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教学⽬的

1、知识: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 1)“乐府”知识的了解2) 掌握偏义复词3)学习本诗的铺陈、⽐、兴⼿法4)分析⼈物形象。

3 、情感: 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去进⼀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幸福⽣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课⽂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

2、个性化语⾔.学习本诗通过⼈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物的特点。3、偏义复词教学难点:1、⼈物形象塑造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教学设想:

本⽂语⾔接近⼝语,⽽且注释较详,学⽣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物命运⼊⼿,分析⼈物形象,揭⽰主题思想教学⽅法“三明治”、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

由梁⼭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谈起,引出本⽂的主⼈公刘兰芝与焦仲卿。⼆、学⽣展⽰三、解读⼩序,把握情节

1、本⽂的⼩序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成诗的缘由。序中的“遣”“逼”⼆字集中地体现了故事的⽭盾冲突,全诗也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情节。2、根据⼩序对全诗故事梗概的介绍,全诗可分为哪⼏部分?、结合课后练习⼀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部分:兰芝被遣(2~5⾃然段)——故事的开端第⼆部分:夫妻誓别(6~12⾃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然段)——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然段)——故事的⾼潮第五部分:告诫后⼈(32⾃然段)——故事的尾声

⼩结: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幸福⽣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合作探究

学习第⼀部分“为仲卿母所遣”第⼀⾃然段(托物起兴)

为什么要写“孔雀东南飞,五⾥⼀徘徊”,它有什么作⽤?(如果学⽣回答不上,可让学⽣对⽐⼀下“孔雀东南飞,五⾥⼀徘徊”和“孔雀东南飞,⼀飞不回头”、“孔雀东南飞,⼀飞冲天去”的差别)明确:作⽤有⼆:⾸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氛,起

着提纲挈领,暗⽰全篇的作⽤。第⼆⾃然段(兰芝请遣)

“⼗三能织素,⼗四学裁⾐。⼗五弹箜篌,⼗六诵诗书”为互⽂。(互⽂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意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种技巧)本段⽤了铺陈排⽐、互⽂的⼿法,按时间顺序进⾏纵向的铺陈。罗列数字,是交叉表述,并⾮她在具体的那年⾥只做了⼀件事情。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后⾯的描写突出了她的勤劳贤惠、果敢刚强。第九⾃然段(兰芝严妆)

这⾥运⽤夸张和渲染的⼿法着意写刘兰芝⼀反常态,离开婆家前精⼼打扮⾃⼰。这样写有什么⽬的?

⽤铺陈排⽐的⼿法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头、⾄腰、⾄⽿、⾄指、⾄⼝、⾄步,⼀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兰芝被逐离婆家前的沉着、冷静,更能看出她性格⾃尊的⼀⾯。这样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美好形象的封建礼教的强烈谴责。同时,⼜为下⽂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张本。五、课堂训练见课件第⼆课时⼀、检查巩固指名背诵第九段⼆、学⽣展⽰三、合作探究

1、继续学习“夫妻誓别”部分

体味仲卿对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兰芝为什么还要辞别驱遣她的焦母?为什么见焦母不落泪⽽见⼩姑落泪?阅读11~12两节,回答问题:

(1、)夫妻誓别,反映了两⼈怎样的性格特征?(2、)“君当作磐⽯,妾当作蒲苇”这个⽐喻是否可以互换?

(3、)“夫妻誓别”和下⾯的情节发展有怎样的联系?2、学习“兰芝抗婚”部分

快速阅读这⼀部分,想想写了⼏⽅⾯内容第⼀,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第⼆,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第三,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陈。

(1)读第12⼩节。这⼀⼩节中的磐⽯、蒲苇⽤了怎样的修辞⼿法?有怎样的作⽤?⽤了⽐喻的修辞⼿法,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2)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从迎娶、⾏聘、举宴和从⼈着⼒铺叙?①为了烘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②为她“揽裙脱丝履,举⾝赴清池”埋下伏笔;

③极⼤地表现了兰芝的⾝价之⾼,反衬了她的悲惨命运,强化了悲剧氛围。3、学习“双双殉情”部分(1)、朗读课⽂

(2)、讨论焦、刘⼆⼈的⽣死爱情。(即为什么⼀个去得很决绝,⼀个死前还徘徊?

明确:兰芝是“揽裙脱丝履,举⾝赴清池”,这副傲⾻,这份坚贞,⽆⼀声哀叹,⽆⼀滴眼泪,⽆⼀徘徊,完成了兰芝光辉形象的最后⼀笔。仲卿是“徘徊庭树下”,顾恋母亲,徘徊再三,反抗的性格多了⼀份软弱,但也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同为叛逆,程度不同,但都切合各⾃的性格与处境。4、学习“告诫后⼈”部分

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这⾸诗运⽤现实主义的表现⼿法精⼼塑造⼈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情节,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嘲弄,从⽽更充分地表现了本诗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四、课堂⼩结五、课堂训练见课件第三课时⼀、学⽣展⽰⼆、合作探究

(⼀)、分析⼈物形象。

1、⽂中塑造了哪些⼈物形象,试分析⼈物形象?

本⽂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母和刘兄五个⼈物形象。

刘兰芝最具光彩。她美丽,从“严妆”⼀段中可见,她勤劳,“鸡鸣⼊机织,夜

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她有教养,“⼗六诵诗书”“进退敢⾃专”,“上堂拜阿母”;她善良,受婆婆虐待,仍牵挂她,并与⼩姑结下了深厚情意;她忠于爱情,在与焦仲卿分⼿时表明:“蒲苇纫如丝,磐⽯⽆转移”。在哥哥的逼迫下⾛投⽆路时毅然以死殉情。更突出的是,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对焦母刁难,为了维护⾃⼰的⼈格和尊严,主动请归。最后,为了反抗逼婚,她”举⾝赴清池”,这是她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最有⼒的⾏动,她的形象也在这震撼⼈⼼的壮举中得到升华。焦仲卿是个孝⼦,性格不如兰芝坚强.但他也忠于爱情。当焦母要遣归刘兰芝的时候,他反复表明与兰芝的深厚感情,并勇于为兰芝辩护。⾯对母亲的进⼀步逼迫,他表明“今若遣此妇,终⽼不复取”。最后他“⾃挂东南枝”,是对封建礼教所能做出的最

强烈的反抗,是他叛逆精神的最⽣动的表现。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约两个典型代表。

焦母是⼀个突出的反⾯形象。是⼀个极端蛮横⽆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同情和认识,独断专⾏。对⼉⼦,她⼀会⼉恶语威胁,⼀会⼉⼜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凌⼈,⼜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情,是⼀副典型的市侩的⾯孔。

(要求学⽣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进⾏分析。)2、这⾸诗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物语⾔来塑造⼈物形象的?

本诗在表现⼿法上最⼤的特点是通过⼈物个性化的语⾔来刻画⼈物形象。⼈物对话塑造性格:

刘兰芝(1)、和家婆的对话——“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举⽌得体。(2)、和⼩姑的对话——有礼有节。(3)、和焦仲卿的对话——对爱情的忠贞。( 4)、和家兄的对话——“处分适兄意,那得任⾃专”——外柔内刚。

焦仲卿在焦母⾯前为刘兰芝辩护,在封建专制思想浓厚的焦母看来是⼤逆不道,“⼩⼦⽆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寥寥数语,活画出⼀位独断专⾏的封建家长的形象。刘兄⾯对县令、太守家的求亲,他说得是:“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以荣汝⾝”,趋炎附势,以利来衡量⼀切的市侩⼩⼈丑态毕露:“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是“难道要我养你⼀辈⼦吗?”对⾝处不幸的亲妹妹竟下逐客令,可见是何等的尖酸刻薄,冷酷⽆情了。(⼆)、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情地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争取婚姻⾃主,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的⽃争精神。三、探究延伸

兰芝是⼀位勤劳、善良、美丽的⼥性,她与焦仲卿夫妻感情⼜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概有以下⼏种看法:

1.认为原因在于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教训”,“举动⾃专由”,平⽇的⾔⾏,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为焦母所不容。

2.认为原因在于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驱逐兰芝。3.认为原因在于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逼⾛兰芝。

4.认为原因在于焦母⽆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因⽽必欲驱逐兰芝⽽后快。四、课堂⼩结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全诗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来展开;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如诗的开头兰芝⾃叙⾝世,从⼗三岁说起,⼀年⼀年进⾏排⽐,意在强调兰芝从⼩聪明能⼲,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她⽆辜被逐作了铺垫。⽽写兰芝回到娘家,刘母对她“不迎⽽⾃归”感到了凉诧时,兰芝只⽤“⼉实⽆罪过”⼀句,就将⾃⼰的满腹委屈表现出来了。

2、⼈物个性鲜明,形象刻画⽣动,各有特⾊。这⾸诗在尖锐的⽭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物的形象。

3、⾸尾呼应。这⾸诗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徘徊”托物起兴,结尾以浪漫主义⼿法,⽤鸳鸯飞鸣寄托⼈们对⾃由、幸福⽣活的向往。诗中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使诗意更加浓郁。五、拓展

赏析并背诵下⾯的汉乐府诗。上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绝衰。⼭⽆陵,江⽔为竭,冬雷震震,夏⾬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出亦愁,⼊亦愁。座中何⼈,谁不怀忧?令我⽩头。胡地多飙风,树⽊何修修。离家⽇趋远,⾐带⽇趋缓。⼼思不能⾔,肠中车轮转。六、课堂训练见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