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之联系

来源:东饰资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之联系

作者:马丹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

摘要: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同样,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66-02 一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从两部分意义关系上分析:a.重复。两部分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万紫千红,欢天喜地;b.承接。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如:过河拆桥,水到渠成。(二)四个词素并列:青红皂白,生老病死。

然而谚语与歇后语没有这种规则性,很难对他们进行分析结构。 二

郭绍虞:“认为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主于知’,来源于‘民众’,或是经过几个人修改的结果,即融合多数人的经验,或是‘只借口头引述以为流传’,是无法知道作者的。谚语‘重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对于人的‘处事理事’有指导能力。”由于谚语内容包含经验的总结,所以可拿来作论据,具有某种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谚语的本质特征,像“庄家要好,犁深肥饱。”⑴语言形式比较对仗、工整、讲究和谐,有韵脚,是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是复句,亦有单句,这与成语有了一定的区别,成语只是叙述一般的客观现象,表达一种概念,没有训诫功能。 谚语有以下几类:

农 谚:麦子胎里富,种子六成收 气象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规诫谚:打蛇要打七寸 生活常识谚:急走冰,慢走泥

成语与谚语不同,成语书面性强,具有经典性,多出自古权威的著作。谚语口语性强,多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口头语言中。与歇后语有较相似的特点。“谚”:《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可见传统的观念,“谚”就是俗语,由于谚语切合人的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容易明了,大半有韵,便于记忆。例如:肉包子打狗,自作自受。 成语与谚语形式之间的比较如: 见异思迁 饮水思源

一山望那山高 喝水不忘掘井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虽然说谚语、成语在词句上都比较固定,但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志成城 三个臭皮匠,变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能充当句法成分。谚语多数可独立成句,或独立句外,不做句子成分。并且成语保持各地的一致性,谚语有明显的地域性;成语表示一般的概念,仅一种客观的现象,谚语表示一种判断和推理,它概括反映深刻道理和总结斗争经验,多有主观色彩。 三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后半的解释说明同整个歇后语的意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比喻。狗撕烂羊皮,东一口,西一口。意思是讲话做事无一定目标、计划。(二)双关 谐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来源。民间风俗:老太太纫针——离得远。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由于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部分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更易构成。歇后语形象风趣,在文艺写作和人民大众口语中场运用。有时谚语与歇后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如:汗珠落地摔八瓣;口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形容劳动辛苦。这些都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说话写文章能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歇后语、成语、谚语都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但成语一般可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谚语与歇后语可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谚语流传各个阶层,歇后语则仅流行于民间下层,并且歇后语讲求偕皮,求感受上的一种快感。缺点就是不严肃,不庄重,所以正规的政论文中不易使用。谚语是成语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谚语需要加工、提炼才能进入书面,成为成语。谚语主要来源群众创造,也有文人创造,但为数很少。谚语的精炼性低于成语,但能保持生动性的特点。歇后语与成语的差别较大,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同。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但是成语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歇后语是谚语的“近邻”,也是习用于人们口语中的定性语句,语体风格和谚语一样通俗易懂,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区别:语言形式上,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风格上,歇后语的基调是俏皮、幽默,谚语的基调是通俗平易;创造方法上,歇后语有谐音,而谚语没这种现象。并且谚语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但很少转化为歇后语,歇后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谚语具有单义性,所传授的知识是确定的,而歇后语会存在双关语。如孔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与谚语在意义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社会上所流行可公然用于谈话,都来源于实际经验,即受当时风格的影响,只是形式上不同,谚语上下两句中间是用逗号隔开,而歇后语必定用‘——’,谚语的全句的字数皆在有效用中,而歇后语只有后句是在效用中,他们根本区别是用法上,谚语在表以上是确定的,不能移作别用,而歇后语是以事实的对象而决定它的意义的。在造句上,谚语较复杂,有排比、对偶等,而歇后语较单纯,一律有两个句子组成,体例也是“前是比喻后是说明”谚语是经验的结晶,或意见,具有教训的作用,歇后语则“常常借一事一物来婉转讽喻。从修辞角度上来说,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和很强的讽刺力量。成语表达的概念和语义,内涵十分丰富,四个字可以表达相当复杂的思想。又由于它是一种四字格的语言形式,非常整齐匀称,可以协调句式,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但可以增加文章的整齐感,而且读起来也是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非常符合汉语民族喜欢和谐对称的语言心里。成语与歇后语、谚语之间也并不是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有的成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逆水行舟”之后加上“不进则退”,“画蛇添足”之后加上“多此一举”,就成了歇后语。有的谚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三个秀才讲书,三个屠户杀猪”之后加上“各有各的一套”,就成了歇后语,谚语转化为成语也是常有的现象。

成语与谚语有相似的一面,有时与四字格的谚语很难区别,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都是大于一般语词的词组或短句,再造句功能上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从历史来源上来说,成语的创造或形式和历代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创造实践活动有关,因而成语历史久远,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来源或出处,而谚语则主要来源于口语,来源于广大劳苦群。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6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94-211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4-270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5]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许威汉.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7]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