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来源:东饰资讯网
蠢素奄又 傣赫 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胡锦博 铎焉 【摘要】方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社会中似乎日 渐没落。但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全国又掀起 了一股方言热。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在电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方言电视节目 文化传播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讲方言, 现代的语言学认为,方言是语言的变 体。方言(dialect)又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 面,其中语音问的差异最为明显。由于这 说“土语”渐渐成为落伍、土的代名词。但 随着方言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领域燃起 些方言与社会共同语相互联接,因此,它 们不是单独存在的。 (二)方言的特性分析 会方言两大类。地域方言是语言在地域方 面的变体。具体来讲,它是指同一种地域 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也有移民把 它带来远离故乡的地方。这些远离故乡的 方言久而久之会变为新的地域方言。‘ E 会方言是语言在社会方面的变体,使用同 一的星星之火,全国上下又开始以讲方言为 潮,一时问,东北话、陕西话、广东话等方 言成为电视节目的宠儿,也成为大众竞相 学习的新潮语言。 1、方言的文化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 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 的长河中,中国文化闪烁着其独特的光 本文将以方言的文化背景及其对社 会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 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在文化 芒。众所周知,文化交流是促使文化进步 的主要动力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接 触、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是文化 的载负者,多民族的交流和地域的广博是 我国方言多样化的成因。方言虽然是“土 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难 登大雅之堂”,但在当地人的生活与交流 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 等不同,口音、措词、言谈也会有差别。@本 文中所说的方言主要是指地域方言。方言 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极为密切,现代汉语中 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十分广泛, 差异处表现为:词汇、语音、语法各个方 传播中的作用,进而阐述方言在文化传播 中的作用。 一、方言的解读与分析 (一)语言学下的方言 三、如何实现播音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2、演播室播音员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从单个主持人播音到多个主持人一起播 音,从演播室的背景的虚拟场景,到实景 布置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了新闻播音员 播音表现形式的空间。如在民生新闻的播 报中,可以根据新闻稿件的内容,加上一 些道具,或者是能表现新闻内容的东西, 的解说就应该要多样化表现,如南昌电视 1、技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给力播音风 台都市频道对新闻《小树很受伤》的播报 中,解说以小树的口吻拟人化地表现树被 人为破坏的无奈心情,加上“很受伤”音 乐的配合,使得观众对于树木被人为故意 损害的行为感到痛心,也教育了受众要爱 护树木。尤其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在新 格。传统表现形式下,演播厅机位是固定 的,从新闻一开始就直接将画面切换到主 持人的上半身,这也是目前地方电视台新 闻演播厅的主要结构模式,播音员在这样 的播音环境中容易形成“播音惰性”,看 见这样的播音环境,这样的机位,播音方 这样播音员的风格形式就能与环境的布 置相得益彰,很容易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 作用。 闻播音语言中,杂糅一些颇具地方特色 的,在当地观众心目中影响非常广泛的方 式自然也就和机位一样一成不变。新形势 下,创新意识强的地方新闻台在播音员出 言,也能让新闻增色不少。新闻播音员摒 弃原有新闻播报方式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少一些警示告示或者通知,增加播音语言 的平民意识,那么对新闻节目来说无异于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培养了自己的忠实 现画面的选择上会做出新的花样,如将镜 头从演播厅顶部过切到主持人,或者镜头 从主持人走进演播厅的时候开始,一直到 稳定好播音姿势,形式的改变,对于播音 员来说,无异于增加了外部的变动因素, 3、结合稿件内容,增强画外解说表现 形式的贴近性。从播新闻到说新闻,这种 新鲜的表现形式已经广为电视人所使用, 但是在借鉴使用过程中,说新闻的说在地 方新闻当中主要是表现在新闻内容之前 的导播上,在新闻内容播报方式上,“说” 观众。当然,这也要求播音员将吐字播音 技巧融入到个性化的口语表达当中。● 新闻播音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镜头表现形 式多样化,自然也能给力播音员播报新闻 方式的呈现。 的色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仍然是在 “播”新闻,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具体新闻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电视台专题部) 责编:刘冰石 54 2oH年第4期 中,它代表的是当地文化,有着这一地区 的历史情感。如对“媳妇”的称呼,南方人 一方言告诉受众什么事情,自然是自己人说 流上的一种阻碍和壁垒。方言电视节目的 播出势必会受到不懂方言的人群尤其是 城市或地方新居民的抵触和排斥。 人际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而造 成交流不畅通甚至产生误会、争议也是屡 的,可信度就要高多了。本土的就是大众 的。在这里方言为新闻的本土化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般称为“新妇”。“新妇”一词在古代就 直存在。南方方言中将其一直保留下 一来。“新妇”顾名思义是“家里新来的妇 人”,这个概念反应出汉文化中长期以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表达特点,有 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极富感染力的 一见不鲜的。由于方言是一方之言,在传播 过程中,如果不是当地居民或没有方言基 妻子到夫家落户的婚姻制度。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这一称呼流传下来,不仅做为当 地方言的一个特有名词,也体现了南方文 化的一个方面。它说明,方言与当地文化 是密不可分的,方言是有文化性的。 2、方言的群体性。任何语言都是在一 定的社会群体中产生的。方言作为语言的 一面。用当地方言,说当地的事,表现当地 的人,再加上采访对象语言风格的统一, 肯定是极富特殊感染力的新闻传递。 2006年7月5 l=q,一档时长约30分 钟的云南方言新闻脱口秀节目《大口马 础的人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再以前 面提到的云南方言新闻节目《大口马牙》 为例,“吹把散牛,冲冲壳子,老钱师,小 咪渣,天南地北款仙事……搞笑呢,稀奇 呢,七点过点,大口马牙。”光听以上节目 的开场白,非云南居民又有几个可以准确 牙》亮相都市频道“条形码”时段。“大口 马牙”是地道的老昆明方言,意思是说一 个人说话不考虑实际而盲目的对一个事 部分,产生的主要条件有三个方面:移 理解句中的意思呢?节目中的主持人(老 钱师,小咪渣)既是演播室里的说书先 生,用一口土里巴叽的昆明话议论着身边 的各种奇闻逸事,对本土居民来说是一种 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而对于外地观众来 说,有时却有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 结语 民、发展变异、民族融合。这三个方面说 明,方言是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产生的,单 个人所说的语言无法构成方言。它是一个 地区人们集体参与传承的结果。方言不是 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体现,是民众 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使用的最一般的语 言。 物的夸大,没有考虑后果如何。在市井百 姓眼里的“新闻”,如坑蒙拐骗、小偷偷东 西或是刚刚发生过的事等等,是很难全部 直击现场的。对于这些,《大口马牙》有一 绝招——将百姓提供的素材拍成小电影, 让场景重现,在轻松搞笑中针砭时弊。让 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生 总体而言,方言类电视节目在我国地 域辽阔,民族种类较多的环境下,为地区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为当 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身份认同的机会。地方 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方言类新闻节目得到 3、方言的继承性。方言的一个主要特 活,看到了自己和熟悉的人群,催生感动 与共鸣。 这种将当地发生的事用当地的语言 点是它的传承陛。其表现在时间的纵向延 伸和空间上的横向延伸。我国的方言是通 过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世代继承的产物。我 们的方言中遗留着祖先的语言和语音,记 载着祖辈的历史文化。许多方言词汇在日 常生活中找不到其对应的文字,这与方言 讲述出来的方式深受观众喜爱。许多离乡 背井无法排解乡愁的人就是通过收看自 己地区的方言节目来增加自己的身份认 同。而其他地区的观众则可以通过观看方 确认。人们对方言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 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家乡和自 我的认同。不可否认,方言的使用在不同 区域文化交流中也制造了文化壁垒,造成 了沟通障碍。一 参考文献 ①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 化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口耳相传的特点不无关系。而方言在一个 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传递一系列知识、技 能、道德的作用,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获 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方言本身 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二、方言电视节目在文化传播中所起 的作用 言电视节目来了解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 这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起到了 辅助作用。 2、就社会融合而言,方言电视新闻节 目容易使受众局限于当地狭小的区域,追 求的是一种狭隘的认同感,并且这种认同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感将会给外来者带来排斥感,导致该地区 的社会融合力受阻。 不可否认的是:方言新闻节目的主要 受众是当地居民,受众群限于使用、明白 节目所用方言的人。方言电视节目在当地 居民中成就身份认同感的同时也在受众 群中有意无意的造成了排外效果。方言毕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方言电视节目的 兴起,方言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越来越 多。正如一枚银币有正反两面,方言电视 节目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有对立的两 个方面。 ③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④胡正荣: 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 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2007 1、就本土化而言,方言的使用增加了 ⑤李彬: 传播学引论 [M].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3 方言电视节目的亲和力,有利于拉近媒体 与受众的接近,提高了地区认同,同时也 有利于将“方言”作为地区特定文化口口 相传。人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竟是一方之言,“方言”的掌握是区分受 众群体的标准,新闻传播的方言门槛甚至 不能覆盖既有的行政区划,新进入居民以 及城市中的流动人群更是被排斥在外。对 ⑥袁军: 新闻媒介通论 [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刘冰石 方言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听到主持人用 于外来居民来说,方言可以算做是文化交 2o11年第4期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