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 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 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 (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庸人自扰, 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 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 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4)“杞人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从积极意义上看,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对我们来说也很有必要。如20世纪下半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该忧天忧地了。 故答案为:⑴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⑵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⑶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⑷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答题时注意成语的积累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问题的评价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 值②胡贼攻郡③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②捉:检,拾。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② 回头看 ;③ 代词,代指金子 ;④ 原来,从前

⑵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 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 ,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________ ②遂得水________ (2)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反:通假字,动词,通“返”,返回;②得: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1)①通“返”,返回;②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选自《韩非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何故一足________ ②夔一而足矣________ ③使为乐正________ ④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⑤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⑥国人道之________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故一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 宋之丁氏 学而时习之 C. 有闻而传之者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 哀公问于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闻夔一足,信乎?

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________。

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________。

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________。

【答案】 (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 (2)D

(3)①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示例一: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示例二:对于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示例三: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学习中,既要学习探究书本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读懂篇幅短小的故事,感受凝练的语言、简单的结构;虚构的故事情节;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读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为”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理解。

(2)A什么;多少。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C听说这件事;听说。D对。故选C。

(3)ABD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 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但这个“清”是凄清、冷清的意思。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抑郁,而周围凄清的环境又触发了他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故选C。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一足:只有一只脚;信:相信。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此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

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这道题前两空要求填写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第一则通过夔只有一脚的故事说明凡是听到传闻,都不要轻信,而要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第二则寓言通过穿井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第三空要求填写如何阅读寓言,这要求从语言的特点着手,寓言的特点是: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还考查有关语寓言的文学常识。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而解答文学常识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附参考译文】

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 , 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 ;拿,端 ;于是,就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足:形容词, 够;持:动词,拿,端;遂:连词,于是,就;亡:动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关键词:固、子、安。句意: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1)① 够;② 拿,端;③于是,就; ④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难点词:足、遂。亡:动词,古今异义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之”:代词,代指“蛇”;固:本来;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为之足:给他画上脚。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8.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① , 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②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③ , 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④ , 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⑤ , 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⑥ , 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 犬时时顾。后五日,狗夜走还。

(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燎原:野火旺盛。②周章:急得团团转。③跬步:半步。④暗行:晚上赶路。⑤号:嚎叫。⑥尔:这样。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乃语路人 语:告诉;对……说 B. 狗夜走还 走:步行

C. 怪此狗向井号 怪:对……感到奇怪 D. 系之而去 去:离开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犬乃周章号唤 其一犬坐于前 B. 狗呻吟彻晓 因往晓之 C. 若尔,便不相出 求闻之若此 D. 狗乃引颈视井 下车引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堕于空井中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B. 即而出之 学而不思则罔 C. 方见之 久之,目似瞑 D. 以狗相与 静以修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

B. 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杨生立即被救了出来,把狗拴住就离开了。

C. 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D. 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答案】 (1)B

(2)A (3)A (4)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B项的意思是“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走是跑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力。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故答案为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虚词的理解。A中都是“在”的意思,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去逐项分析。结合课文内容,B中,应是“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故选B。 故答案为:(1)B。(2)A。(3)A。(4)B。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附参考译文】

晋朝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杨生)非常喜爱它,杨生出门或在家都跟它在一起。一次,杨生喝醉了,走到了大湖边草地上,睡着了不能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旺盛,风势很猛。(他的)狗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左右。像这样反复几次,草沾了水,倒在地上了。火就绕了过去。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一晚上,杨生因为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狗给我,便会让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伸颈向井里面的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狗不时回头看。但五天过后,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

【点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关键的语句进行信息的筛选,切记不可离开文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 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 D. 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划线字。 ①先自度其足________ ②吾忘持度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3处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量(长短);尺寸,尺码;通“返”,返回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3)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分析】(1) “先自度其足”大意是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故“度”的意思是量;“吾忘持度”大意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故“度”意思是尺寸,尺码;“及反”大意是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故“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

(2)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

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故停顿应该这样划: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3)文章的道理蕴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先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再梳理出启示道理。这则故事主要讲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但因为办事太死板,不知道变通,最终没有买到合适的鞋。因此,故事的道理也就明显了。

故答案为:⑴ 量(长短) ;尺寸,尺码 ;通“返”,返回 ⑵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⑶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概括主题。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① , 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 , 以异器③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日拾桑椹/日中不至 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 C. 贼悯其孝/悲天悯人 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 (1)A

(2)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

(3)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分析】(1)A项,每天/太阳;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 “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故答案为:⑴A;

⑵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

⑶ 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1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竹……竹……竹……竹…….”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少 ;③ 种植,栽培 ;④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⑶ 外形 、 香气 ; 性直 、 心空

⑷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⑷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

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 , 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 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 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 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 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 (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怜,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乃至过醉而犹未已________ ④遂遣去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________乃至过醉而________犹未已。

(4)《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答案】 (1)通“否”,语气词,吗;回头看;于是;离开

(2)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3)老翁;谢奕

(4)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通“否”,语气词,吗。“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省略的内容即可。如“乃至过醉”省略了主语“老翁”,而“犹未已”省略了主语“谢奕”。 (4)在陈父的友人不准时和出言不逊的情况下,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并给人以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启示。谢安劝告谢奕放过老人,可见有怜爱同情、宽容待人之心。《世说新语》因为这些,才收录了这两篇文章。

故答案为:⑴ 通“否”,语气词,吗 ;回头看;于是;离开

⑵ 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⑶ 老翁;谢奕

⑷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形象的语言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