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种群与群落

来源:东饰资讯网
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

(一)概念: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中)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个/m2、km2、m3) (2)特点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标志重捕法(动物) 2.样方调查法(植物)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捉放法)。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意义: 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3、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3)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1) 形成条件 :空间、食物充裕,无捕食者存在等 理想条件。 (2)特点: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3)适用范围:种群迁入新环境的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 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1) 形成条件:空间有限,食物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 非理想条件。 (2) 特点:

a.有最大值, K值(环境容量)

b.增长率是变化的。在 K/2值时,种群增长最快。大于K/2值时,种群增长逐渐减慢。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停止.

(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或者说是环境阻力。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水分、光照、食物等。 2.生物因素:种内斗争,天敌的侵害等。 3.人为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等。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Q:在鱼类的捕捞问题上,做到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害鱼类种群的持续发展,那么捕鱼的最佳时间是在种群增长的最小值、K/4、K/2、还是K值时呢?

K/2值时,因为此时种群增长最快,种群数量减少后,能很快恢复。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Q:害虫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种群增长的最小值、K/4、K/2、还是K值时呢?

种群增长的最小值,目的是把害虫数量控制在最小的密度范围内,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五、生物群落 (一)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注意辨析: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动、植物、微生物)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

1、反映了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关系。 2、类型:(1)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意义:分层现象,保证群落在单位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三)生物之间的关系

1、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斗争) 种内斗争意义:

(1)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2)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或后代优良些。 2、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注意:同种生物成体以幼体为食,是种内斗争非捕食。 同种生物没有竞争关系。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吃植物也是捕食。 (四)生物群落的演替

1.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达到的最终相对稳定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2.演替的基本类型:按裸地性质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原生演替

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

原生裸地是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 原生演替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旱生和水生演替两个系列。 演替从旱生、水生生境趋向中生生境。

旱生演替系列阶段: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阶段:自我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2)次生演替

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裸地是不存在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比较典型的是森林的采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演替。 3. 演替顶极

不管原生还是次生演替,其进展演替的最终是形成成熟群落——顶极群落(相对稳定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