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应用电子技术并在测试原理和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特长,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如下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
1. 掌握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
2. 了解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 系统掌握较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较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以物理学为原理的各种检测技术的知识;
4. 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应用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 6. 接受初步的工程训练,获取基本的工程技术知识。
素质方面: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
2.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法制观念,较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 3.具有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研究手段,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4.了解自然科学发展、形成的历史及其意义,增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6.具备应用物理学的专业素质,并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
能力方面:
1.具备自学及自我提高的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与他人沟通,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经济知识进行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课程平台 课程编号 08201040 08201070 课程名称 力学 热学 电磁学 光学 原子物理 数学物理方法 分析力学 热力学统计物理 电动力学 量子力学 固体物理 无损检测技术 学分数 3.5 2.5 3 3 2 4 4 3.5 4 4 3.5 3 40 备注 学科基础 08201060 08202010 08202210 08202020 08202090 08202180 专业教育 08203010 08203210 08204010 08203240 学分合计
五、学习进程参考图
具体内容见附表
六、修读办法和要求
1.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91.5学分,方准予毕业。各类课程平台中课程学分数要求如下: 课程平台 应修总学分 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 通识教育 73 62.5 10.5 学科基础 45.5 33 12.5 专业教育 41 28 13 学科拓展 9 0 9 实践能力培养 23 23 0 合计 191.5 146.5 45 2.学生修读课程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按照学校规定实行网上选课,每年四月、十月选定下学期课程,并通过网络选课系统提交。
3.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程的修读。每学期修读的课程一般不得少于18学分,但也不宜多于27学分(经批准修读副修专业以及获准免修、免听的学生可适当放宽)。学生按所在年级应修学分下限见下表: 年级 应修学分 累计应修学分 一年级 56.5 56.5 二年级 56 112.5 三年级 四年级 49.5 29.5 162 191.5
七、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制本科,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九、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本教学计划表若有变动以教务处网络版执行计划为准。
应用物理专业学习进程参考图
第1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4学期 第5学期 第6学期 第7学期 第8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近 代 物 理 实 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I)线性代数高等数学I 数学物理方法 电 磁 学 热力学与 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实验 量子力学力 学 热 学 光学 分析力学 固体物理 电动力学无损检测技术 基础物理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 微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分析基础(I) 数字电子技术 应用物理专业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