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体验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围绕关注学生创作体验的论述,就高中美术欣赏有效教学提出了以创作为手段的实践性活动策略,并提供了具体的创作体验案例,在帮助教师、学生和其它社会成员学习通过创作体验方法更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同时,达到推进有效教学,让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得以良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创作体验 高中美术 欣赏课
高中美术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纵观现在高中美术欣赏课,却让我们看到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运用创作体验的可行性
任何新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才可能顺利推行,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创作体验也是有一定可行条件保障的: (一)美术欣赏的新要求
1.课程标准新要求。新课改在欣赏学习领域首先提倡;“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比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以注重参与、培养主体意识的教学思想为基础,将作为欣赏外在表现的创作体验运用于教学中自然是可行之举。 2.课程整和新要求。美术活动可以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两
部分。同时,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活动,将创作体验运用于美术欣赏之中其实就是学科内部的整合,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3.美术发展新要求。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美术与之的结合日益紧密,美术的创造性发展促使新的美术观念、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美术作品不断诞生,美术欣赏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创新才有发展,融合创作体验的欣赏教学模式正顺应了这种新的美术发展需要。
(二)高中学生的新特点
1.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初期,其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新水平。学生在此阶段的“自我实现”欲望会胜于以往任何一个成长阶段,创作体验教学恰恰为孩子提供了这么一个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2.高中生时代特点。在当今强调个性化的时代,高中生对个人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自我的新意识使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美术欣赏中的创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创造了一个与自己相适应的美术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他所创造的作品相适应的新的自我。
3.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平等,是现今高中生对师生关系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在解除权威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希望把教师看作年长的朋友来交往。利用创作体验活动,我们可以轻松自然地消除
以往“教者至上”的传统教学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的机会,让教学更人性化。 (三)教学环境的新变化
1.教学社会环境的变化。目前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创新是营造新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创作体验融于美术教学中,增添了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供了最适宜的教学环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安插创作体验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视觉欣赏和理性思维提供更丰富的支持。
2.教学固有环境的变化。学校、教室一直是传统美术欣赏课唯一教学环境,但随着信息科技的开发、公共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固有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的运用、视觉材料种类的增多、参观学习场地的扩大,学生对尝试不同体验经验的兴趣增加,这些都为创作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由此可见,创作体验这种既符和高中美术教学理念,又符和高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方法,是完全可以推行和被顺利运用的。 二、创作体验在单元欣赏中的具体运用 摹仿性创作体验
在此类活动中,要求学习者有意弱化创造意识,而以临摹或借鉴临摹为主导方式进行摹仿性的创作活动,体验感悟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
1.临摹型摹仿创作——帮助掌握基础知识的捷径
【例1】:《乡土情深——中国民间美术》
在这个单元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我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了各种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种类后,并没有立刻导入对艺术特色等美术知识的分析、讲授,而是先让学生运用剪和刻的手段在白纸上进行临摹剪纸,然后让他们自行选择色彩,进行上色,最终完成创作活动。接着再借用学生的这些创作作品,在第二课时和他们探讨关于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性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临摹型的摹仿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鉴赏型的美术欣赏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效果,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抽象性、概栝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在此类以临摹为主的摹仿性创作中,大部分学生能直观地利用视觉形象对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加以分析和概栝。而且沿循原创作者的实践途径进行创作,更容易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审美创作的乐趣。由实践效果看,这种临摹型摹仿创作更适合在学习认知力、理解力、概栝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开展,更能帮助“弱势”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造性创作体验
不同于摹仿性质的创作体验,创造性创作体验更多是从创新的角度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在传授基础美术知识的同时,主要在创作的方式上予以指导,并及时发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则在理解了美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选择恰当的视觉表达手段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将自己
的在理论学习中形成的观念与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进一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三、创作体验运用的实践效果
运用创作体验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果证实了:学生们不但本来就接受这种生动的课堂体验,更是从这些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欣赏、创作的愉悦感。让学生在体会到创作活动的复杂性和对创作者审美能力要求的同时,从心理上更接近美术创作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中,学生通常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为欣赏客体,“理性”地去分析欣赏对象,甚至程式化地叙述着自己的和大众化的欣赏情感。比如没有参与摹仿创作的学生,因为实际生活与民间美术有一定距离,他们对《乡土情深——中国民间美术》单元的评语多为“这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类虚而不实的话,他们的欣赏显出一份冷漠的距离。在这些被动欣赏中,最缺少的就是真实情感的体会。没有真情的感受又怎能欣赏到真正的艺术呢?和“冷漠欣赏”者不同,经历过“临摹剪纸”创作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说出了:“亲力亲为的剪纸活动让我知道任何一种创作都是要经过辛苦的劳动才会创造出好的作品。”、“虽然我的刻功不太好,但是挺开心的,因为是自己的作品。”
总之,不论是摹仿性创作体验,还是创造性创作体验,它们都是 “以情带技”的创作体验。利用创作手段进行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扭转了“空谈式”的欣赏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创作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
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学生通过创作体验,获得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对美术作品乃至“美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借助创作体验,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授课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创作体验运用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既顺应了新课改的理念、目标,更为探索有效美术教学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