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南林中心学校 张旭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小学教师,我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组织的 “师徒结对”、“网络学习”、“技能比赛”、“教学论坛”、“微型课题”等活动,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固然很多,而课堂依然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一堂关键的课程往往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以校本研修的重点,以骨干教师示范观摩带动引领来解决课堂上教师教的轻松和学生学的快乐的问题。更能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见长的专业技能。像名师王崧舟、徐长青等的成长过程,都是经历了数次的反复揣摩才成就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品课堂。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集体和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是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高效教学。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教师不仅是新课标的实践者,而且是新课标的推行者。通过一堂课来改变教师观念那是不可能的,
惟有将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才有希望使从事教学的人不断认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与新课标同行。新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学科意识,把握培养学生的标准和方法。因此,教学每一节课前我们应该精读课标,理解课标,在掌握课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各个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外,还应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思、辨、画、算等活动中激发理智和情感,引领、帮助学生认识、感受人文精神,体验、感知社会责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为将来能够终身学习和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默契,更能创新思维的火花;不仅碰撞出了师思想的深度,更体现了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经过不断的历练,定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