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在先秦诸子文化的课堂上学习了很多先秦诸子文化的知识,在老师的推荐之下阅读了一些先秦诸子的文章。结合我之前对先秦诸子的理解以及课上所学知识,我总结了如下的先秦诸子文化作品的一些特点。以下文章主要是我阅读《齐恒晋文之事》的一些看法。
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文章极具有创造性。先秦时期是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开端,这个时候诞生了大量的文人和文学作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国内不统一,文人们都会想起自己的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案,让君主们接受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有着敏锐的思想和不不凡的见解。这个时候诞生了很多的文人,诸如说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孟子的这一篇文章也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文中主要讲了孟子游说齐宣王,让他放弃霸道实施仁政的经历。他的思想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他对齐宣王说实施仁政,这样的话,种田的人都会在齐国的土地上种田,过路的人都喜欢经过齐国的徒弟,这样的话也就得到了民心,自然在几个诸侯国里面齐国也就是最强大的了。
先秦诸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结构严谨。文人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行政主张,他们为了让君主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一般都会写出十分严谨的文章来打动君主。进而让君主接受自己的观点,已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目的。在这一篇文章中。孟子写的可以说是气势浩然,逻辑严密。孟子的气势也可以反映他坚毅的性格,正如他所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对自己的主张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文章的第一部分,齐宣王问起了两位霸主的故事,孟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并没有直接回复他,而是反问道他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君王。这样的话成功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的治国理论上来。后来孟子又提出了保民保王的观点。告诉齐宣王要想保住自己的王位,首先要得民心。然后得出了结论齐宣王不是不能为而是不肯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证了称霸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实施仁政。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给齐宣王提出了完整的治国方针,加强了齐宣王治理国家的信心。孟子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并济。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极,实际上则围绕保民保王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入,最后实现说服齐宣王的目的。
第三个特点是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比如说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用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说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总而言之,先秦散文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那个时候文人们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必须让君主接纳自己的观点,所有的文人们都在努力地作者,才有了这一个时代的繁华的文学作品,才开启了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文明史。
注:①本文字体是”汉仪南宫体”,因为这个字体起源于我们高中里面的一个石碑,所以特别喜欢。
②本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引用自百度知道,专业术语指的是“保王保民”之类的词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