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导论 博士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选题依据

导论

喀什地区地处我国最西部、新疆的西南部,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因此喀什地区发展在新疆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同时也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提出要“把新疆建成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东欧国家出口商品的重要基地和商贸中心,尽快形成比周边国家明显的发展优势”,喀什地区利用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 实施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招商引资、、注重科技发展、大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喀什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为喀什地区在新时期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新的定位,特别是其中的两个方面:

(一)将喀什市设立为特殊经济开发区。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实施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进一步统筹规划有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和有聚集效应的喀什市,将其设立为产业聚集园区,并且由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支援省市对其进行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进入园区的企业享受土地、税收和进出口等优惠政策。这样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充分发挥了喀什市在祖国向西开放过程中的桥头堡作用;更是根据喀什市特殊的地理优势,以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欧市场需求,发挥其作为新疆亚欧大陆桥交通枢纽这一独特区位优势,成为加快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的重要门户。 (二)进一步的援疆工作对于推动喀什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发挥喀什市对于新疆发展和稳定中的特殊作用的同时,将深圳市作为喀什市的对口支援方,不仅深圳市30年的特区建设经验,会为喀什市的发展带来启示性意义;并且喀什市坚持优先发展民生,进一步科学规划,以援疆项目作为“助推器”,全面带动整个地区的跨越,以此实现区域协凋发展。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明确加快推进能够能够联通喀什的中吉乌铁和巴基斯坦通瓜德尔港的铁路、公路建设,”为国家的进出口能源安全做出重要保证。并且,喀什市将始终紧密结合援疆工作会议的新的发展举措,对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功能进行具体定位,不仅仅是将特殊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的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更重要的是建成面向中东的重要商贸物流集散基地,成为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又一典型示范区。 因此,研究喀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区域实践的研究分析,结合喀什地区发展现状梳理喀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瓶颈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操作性对策,这些都将为喀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同时研究喀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喀什这样一个独具地缘、经济、人文、政治特色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就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区域化,同时喀什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提升、凝练为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新的内容。

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学、组织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喀什地区现状分析归纳,辅之以社会实证调查等其他研究方法,以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喀什地区、对新疆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总结和分析了喀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喀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战略应对路径。

二、理论基础评述

(一) 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的整体性概念。目前,国内对跨越式发展的概念界定形成以下观点:

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主要指在某一历史时期,生产力在特定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在发展速度上的“突进”,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进”。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某一时期的“跨越”;同时,表现为一种新兴的具体生产力发展形式的“诞生”。通过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1、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阶段性超常增长的特征;2、一种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现;3、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先进;4、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跨越。①此种说法较具代表性,三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力实现的巨大变革,及一批新兴工业国的崛起就是对此最佳的注脚。

有学者认为跨越发展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社会制度层面的跨越,也就是指生产关系的跨越,指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特定时期、多种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充分发展,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大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发展形式。第二层含义指社会生产力层面的跨越,是建立在社会制度跨越基础之上,包括整个国民经济从经济、社会到人的跨越,为成功“跨越”奠定物质基础,也是决定“跨越”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②此涵义主要是基于对跨越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公社提出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大峡谷’”的设想以及对20世纪初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教训总结的深刻认识。社会制度的跨越和生产力跨越二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有学者认为是指一些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国家(地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地区)的生产方式,并借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如:资源的禀赋、区位优势等,以较小的代价、较短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地区)较长阶段的发展内容;通过非均衡速度、效益的并进到超常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这种说法主要是从后发国家(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后起有益性的视角予以说明,后发优势可以说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使其变成现实,关注的不仅仅是各种“独特的条件”是否能适时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西部地区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除了依靠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诸如自然禀赋、人力资源和政策支持等,还需关注跨越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必要的跨越基础,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和渐进式发展方式不同,是一种新发展观,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地区(国家)作为后起者对先发国家已经经历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主要是通过直接借鉴和吸收先进成果、成功经验,以及一种不平衡的推进,在特定阶段的“冒进”,以此达到最终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跃进。并且落后地区(国家)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实现跨越:包括落后与先发的“位差”、对科技革命机遇的把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体制的培养。 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作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选择之一,就是将尚未完成的前工业化置于信息化平台,在后者规范前者的基础上自足自身,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有学者从文明演进规律和先发国家、后发国家文明形态相互区别的角度,并以马克思主义经 ① 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5. ② 刘东建.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中的协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30.

典作家提出的“跨越”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上跨越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原则做出界定: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大背景下,存在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普遍交往这一前提,前者在后者的带动下,通过加速融合,提升自己文明形态发展的一种后发型方式。 将“文明形态”一词引入定义中,清晰的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且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跨越式发展不仅仅只是一种跳跃模式或是加速型,更多的表明在人类文明转型期,后发国家需要综合的“跨越”——实现文明形态的交替,并且对“文明”一词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而是社会综合的发展、进步程度。 综上,跨越式发展内涵的界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越式发展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引起了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为其涵义的界定确立了科学依据;二是对内涵的界定模式逐渐走出原来的视野,以往对发展理论的阐释主要侧重于宏观的说明,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说明;随着发展问题的具体化,国外发展学说的传入,也使得理论的研究直接指向实际:对地区跨越式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创新,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充分显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研究方法没有仅仅局限于描述性、局部性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而是日益趋于综合性,通过社会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开阔了思想研究的视野,为跨越式发展学说整体的初步形成和表达奠定了基础。 对于跨越式发展内涵的界定,有的强调发展的“缩时”,有的强调发展阶段的“跨步”跃进,有的则从后发优势的角度予以说明。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本文的研究主题,笔者将把跨越式发展界定为:指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条件下,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地区)的生产方式,并借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如:资源的禀赋、区位优势、倾斜政策等,以较小的代价、较短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地区)较长阶段的发展内容;是一种高速度、高起点、“跨步”发展的方式,实现系统变革的发展方式。

(二) 跨越式发展的特点

当前研究认为跨越式发展有五个特点,即超常规发展,后发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必要性,赶超性,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性,创新性发展和非均衡性。①超常规指以科技为动力,极短时间内实现渐进式发展任务的高速、突进过程。后发优势根据反梯度推移理论,是对现代化过程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概括,指后发地区由于先发地区发展的“示范”作用,加速发展;后发优势的内涵丰富,至少包括技术、资本、制度、劳动和结构五个方面。赶超性包含了发展过程的大大缩时、对某个发展阶段的跨越,赶超绝不是不顾发展规律的作用,人为地提出“赶超”、“跨越”,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赶超性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上世纪我国提出的“大跃进”是一种反面的赶超,而三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德国、美国的乘势超速发展则是典型。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性发展指发展的整体跨越性,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要考虑到发展结构的调整、质量和效益的兼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性指跨越式发展从观念、体制、机制到科技方面的打破常规。非均衡性指跨越式发展应由点到面,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跨越。有学者认为特点中“超常规”一词用意欠妥,常规是一种规律性,而规律是不能被超越的;常态则更多地表示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形式,而形式则是可以改变的,用“常态”一词更能准确地表示跨越式发展的不同形式。并且从跨越发展作为文明形态演进的视角出发,认为其根本特征为双重性、过渡性、赶超性和开放性②:其中双重性指跨越发展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国家既要立足自身,完成原有形态的发展任务;又须与所处时代相联系,把握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同时期完成双重的目标和任务。过渡性指正是双重的属性,才使跨越发展阶段处于一种过渡形态,而其时间的长

① 郭祥才.跨越式发展新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6):125-130. ② 张永庆.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1):73-77.

短取决于生产力高低形态的差距和发展速度的快慢,对于这一阶段的界定则取决于何种形态的性质占主导。开放性是基于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认为在世界历史形成后,由于国家(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打破了各自闭关自守的状态,引进、嫁接和转化世界先进生产力成为可能,落后国家跨越发展才会真正意义上出现。 (三)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多年以来,从“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的主题。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对国外发展的形势把握和深刻总结、反思国内实践,完整的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各地根据地区特色实现跨越,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经验,同时也是进一步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升华。

1、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本质体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那么,新世纪新阶段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情,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就显得尤为急切。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所有地区一切工作得以展开的主题,并且是最大的政治任务。

2、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实践。那么,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欠发达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是 “更好更快”的发展形势,跨越式发展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3、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落后地区为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一方面,落后地区与发展较快地区的差距在现实表现为仍在继续增大,而另一方面,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地区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欠发达地区通过自身力量和其他地区的发展方面的对口支援,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以此实现全国的共同繁荣。 (四)和谐社会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命题,是继“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领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之后,针对我国现实国情提出的社会建设方面的又一重大创新思维。“和谐”一词自古至今中外都从涵义、思想体系和典型特征等不同层面对其描述、论证,当今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方面社会建设的总体实践特征进行界定的。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并且在价值向度方面为当代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系。

1、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 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发展质态的提升,有利于较高层次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跨越过程中伴随发展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和谐、协调程度的实现,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层级;和谐社会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为根本标准,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区域和城乡,还是人与自然等哪个领域出现不和谐的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只有解决了跨越式发展中发展出现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才能为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和谐社会的建立对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有促进作用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跨越式发展实践中不能回避、不容忽

视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中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然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出发,这是对“跨越”问题最根本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方面的力量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社会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问题的解决程度,对于推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新世纪发展新阶段,江泽民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再到新的领导集体贯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从根本上说明了和谐问题对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特色

目前,对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研究论述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目前理论探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基础内涵、对新疆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典型区域的经验介绍和比较分析,但是对喀什地区以及相似的边疆民族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部分内容甚至处于起步。而喀什是内地与中亚、西亚交往联系的桥头堡,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与周边国家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中具有典型性。

因此本文的特色和价值就在于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喀什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状况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等内容,纵然这一研究还有诸多要完善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