且暴露在一定电磁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干扰而导致设备出现宕机,甚至瘫痪。因此,信息技术设备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应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电磁兼容的测试项目及其主要测试仪器

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就是要满足其在电磁环境中完成其功能,并不产生不能容忍的干扰。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①电气装置在工作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要限制在一定水平内;即电磁干扰EMI;②电气装置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即电磁敏感性EMS[3]。从这两个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信息技术设备的相应国家标准。依据GB/T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电磁干扰(骚扰)EMI测试项目有:辐射骚扰限值、电源端子和电信端口的传导骚扰限值等;依据GB/T17618-2015《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电磁敏感性EMS测试项目有:连续波辐射骚扰、连续波传导骚扰、工频磁场、电压暂将和短时中断等。对其相应测试的主要用仪器包括:EMI测量接收机、接受和发射天线、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电压跌落和中断发生器、工频磁场、传导骚扰测试仪以及阻抗匹配网络等设备。其中标准明确规定辐射骚扰和连续波辐射骚扰须在3m或10m法半波暗室中进行,其他项目可依据标准规定在电磁屏蔽室中测试。

三、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从市场抽查和调研情况来看:1999年中国赛宝实验室对国内外20个品牌的微型计算机进行了监督抽查,有8种合格,12种计算机电磁干扰测试不合格,合格率仅为40%[4]。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手持式电子信息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上海、广东等3个省、直辖市26家企业生产的27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4.1%。对CRT显示器的抽查结果合格率为88.9%。针对移动电话(包括电话手表),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高达13.06亿户。原国家质检总局2015年4月29日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移动电话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CCGF202.1 -2015,加强移动电话有关电磁兼容项目国家监督抽查[5]。从整个抽查结果分析,产品存在的电磁兼容质量问题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电磁兼容不合格产品在使用时会对周围其他使用的灵敏接受设备和公共电网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其不合格原因是一些企业对标准不太重视,忽视了对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同时企业考虑到成本问题,缺乏电磁兼容方面的技术人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出现不合格。 四、整改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针对信息类产品存在的电磁兼容质量问题,应充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降低其影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接地、搭接、光或电隔离、屏蔽以及滤波等方式[3]。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的相应一种或多种方法来解决。建议设计人员可以在具备电磁兼容实验室能力的企业或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中开展摸底实验,边试验边排除存在的故障点,直到测试结果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为止。 五、小结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设备暴露出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抽查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当然,企业可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电磁干扰,同时提高其产品的抗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占建龙.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分析与应用探讨,轻工科技,2020年第6期 [2]徐永桥.产品电磁兼容性检测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应用技术,2020年第10期 [3]何为,杨帆,姚德贵等.电磁兼容原理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朱文立.微型计算机市场监督抽查的电磁兼容的测试结果分析,电磁兼容与安全性,1999年第11期 [5]李建勤.移动电话国家监督抽查电磁兼容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工具与解决方案,2017.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