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认知调查评价论文

来源:东饰资讯网
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调查评价

【摘 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越来越关心,对就业前自身具备的素质也进行不断的思考。本文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认知

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升高,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333万上升到2010的631万,专家预测到2011年底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60。在就业人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也同时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就业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是否已经意识到就业的问题?是否已经准备好走向社会了呢?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现状,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于2011年3月份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6%)。

调查问卷围绕就业方向、职业选择、自身价值实现、影响就业的因素及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本文对回收的问卷用excel进行了统计,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大学生的未来就业选择情况

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数据分布情况为:国营企事业单位(18%)、政府机关部门(21%)、外资或合资企业(21%)、私营企业(21%)、自主创业(19%)。就业的分布态势较为平均,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

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企事业单位外,创业也占据了近20%的比重,说明在国家创业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想法,而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有开网店的经历,有少数同学甚至在学校周边经营了如饭店、饰品店、奶茶店等实体店,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在职业选择最看重的因素上,选择“经济收入高的工作”占34.7%,选择”挑战性强但成长空间大” 37.6%,“有利于自己的能力培养”占27.7%,说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比较注重个人的成长,希望工作能够较好的发挥专业特长。

在未来就业能否实现个人价值上,74%的学生充满了信心,大多数学生对专业与未来就业对接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信心,但也要关注到仍有26%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在访谈中表现为专业认知不高,就业方向模糊等情况。 二、大学生感知的影响就业因素

在“您认为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上,数据分布情况为:个人能力(68%),家庭背景(30.1%),运气(1.9%),访谈中发现虽然有部分同学认为家庭背景确实能够有利于自身的就业,但同时也认为个人能力才是找到理想工作最关键的因素。

在“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哪些方面”这一选项上,“专业技能”、“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和“学习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4.7%、31.1%和6%。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也向学生们灌输社会需要

的人才理念,因此调查问卷中也反映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巨大。

三、大学生对就业困难的认知情况

在该问题上,数据分布情况为: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40%),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28%),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学生实践能力不够(25%),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9%)。该选项表面,大学生将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和企业,从客观上为就业难做出解释,较少对自身进行反省。

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出了供需不平衡、企业用人要求提高、学校未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之外,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一方面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愿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未能在学校期间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关于调查结果的几点意见 1.学校层面

就业不是毕业生才考虑的事情,学校应在新生入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搭建平台。在学生毕业前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方针、政策、就业技巧、择业观的指导。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创

业政策开展系列讲座。 2.学生层面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多了解社会的用人信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竞赛,提升就业素质。 3.企业层面

企业不仅仅是用人单位,也应该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在岗位需要的情况下,针对大学生安排一些实习岗位,将大学生纳入到员工培训系统中,弥补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空白,也为人才梯队的培养输送了新鲜的力量。 作者简介:

俞瑞(1991—),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