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形象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4期 2002年8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23 No.4 Aug.,2002 论《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形象 李海燕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和少年具有聪慧、善良、自信、勇敢、孝顺等显著的优点。从《世说新语》文本 中可以看出.教育、社会氛围以及孩子自身的勤奋好学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中出现了众多品性卓异的儿童和 少年的主要原因。而对这些超凡脱俗的少年和儿童进行描写和记录,则是作者希求延续生命智慧以求不朽的 方式之一。 关键词:世说新语;儿童;少年;聪慧 中图分类号:1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2)04—0018—03 幽默色彩的回答所叹服,否则他们的这两句话就不会在 作为志人小说的杰作,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主 要记载了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描绘了 《世说新语》“言语”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流传千古。再如 “夙惠”3: 当时I’』贵族为主的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一千一百 多则小故事中,涉及到儿童和少年的就有七八十则之多, 约占白分之七左右。分析探讨这些少儿形象,对于了解当 时士族家庭的少儿特点及与之有关的子女教育、社会风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因问明帝:“汝意为 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来,居然可知。”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 气、伦理观念、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等都有积极的启 发意义。 一元帝失色,日:“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 个几岁的孩子,居然能振振有辞的在13与长安的远近 在《世说新语》中,少儿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 作者描写少儿时着墨最多、极力渲染的优点,当是“聪 慧”。书中除单列“夙惠”七篇表其聪慧外,在“德行”、“言 上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且能自圆其说,不能不让人诧异 不已。还有一些伶牙利齿,在遭到戏弄或跟他们开玩笑时 反唇相讥的例子,更让人佩服他们的思维之敏捷、反应之 迅速,如“言语”43: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 呼儿出。为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 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语”、“政事”、“假谲”、“排调”、“文学”、“方正”、“雅量”、 “识鉴”、“赏誉”等诸类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慧少儿的描 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慧若神明的小孩子往往在语 言表达、记忆力、分析处理问题、举止神态等方面常有不 凡的表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不难看 出他的头脑是否灵活。《世说新语》志人的主要手段就是 “记言”。具体到少儿描写,也不例外。作者往往通过一些 情景对话,来传达小主人公的聪慧捷悟。如“言语”ll: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 繇日:“可令二子来!”于是见,毓面有汗,帝日:“卿面何以 汗?”毓对日:“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 汗?”对日:“战战。汗不敢出。” “应声” j是杨氏子不假思索就对客人的玩笑予以“回 击”,在此,小主人公采用的是以牙还牙的方式,客人便不 难发觉自己推理方式的荒谬。 清谈是魏晋士人的常课,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 表达,因此一个人在清谈中的表现,常常可以看出他的智 力水平。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当时的孩子对清谈也表现出 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常常在大人清谈时,在一边聆听,如 “夙惠”1中有元方、季方因“窃听”父与客语,而“炊忘 著”,再如“文学”28中有谢尚少时,去听殷浩清言,因“注 神倾意”,而“汗流交面”,因为只比他大三岁的殷浩作语 想来文帝听后,定会为他们巧妙、机灵、合乎逻辑又有些 收稿日期:2002—05—0l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2一 ),女,山东五莲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 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足以“动心骇听”。而有些早慧的孩子直接就是清谈的高 手。如“文学”39载谢朗“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勘劳,与 林公讲论,随至相苦。”小小年纪就能跟支遁和尚讲论至相 日:“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日:“阿奴欲 放去邪?”遂遣之。 此文中,谢安对于兄长没完没了的以酒责罚一个已经过 苦,可见二人言谈的激烈程度,而谢朗的聪慧司见一斑。 以上皆是口语表达的例子。《世说新语》中的一些少 儿在文学语言的修辞上,往往也具有杰出的才能。如“言 语”71: 醉的老翁感到不满,非常可怜他,比起兄长这个“成人” 来,他更具有同情心.更具善良的品性。 自视不凡,清高自信也是《世说新语》中少儿的显著 特点。如“品藻”35: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 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因风起”,时至今日,在雪的形态比拟上,恐怕再也 “常有竞心”说明他们身上自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朝 气。桓温“卿何如我”的询问,明显带有一股自傲的口气; 而殷浩“宁作我”的答复,足以显示出其清高自信的少年 情怀。 无出其右者。“文学”83载“王敬仁年十三作贤人论”,可 见当时的一些小孩子在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有不凡的 表现。 处险不惊,从容镇静是魏晋士人极力标榜的“雅 量”。而这种时代风气也影响到当时的少年儿童:他们在 遭遇风险时,常能做到从容不迫,甚至比成年人显得更加 胆大勇敢,如“雅量”5: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 与语言表达相似,记忆力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人智 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几个耳听能 诉的少儿。如“夙惠”1和4,就是讲陈元方、陈季方和张玄 之、顾敷听到大人的议论和清言后,便能言无遗失得复 述出来。可见他们都聪慧异常,具有超人的记忆力。 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 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往往还具有超常的分析问题的 能力。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雅量”4,记载了王戎七岁就能 在“观者无不辟易颠仆”之时,七岁的王戎竟能做到“湛然 不动,了无惧色”,可见其不凡的肚量。又如上文所举的 “言语”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而“二儿故琢钉戏,了无 遽容”。其镇静程度不惟让人嗟叹,还有些让人不解。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 得出“树在道旁而多子,必是苦李”的结论。“言语”4和 12iE载了两个类似的故事: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 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日:“何以不拜?”答日:“偷,哪得行 礼?” 《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对孝理解的深刻程度也让人惊异。 如“德行”38: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 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 拜,毓日:“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日: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答日:“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孝经》上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可见范宣对此是铭记在心,并努力奉行的。 虽然作了“偷酒喝”这种不光彩的事,但他们在讨论 喝偷的酒是否该行礼时那种“界限分明”的判断,足以看 《世说新语》中。亦有几处记载少儿行为不端或思想 偏激、易嫉妒的故事。主要有“假谲”1、5载曹操、袁绍少 时劫人新妇和袁绍遣人夜击曹操的故事。此外还有“忿 狷”8中有桓南郡(桓玄)儿时,因他养的鹅斗不过诸从兄 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其娇憨之态,更让人哑然失 笑。“言语”5中记载孔融被收时,两个孩子的“大人岂见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分析联想,说明两个早慧儿童 对世事险恶的因果分析甚是鞭辟人里。 弟的鹅,便在夜中把他们的鹅都杀死了。在《世说新语》的 大约七八十则涉及少儿的故事中,这些只占极少数。况且 除了语言表达、记忆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可以见出 看出他们的聪明外,举止神态的超常表现,也是人们判断 孩子是否明慧重要因素。如“识鉴”8有“卫}介年五岁,神 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勇于自新的少年。如我们都很熟悉 的“自新”1中的周处知道自己为乡里所患后,弃旧图新的 故事。还有“自新”2中的戴渊“投剑归机”,不复为劫的故 衿可爱。”祖太保便以为“此儿有异”,并因自己年老而遗 憾不能“见其大耳”。“赏誉”l1中有羊长和幼孤,其“哀容 举止,宛若成人”,甚令长辈欣慰。 事等。总之《世说新语》中的少儿形象,基本上都是具有正 面积极意义的,其聪慧、善良、自信、勇敢、孝顺等优点,就 是跟现在的孩子相比也毫不逊色,有些恐怕现在的孩子 除了慧若神明这一显著的优点外,《世说新语》中的 少儿还具有其它长处,如他们本性善良,具有强烈的同情 心。在“德行”33中有: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 也不容易达到,如他们的伶牙利齿、镇静从容等,可见,他 们是卓异的、令人叹服的、出类拔萃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开发与优秀品性的 形成,与早期教育密切相关。笔者以为,在<世说新语 所 l9 罪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记载的时间范围内,即汉末、三国、两晋的士族家庭中,之 所以出现了这么多超常卓异的少儿,应该是与当时人们 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这从《世说新语》文本 中,我们就不难找到相关的信息。如“德行”36: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日: 么多少儿品性卓异的又一原因。 教育和社会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外 部因素,但孩子本身的勤奋好学却是使他们能够出类拔 萃的更为内在的原因。而《世说新语》中恰好传达出了这 方面的信息。如“文学”14中有卫玢总角时,因对梦百思 “我自常教儿。”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不但极为重视言教,对身教也是相当重视的。谢安强调 “我自常教儿”,指的就是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依然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标榜和 重视。而这位重视身教的谢安,在言教上也是相当出色 的。如“纰漏”5: 不得其解而“遂成病”,后经人解析才病情好转。“文学”24 载谢安年少时曾两次向阮光禄请教“白马论”,可见他们 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总是用心思 考,并想方设法把它弄个水落石出。并且他们还善于抓住 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水平。如“品藻”48中有: 刘尹至王长史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 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长使日:“韶音令词不如我,往 辙破的胜我。” 谢虎子尝上屋熏鼠,胡儿既无由知父为此事。闻人道 痴人有作此者,戏笑之,时道此,非为一过。太傅既了己之 不知,因其言次,语胡儿日:“世人以此谤中郎,亦言我共 作此。”胡儿懊热,一月日闭斋不出。太傅虚托引己之过, 以相开悟,可谓德教。 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出王修的好学:即 在父与客谈时。他注意倾听学习,客走后,他则及时向父 亲请教,以便弄清楚二人清言的优劣以资借鉴。 总之,是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这 《世说新语》常常只叙故事,不作评语,而此则中,却 评日:“可谓德教”。可见,时人对谢安的教育方式甚是推 些少儿的超凡脱俗的卓异品质。那么这些品质卓异的少 儿为什么能进入《世说新语》文本呢?笔者以为,首先,汉 末到魏晋是一个张扬个性,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人 崇。前面提到的“言语”71也是关于谢安教育子女的故 事:谢安“与儿女讲论文义”时,“俄而雪骤,便欣然日:‘白 雪纷纷何所似?”’可见,谢安善于随时启发儿女的思维, 倘若没有他的发问,或许就没有“柳絮因风起”的佳话,谢 道韫也不会有“柳絮才”的美誉。“德行”40中有殷仲堪为 荆州刺史时,正值水涝荒年,他便非常节俭,“饭粒脱落盘 席间,辙拾以啖之。”且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 我豁平昔之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 捐其本!尔曹其存之。”可谓言教身教兼而有之。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子女的教育,从以上几则故 们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无疑会从孩子身上依 稀发现自己的影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的聪慧有 出息,直接就代表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因此孩子的点滴进 步,长辈就会欣喜不已。他们的逸闻趣事自然就是大人引 以为荣的谈资。谈之不足,志之写之。而那些聪慧卓异的 孩子更容易引起注意,从而成为作者品评和审美的对 象。因此可以说不管是记录这些孩子的作者还是编纂者 刘义庆本人都把这些卓异的少儿作为他们或他们时代的 骄傲,把记录他们,描写他们作为自己延续生命智慧以求 不朽的方式之一。其次,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感 情也较以前更为丰富细腻。而在魏晋这样一个思想放达, 文化多元的时期,不动声色,隐藏喜怒固然是人们推崇的 “雅量”,但流露情感,一往情深也被人们认可和欣赏。“情 之所钟,正在我辈!”(“伤逝”4)一语道出了当时的父母对 事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在关于言教与身教的关 系,做人与智力的开发等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上,已相当成 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有幸 成为士族大家子弟的少儿,因为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 育,从而有机会在早期得到智力开发与人格熏陶。 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 会受到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少儿的可塑性很强,所 以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为深刻。汉末到魏晋,是我国 历史上思想较为放达的时期。清谈作为上层社会的一种 时尚,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 社会氛围。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耳濡 目染。且心向往之。如“夙惠”1和4记载的都是小孩子非 常注意大人的辩论或清言,并能语无遗失的复述大人的 话语,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语言表达及思维。可 孩子的挚爱和深情。而正是这种爱子之情,使少儿进入了 文学作品,如左思的《娇女诗》,陶渊明的《责子诗》等。而 《世说新语》则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量集中的记录了 如此众多的儿童和少年形象,虽然作者不一定是这些孩 子的父母,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描写了这些卓异超常的 少儿,并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喜爱和赞赏之 情,这不能不与当时人们的重情重义密切相关。可能主要 是这两个原因,使这些少儿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使包 括我们在内的一代代后人得以神会他们卓异的风姿。 参考文献: I1 J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拇局1983年版。 见这是一个崇尚明惠也能产生明惠的时代。而清言的内 容,除了一些哲学命题外,关于人物的品评、是非的标准 等亦是常见主题。久而久之,孩子们对社会上标榜提倡的 美德便能了然于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是非标 责任编校金得存 准。这是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分析出的当时之所以有那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