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Vol.27 No.8Aug. 2017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
黄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000)
摘要: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
价值观等方面。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中夹存的不良信息也给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在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7)08-0070-04
1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环境下高 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对策,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现状调查》为主题对某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 的内容主要涉及在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看法以及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满意程度等。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总共收回调查问卷143份,其中大一 学生收回60份,大二学生收回58份、大三学生收回25份。
(1)
其中9.31%的高校学生日平均上网时间达5个小时以上,11.14%的学生日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大部 分同学日上网时间为1-3小时,其比例约为68.39%。随着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改变,手机、平板电脑等移 动平台已经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81.73%的在校大学生采用这两种途径上网。对学生网龄情况进行调 查发现,只有3.68%的学生网龄不足1年,14.25%的学生网龄在1-2年,网龄在2-3年的占到31.45%,网龄 在3年以上的则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61%。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网龄与学生所在年级存在着 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中时期存在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大部分学生是在迈入大学之后才开始频繁地使用互联 网的。
(2)
天、游戏、网购或看电影等功能,23.1%的在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而只有6.8%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进 行课业学习。其次,性别的不同会使男、女学生在上网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男学生上网的主要 目的是玩游戏,而女学生更多的集中在网络购物。高校大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左右,是形成人生观、世 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信 息资源获取来源将会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影响。调查发现,只有5.93%高校大学生选择报纸期刊,通过电视 获取资讯的学生也只占到9.4%,而高达83.17%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因此,互联网已经成为学 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如何把握好、做好思政教育在网络的传播,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开 展情况。
(3) 高校思政互联网平台的现状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多元性收稿日期:2017-02-16基金项目: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5GE-06)作者简介:黄琳(1978-),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区与青年研究。
高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后显示,94.5%的同学每天都会使用网
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利用情况分析。在上网目的的调查上,72.1%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
第8期黄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髙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71
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1]。调查中发现,有3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生活产生了很大影 响,21.4%的在校学生承认对网络已经产生依赖感。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68.32%的同学选择通 过互联网寻求答案。对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所以,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较传统的思政教育而言,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在对高校思政互联网平台的使 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只有28. 72%的同学对学校思政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表示满意,很大比重的在校学 生对该平台的资源和使用情况表示不满,这种情况的存在是由于高校思政教学人员对互联网思政教育的重 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4)
上网时间和上网地点的选择上更加宽泛,76.42%的学生选择的最常上网的地点为宿舍,这种情况的存在使 得学生上网更加私密化,同时也逐步脱离了教师的控制范围,容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点,使得在营 造健康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方面存在更多困难。此外,缺少严格的网络环境监督环境,使得校园网络信息 不能准确过滤到网上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使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 100%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都见过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其中有15. 38%的在校学生经常见到此类 宣传言论,84. 62%的在校学生偶尔看到。对于这些错误言论,53. 85%的学生会选择不予理会,38. 46%会好 奇地阅读,而只有7. 69%的学生会将情况上报。由此可见,目前高校网络环境急需加强监管。
(5)
育体系之中,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思政网络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足,使得高校思政互 联网教学平台还没有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调查中发现,只有38. 46%学生知道学校建有 思政教育平台,而这些同学中46. 15%是通过校园网主页链接发现的,23. 08%是思政课堂上教师告知的可 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仅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宣传手段单一。目前,高校思政互联网平台点击率 低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网站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不足,网站建设者不能明确网站定位和学生的兴趣点。从调查 可以发现,84. 62%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远远高于其他学习活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思政网站的丰富性, 才是吸引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关键。图1是调研高校学生对思政网站得不到广泛推广的原因。
高校学生网络环境监控程度调查。对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
高校思政网址的受欢迎程度调查。目前,各个高校都已经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
2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
通过对高校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和思政互联网使用平台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 大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清晰地认清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的新形势,将 会对思政教育的合理开展具有重大影响[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加大。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面对面开展集中式 教育,思政教育通过现场授课的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配合,然 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多的可以从互联网上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不再满足于从高校思政 课堂上获取知识,这种情况的存在就是导致传统思政政治教育的可控性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再是学
72长春大学学报第27卷
生思想教育的控制主体,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冲破互联网,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政教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 是莫大的挑战。
(2)
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那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严重的隐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 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就为高校学生更快地掌握信息,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供了强大推 进力,如能合理运用网上的良好信息,将有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质,但在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容易 在繁杂的互联网环境在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互联网时代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消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大众化,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虚拟的身份 发布更多的信息。这信息的发布不能及时得到证实和确认,因此互联网上的很多信息都是真假参半,而网 络上的虚拟信息就容易让社会阅历少的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电子邮件的无节制发送,较为隐蔽,很多邮件不顾社会伦理道理的限制,这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及时关注,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和精神动态,使得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趋向复杂性[3]。
(3)
生在校园内部可以更加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查询资料,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学校内的很多思政考试形同虚 设,学生更多的是直接抄写网上的答案,这为学生培养思想政治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学生 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变差,更为高校内部建设良好的思政文化环境带来更多挑战。互联网上提供的 各种互动平台,使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随意发布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 熟,很多的观点都存在偏颇,这种不负责的言论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 政治水平将会是未来高校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增添了更多的挑战,但同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目 前,各大高校都积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理念和媒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和微媒介,以求更加准确 地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政动态,用更加便捷、快速的互联网技术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为培养高校大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提供帮助。3
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1)
高校思政教育形势更加复杂。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如果
高校思政教学方式更加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的各种资料也在不断趋向完整
整合高校思政教育各类信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更加便捷,因此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元性的特性,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使思政教育信息凸显出来, 就是未来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者必须有效整合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综合运用QQ、微信、微博等工具,多管齐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高校文 化教育活动引领互联网思政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学习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4]。
(2)
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地频繁,因此思想动态也更容易出现偏颇,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及时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传播进行及时的引导,积极抢占思想政治高地,注重将正确 的思想政治信息传播出去,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讨论中来,自觉地摒弃不良的思想政治信息,净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高校学生被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
(3)
过多种方式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生生活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 生观,只有将各项具体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手段在互
净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氛围。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以及脸书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和应用,使得
强化渗透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机制需要同时兼顾“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原则
第8期黄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髙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73
联网迅速普及的时代里已经不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注重渗透机制的重 要作用,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渗透到教师 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从具体的教学工作出发增强教育的效果。4
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的创新化教学(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升教育
实际效果,并非是在现实生活中开启的,而是以网络为平台而搭建的虚拟空间,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象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准确把握互联网思政教育主体的虚拟性, 创新化地探索虚拟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提升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为了从互联网思 政教育的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整体化功能,通过对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全 面关注,及时有效规范地获取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并能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专项指导,遏制各种思想问 题的蔓延。在新时期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方式在网络上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重要作用,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覆盖面,推进高校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到主动的弘扬 思想政治观念,不断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外化为爱国守法、积极进取等实际行动,进而顺利实现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
(2)
方法和教材上作进一步的优化。目前,通过对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普遍反 映思想政治教材过于刻板教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很多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课本内容过于空洞,不便于学生去理解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知识,因此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预期 目标。教材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因而思政课教材应推陈出新,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不能真实地 反映生活实际的教材,就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可以积极 开展探索性和拓展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有 利于帮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学习成果和情感认知的统一。
(3)
的主要承担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引路人。因此,不断加强这部分教师 和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要求其不断加强个人 水平的培训,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倡导思想政治教师开设微博、博客等互联 网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交流,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 的网络互动途径,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全面服务于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4
结语
目前,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开展思想政治 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水平和覆盖范围,就要求相关工作人 员不断优化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更要注意对不良思政信息 的应对和净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标杆,坚持走正确的路线,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紧 跟时代前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10-114.[2] 武小清.“微时代”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 14(2) :98-101.[3] 潘昕.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0) :21-22.[4] 向思.移动互联网时代髙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理论,2015(8) :178-180.[5] 王艳丽.网络时代下髙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髙考,2015(5) :132-134.
责任编辑:张晓辉(下转第82页)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为了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从教
高校思政互联网互动交流平台建设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82长春大学学报第27卷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in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ZHANG Liying, LU Xuhao
(School 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l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ol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item l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and level
ol personnel training,and also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l the college. Starting Irom the construction 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this article presents a way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group. It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l specialty group ,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l specialty group, and the experience ol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l th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and
Keywords: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 construction ol specialty group;
module course
servi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training model; prolessional
(上接第72页)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HUANG Lin
Abstract: Internet brings great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but it also allects people,s outlooks on world,lile and val
ues to some extent. Under this backgrou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l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the openness and diversity ol Internet provide convenience lor students to accep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bad inlormation in Internet causes great inlluences on the lorm- ing ol students’ orientation ol valu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lect 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ernet era, it is necessary lor the personn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working contents.
(School o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l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countermeasur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