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北宋古文的发展
宋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宋,如李昉、陶谷、徐铉等,他们入宋以后的散文与五代时相同,仍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然而北宋作为一个新兴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便显得必不可少。这种需要反应于文字,就首先在最具有实用性的散文领域表现出来。因此北宋初期出现了古文运动的复兴。其中存在两种两种略有分歧的派别,一是以柳开、穆修为代表,另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
柳开、穆修等是纯粹把复兴古文作为复兴儒道的手段。柳开提出了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推重韩愈柳宗元,对后来的古文家有深刻的影响;他还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因此反对文体华艳,这种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的主张容易使文学成为道统的附庸,加上柳开为人狂诞,文字艰涩,因此响应者很少,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影响。之后的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的古文,以继承韩柳文道合一的古文传统为己任。穆修刊刻了韩、柳文集来与当时西昆派骈体的风行对抗;而姚铉则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柳开、穆修都曾尖锐批判晚唐五代以来流行的骈文,但他们所引导的方向却是另一个严重地束缚文学生机的极端。他们崇道、尊韩的主张完全限制在宣扬封建政治与道德准则的范围,所写的议论说理之文只是些枯燥的说教。因此他们的主张当时并不受欢迎。但穆修成功地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如尹洙、苏瞬钦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而王禹偁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但他并不把道当作纯粹是外在的教条理念,而是与自己内在的追求、个人的性情联系在一起,这样文的应用范围就比柳开等所主张的广泛。他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在散文写作上做了有益尝试,散文言之
有物,清丽疏朗,又有意吸收了骈文整齐而具声韵之美的优点,形成了既自由流畅又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新风格。王禹偁的文章既重视表现理念又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后来的散文主要是沿着他的方向发展的,他的文字风格再欧阳修、苏轼等散文家那里都得到了继承。
另外,宋初西昆派的文学有相当的缺陷,采用骈体,且在反应现实上过于狭窄。而曾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要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建立“道”的统治,便将西昆派提出来做靶子,将他们从世道人心的意义上彻底打倒,以维护“道统”的神圣性。他的观念是要以道代文,甚至废弃诗文的艺术形式,使文章成为儒家经典、封建伦理的衍生物。
到了北宋中期,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欧阳修开始提倡诗文革新。对于宋初西昆体,欧阳修提出了较为公正的批评,认为西昆体反应的现实比较狭窄,但也有一些好评。对于骈体文,其持论也较公允,认为“其为功亦不易也”,而其缺点是在形式的严格限制下造成说理和叙述的不清晰、不畅通。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他也反对石介的“太学体”,因为“太学体”对西昆体矫枉过正,文学修养不高,写古文走到极端,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一方面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反对过分偏激的主张。首先他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他文道并重,且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他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又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因此而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主要着眼于韩愈的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在对待韩柳古文上,欧阳修写古文也以他们为学习典范,但他也并不盲目崇古,他主要着眼于发扬韩愈的文学主张,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从而抵制了尊崇和效仿韩愈走向辟怪险涩的文学风气。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宋代古文开辟了广阔前景。
而欧阳修本人的诗文创作在当时也具有典范意义。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
论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而且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其作品体裁多样,除古文外,还擅长辞赋和四六。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改造创造了文赋,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常用散体单行的古文笔法,且不求对偶工切,给该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他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这种文风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泷冈阡表》与《先君墓表》的主要不同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依据《先君墓表》加以修订而改写成的。经过改写,文章在文字上有所增减改变。既有大段的增减,也有小处的改动。
先看几处较大的删改。
首先,由于《泷冈阡表》写于1070年,而《先君墓表》写于1053年,因此在《泷冈阡表》中必然增添了从1053年到1070年之间所发生的事的记载。如《先君墓表》是在欧阳修之母去世后一年写的,因此在写自己的身世时只写到“太夫人以疾卒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而《泷冈阡表》在这之后又增添了一段自己的事迹以及先人受封赏的情况,从“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到“太夫人进号魏国”。这些事件都是在写《先君墓表》时没有发生的,因此在写《泷冈阡表》时要有所增加。
第二就是“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到“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一段的增加。由于欧阳修写《泷冈阡表》时已到了晚年,是他去世前的两年。与他写《先君墓表》时他还颍州任较低官职不同,这个时候,欧阳修已算是功成名就,并且使其先人受到封赏,因此他可
以发出对善有善报的感叹,并且对自己的一生有所感慨。这是由于所处境况不同,而且因年龄和经历上的差距,因此会有这样一段增添内容。
第三处就是两篇文章的结尾有所增减。在《先君墓表》最后有一段“修窃自念: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幸而得闻吾母之言”被删去了,这可能是因为在写《先君墓表》时正是其母去世后欧阳修护母丧南归之时,因此文章最后提到了母亲,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怀念,而《泷冈阡表》是为了刻在父亲墓上的,因此最后这几句会与主题有所偏离。另外作为墓表的格式,文章最后作者的官衔和具名也更加详细且有所不同,这也是必然的。
以上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时隔十几年,世事有所变化的缘故。
然后就是文章一些较小的改动。
首先,有些改动是出于表现人物的目的。比如“太夫人告之曰”一段中,《泷冈阡表》增加了这样一段:“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这一段话增添上去之后,就更能体现出欧阳修父亲的品德高尚,因而能更好地表现出父亲的形象。而后面还有一处写自己被贬夷陵之后母亲说话的增加。《先君墓表》中母亲只说了一句“汝家固贫贱也”,然后是作者对母亲安然处之之志的揣摩,而在《泷冈阡表》中改为由母亲说:“汝家固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从而更加直接的表现了母亲的襟怀与品格。除这两处外,还有一些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而做的改动,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次,就是对一些不必要的句子作了删节或简化。比如《先君墓表》中“间居而御酒食”便改为了“间御酒食”,还有《先》中“其施于外事,接于宾客,或有矜饰,吾不能知”,后来就把其中的“接于宾客,或有矜饰”删去了,这都是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陈述,因此
使文章更加简洁清晰。
第三,在文章的感情上也有所增强,如在母亲讲述父亲为人时,比《先君墓表》加了“呜呼”这一语气词,可见《泷冈阡表》的感情更加强烈。另外,文章还有一些细小处的如连接词、虚词,以及一些词序的改动,都使文章能更加流畅清晰。
以上这些较小的改动都是处于文学上的目的,使文章表现的人物更加生动,语句更加舒畅,也更有利于体现文章的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