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学生工作网络思政作用浅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高校学生工作网络思政作用浅析

[摘要] 网络思政的特点包括:共享性、交互性,隐秘性、虚拟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思政的作用包括有助于学生工作信息制度化建设,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明确性和主动性。运用和发挥好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当代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工作 网络思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制定和发表,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1]这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网络思政的特点

(一)共享性,交互性

通过网络的载体,个人可以享受到他人提供的资源,自己提供的资源也能为他人所接受。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的地域性时限性和自我性缺陷,有人甚至称其初步成为了共产主义性质的信息社会模式。

(二)隐秘性,虚拟性

网络空间里实体存在的是各类信息而非具备人格身份的人。这充分满足了人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激发了信息的自由流通。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其思想发展规律,往往要比面对面的谈心更直接、准确、有效。师生的各种思想在网上平等交流,不同的思想在网上平等交锋 ,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明显。

(三)平等性,开放性

现实环境中,人们处于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 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身份等参差不同,而网络环境由于其虚拟特征而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从而也导致参与者对平等意识的普遍认同。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活动的个体必然地形成了与现实环境里不同的文化形态。所谓文化形态,即某一类主体在面对某种现象时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奥地利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佛洛伊德指出,人类具备克制与发泄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的“发泄”特征更为明显些,人们的信息释放与接受具有无指向性 无规范性 无掩饰性,网民在心理上相应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 2 ]

二、大学生在网络特性环境中的特征表现。

(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特殊的表现

由于其“天之骄子”的身份和较高的知识素养,大学生网民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推崇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于权威,甚至本能地对单向的高位的信息灌输持戒备和抵制态度。

(二)外界环境的变幻莫测促使当代大学生离不开网络

大学生网民身处信息海洋之中,特别喜欢求新求异,网上活动的转移速率极快,现实环境中那种静态的单调的“黑板报”式信息发布模式很难适应网络环境,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性表现来看,更加普及。[ 3 ]

(三)大学生网民的关注对象呈现高度个性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大学生网民整体视野极其宽广,而个体关注又各自不同,从而导致思政工作在微观层次上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案。

(四)大学生网民政治热情和政治冷漠并存,形成奇特的悖论现象。

一方面,大家关心时事,是网上论坛和各种签名活动的主力军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同学又对正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活动敬而远之,似乎事不关己,与个人前途无关。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网民对待政治问题的极为复杂的心态。

针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文化特性,教育部在高校思政建设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把网络思政建设的形式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 4 ]

三、网络思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思政网站的建设力度,建立起网络思政工作的强大根据地。通过开设网

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征询等网站,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助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制度化建设

制度化 持续化地观察校园网络舆论,随时掌握 及时分析 定期总结学生思想状况。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纠正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等工作,努力将网络舆论“无政府特性”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虚拟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传播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得到改善。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隐性教育将在无形中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 高校虚拟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 ,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将原本独立的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媒体信息经数字化综合处理加工后搬上虚拟空间呈现在学生视界内 ,实现一种与外网的互补,让学生自己选取更有利于其需要的信息,拓展其信息来源。

(三)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具主动性和生动性

虚拟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其交互式远程教育提供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生动性和说服力。采用了虚拟网络的多媒体技术, 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多重感官刺激功能,由传统的平面走向立体 , 由传统静态变为动态, 由传统现实时空趋向于超越时空的对话模式 , 使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中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传统单向强制性的“灌输”有效性。

(四)学生工作的开展导向性更明确。

选准具有阶段性 导向性的重大论题,集中网络思政骨干力量,主动发起战略会战,通过论辩的组织主持介入 总结来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解决思想问题。根据经验,可以采取以BBS为战场 以思政网站作总结的模式,并辅之以校园平面媒体的跟踪报道。应该遵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在方法上正确指导,以协调、疏导式的网络讨论对话,使学生工作更加深入有效。

(五)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

高校思政工作教师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公开个人E-mail信箱,QQ号等,拉近与学生在网络上的距离;另外通过飞信、校内网等多个网络平台可以与更多更好地与学生贴心交流。在一次次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互帮互助,老师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实况,把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理念教育、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从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压制模式向平等坦诚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学生工作进网络还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这不仅是学生工作某个方

面或某个层次的创新问题,而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全面创新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新领域。面对新世纪、新形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教育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了解青年文化、贴近青年心理、把握青年思想教育规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必将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将化为美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董家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探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2] 李艳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 丁严. 网络环境下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