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论 文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目 录
摘 要 ……………………………………………………………………………(1)
导 论 ……………………………………………………………………………(2)
1 信息技术创设情境……………………………………………………………(3)
1.1 新课导入 ………………………………………………………………(3)
1.1.1 情境导入 …………………………………………………………(3)
1.1.2 问题导入 …………………………………………………………(3)
1.1.3 激趣导入 …………………………………………………………(4)
1.2 教学识字 ………………………………………………………………(4)
1.3 课文理解 ………………………………………………………………(4)
1
2 信息技术释疑解难……………………………………………………………(5)
2.1 重点字词句 ……………………………………………………………(5)
2.2 层次化分 ………………………………………………………………(5)
2.3 中心思想 ………………………………………………………………(5)
3 信息技术设计习题……………………………………………………………(6)
3.1 课文延伸 ………………………………………………………………(6)
3.2 知识巩固 ………………………………………………………………(6)
4 信息搜集………………………………………………………………………(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但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而且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也有利于其创造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和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design analysi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ode challenge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Put
1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not only to meet the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can change the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habit.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cusing, 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self-confidence,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There ar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lso facilitates the creation of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the breakthrough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difficulty is heavy, It can enrich students' knowledge reserve, Foster students' cooperation inquiry learning, creative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 thinking, imagination and abilit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pplication
导 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大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运用信息技术讲解语文课本知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但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习惯。促使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为了探索新知识而不断的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都很强,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求取知识亦不会例外。只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知识的好奇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1 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知识的能力能够记忆的却是65%。因此,我们应该提倡试听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融入到静态、枯燥的语文教学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3
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来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
1.1 新课导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堂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为自己的课堂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适当的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之中需要很好的方法,尤其是新课导入。教师为学生的新课设计的好坏是决定学生能否对新课感兴趣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新课的导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导入新课。
1.1.1 情境导入
单调的课文,枯燥的文字,学生都不会喜欢,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如果将画面与文字结合,再配上相关的音乐,我相信学生会对语文课文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在上课前,上网搜一些和有关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者音乐,制成课件。让学生边听着动听的音乐,边欣赏优美的图片,因为有了大量图片的依托,再加上音乐的渲染、烘托。学生自然而然就仿佛置身于课文的环境之中。创设的这些情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深化了主题,直观地、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难点。例如讲《鸟的天堂》前,给同学们播放有关鸟的课件,并插入《百鸟朝凤》的音乐,让同学们自己感受文件播放的内容及要讲课的内容。同学们听到鸟叫声就会联想到鸟生活的环境是在树林中,由此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从而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的了解到课文
4
题目的来历:课文中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但看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一棵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群鸟嬉戏。
1.1.2 问题导入
有很多课文也可以用设计问题的方法引入课文,在课前老师可以上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就会为了寻找答案而认真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发掘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精神。如丰子恺的《白鹅》,对于鹅,学生是不会陌生的,对于那些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他们就感觉很平常,没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就不会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平时不太关注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可以设计的问题如:1、我们都学了哪些与鹅有关的文章? 2、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各是怎样的?
1.1.3 激趣导入
对于一些比较有哲理性的文章,如果仅用我们的口头讲解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有些只是单靠语言的描述是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了。比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比如要想讲有关“细节决定成败”的文章,我们可以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的故事引入课文;要讲有关“团结”的文章,我们可以做“一支筷子易折断,十支筷子抱成团”的故事;要想讲有关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的文章,我们可以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故事。讲这样的文章,我们要用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讲解人生中的大道理。
5
1.2 教学识字
字是一篇文章的基础,多字组词,多次成句,多句变成了文章。因此,记忆字的音、形、义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识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得很吃力,学生不但记不住或记不牢字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低效率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阅读水平。多媒体与识字教学有机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如课文《鲸》,在学习生字词时,我们可以从字形、字音等方面着手。要想让学生牢记“鲸”的字音和字形,教师在讲解“鲸”这一汉字时,可以让学生看鲸的图片,“鲸”从字形上分为“鱼”和“京”,在看有关鲸的图片时,给同学们讲解有关鲸的生活环境,学生就会联想到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学生就会记住“鲸”中有鱼;从字音上看,“鲸”是音近字,带有“京”,因此“鱼”和“京”组合在一起,就是“鲸”,这样,这个生字就会很容易记住。
我们还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如出示一个字,然后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其他相近的字,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课文理解
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随着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步入文本境界,感悟文本,体会课文所抒发的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如《黄果树瀑布》,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黄果树瀑布的
6
视频,让学生跟着声音认真的品读课文,学生能够听到瀑布的声音,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又如古诗的讲解,古诗一般都很短小,内容更不容易理解。单调的讲解古诗枯燥无味,用课件将作者当时作诗时的情境表达出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利于对古诗的理解,能对古诗有深刻的印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课件将当时诗人与友人的送别场面呈现出来,更能表达出诗人送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用课件将这幅送别的画面呈现,更能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2 信息技术释疑解难
信息技术教学能将只有文字、图片这些枯燥的知识转变成既有动画,又有声音、文字的知识,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课件呈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2.1 重点字词句
品评词句训练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心对词句进行品味,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感知到课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很多诗词中,个别的字词或者诗句用的很有深意,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7
这些词对学生的理解诗词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制作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再如《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几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只表现了行路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从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生变化的某种规律----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2.2 课文层次化分
我们都知道,每篇课文的中心内容只有一个,但是整体的不只一个内容,所以,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划分层次。有些课文的内容是一小自然段是一个意思,有些是几自然段是一个意思。这样就能很清楚的划分了。我们可以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最后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整篇文章有了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为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如《颐和园》,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把课文内容按照游览的顺序划分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然后将大纲用课件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记忆。
2.3中心思想
通常从课文的题目能了解到课文的内容,但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比较深刻,必须深刻理解课文才能理解中心思想。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
8
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因此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对知识的运用。
3 信息技术设计习题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化形象为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
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为技能,离不开训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离不开测试题。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试题的海洋中,试题量足够大,就是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编制训练题和测试题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文体,在网络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文体与数据库技术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能力训练和水平测试的效果来。
3.1 课文延伸
有些课文我们学过之后,可以上网搜一些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内容,以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见识,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有效地课文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同类文章。如我们在学习了诗《送元二使安西》之后,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我们可以找些与送别有关的诗。送别诗有很多,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外,还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可以用课件将《别董大》(高适)、《赠汪伦》
9
(王维)、《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呈现出来,要求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积累知识。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以后再遇到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就不至于手足无措。相应的知识延伸,为我们的知识积累和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2 知识巩固
传统教学中黑板上的板书是一种文体,规范的板书有固定的结构样式,它应该呈现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线索。传统板书的最大局限性是信息量小,更不能直观、形象、动态地表现出语言不能表现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课前设计得不够周密,讲课时不能随时注意根据教学进程写板书,往往出现潦草疏漏,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记下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将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如果学生没来得及记笔记,老师可以将上课内容进行回顾。这样,就不至于将那些上课没来得及记笔记的学生落下,学生之间就不会在记笔记上产生差异。如古诗,一般古诗的翻译,老师都要求学生掌握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古诗的翻译都比较长,学生不容易记下了,如果用课件,学生记不完,也不用担心下节课会被擦掉。还有就是,课堂内容讲完之后,可见更容易将课堂内容进行回馈,对知识会有更进一步的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深入。
4 信息搜集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今,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成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学生思维方式不再停留在逻辑演绎上,不再满足于对一些概念、术语的了解,而是更多运用归纳方法。这就与他们掌握的资料、数据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资料、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归纳的正确性。课堂教学模式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要倡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活动,诸如资料查寻、问题讨
10
论、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等,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语文学习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与分享。
学生上学就是为了读书,无论大中小学都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着课程多读书,逐渐扭转长期以来学生只学课本,很少读书的情况。列写课程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文体。在电脑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条件,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图书馆、在校园网上读到书。
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
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到网络上寻找有用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不怕无“米”下锅。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备课时预先测览网站,对网上资源进行调查、筛选,课堂上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免课上学生在网上盲目的搜寻,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搜寻有用素材,并进行筛选、整理。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心合理选择素材。学生搜集好素材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初步形成文章观点和框架。构思虽然是一种个人内省的心智活动,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却可以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致 谢
在兴奋、激动、焦虑、彷徨、期盼中走过了这不寻常的三年大学生活,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及老师、同学、朋友们表打我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
11
学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深造的机会,让我能够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大学给我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课堂上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大学充满了感动。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收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颇多。
非常感谢李正超老师及各位好友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上网查资料,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及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对我的帮助,使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次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归功于各位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得以在论文中体现。也正是你们坚持不懈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我的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
最后,我再次向信息系现代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真挚的感谢: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在大学期间给我的辛勤栽培和无私帮助!
xxx
xxxx年xx月xx日
参考文献:
12
[1] 马宁 ,于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 中国电化教育,2002.1
[2] 顾彦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J]. 上海教学研究,2004.4
[3]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郭东歧.新课程教学案例荟萃[J]. 华文出版社,2002
[5] 刘亚莉.顶尖教案[J]. 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7
[6] 周立群,庞车养.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J].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