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撺掇(cuān) 眩晕(xuán) 急湍(tuān) 戛然而止(jiá) ....B.推搡(sǎng) 恬静(tián) 冗杂(rǒng) 拾级而上(shí) ....C.归宿(xiù) 驰骋(chěng) 脑畔(pàn) 挑拨离间(jiàn) ....D.怅惘(chàng) 蜷卧( quán) 缄默(jiàn) 接踵而至(zhǒ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吟咏 缭绕 沙砾 目眩神迷 B.旷野 喧哗 熏陶 不知所错 C.横溢 踊跃 苍劲 消声匿迹 D.浮躁 磅磚 狡辨 震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分崩离析。. B.快考试了,他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父母真为他担忧。 C.上课的铃声刚响,同学们就络绎不绝地奔进了教室。

D.回到家乡,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汽车川流不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的端午假期首日,国内游客超1 700万左右。 B.防止疫情不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健康,维护校园稳定,这是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C.为了家乡经济的发展,郫都区区长开启直播带货模式,为郫都特色农产品代言。 D.随着中高考对阅读能力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家长们开始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 , , 。

①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②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 ④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6.古诗文默写。(6 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3)《小石潭记》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凸显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简义丰地概括出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 。

7. 名著阅读。(4分)

有一天,在发电厂那堆满木料的院子里,朱赫来拦住保尔,微笑着说:“你母亲说你爱打架。她说:‘我那孩子就像小公鸡一样好斗。’”朱赫来纵声大笑,似乎挺赞赏,“打架根本不是坏事,只是要弄清楚该打谁和为什么打。”

保尔不知道朱赫来是在嘲笑他还是跟他说正经的,便回答说:“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打。”

朱赫来出其不意地提议道:“想要我教你打架的真功夫吗?” 保尔惊诧地望着他:“什么是真功夫?” “好,你就瞧着吧。”

保尔第一次见识了英国拳击,朱赫来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解了一番。

这门本领学起来并不轻松,但保尔掌握得还不错。朱赫来的拳一次又一次把他打飞,让他摔了一个又一个倒栽葱,但是他依旧勤奋耐心地学下去。 (1)仔细揣摩文段关键语句,简单概括保尔有哪些优良品质。(2 分)

(2)保尔说:“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打。”请概括整本书中的一个情节佐证这句话。(2分)

8.受传统文化熏染,中华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

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但阻止不了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传承·梦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5分) (1)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2 分)

材料一:科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合餐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地传染给他人。

材料二: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某网站对公众分餐情况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查,近万名网友积极参与。下面是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1月15日 2月8日 3月26日 居家分餐占比 5.8% 27.9% 40.4% 外出分餐占比 10.7% 45.6% 65.2% 你的发现: (2)五四青年节期间,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给予了后浪(年轻人)充分的肯定.激发起后浪追逐梦想的热情。但是,也有人说现在不少年轻人精神颓废.不思进取,这样的夸赞太过了。为此,班长组织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评语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乙同学的发言补充完整。(3分) 同学甲:我不赞成演讲者的观点。现在确实有不少年轻人没有梦想,他们整日沉湎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同学乙:我赞成演讲者的观点。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有担当,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0.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①于家,不恒有②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③,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 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

[注释]①畜:饲养。 ②恒有:常出现。③类:相似。④鬣(lie):马颈上的长毛。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出名,有名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C.麟之为灵 灵:灵验 .D.然则虽有麟 虽:即使 .

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然后有千里马 欣然规往 ..B.不以千里称也 可以为师矣 ..C.虽有千里之能 其翼若垂天之云 ..D.其为形也不类 其真无马邪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14. [甲][乙]两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都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 分)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衡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紅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

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3 分)

16.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分)

17.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18.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 分)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jiang)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地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

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⑪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⑫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 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⑬“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⑭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⑮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⑯“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⑰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⑱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⑲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⑳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21父亲躺在了床上,对我和哥哥又说了一句:“我想,○能够看到这夜晚月下的雁阵,咱们受一点寒冷也是值得的。”

22说起来,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如今,世上有时间、有心思做这○

样父亲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说起来也同样很是遗憾,一年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好像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当年那样的乐趣了。

(摘自《视野》2019年第24期)

19.试分析文章标题《寒夜雁阵》有什么好处。(3 分)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21.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

22.文章结尾作者两次写到“遗憾”,包含了哪些情感? (4 分)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①食物吃过后的余味: ~无穷。②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撺掇(cuān) 眩晕(xuán) 急湍(tuān) 戛然而止(jiá) ....B.推搡(sǎng) 恬静(tián) 冗杂(rǒng) 拾级而上(shí) ....C.归宿(xiù) 驰骋(chěng) 脑畔(pàn) 挑拨离间(jiàn) ....D.怅惘(chàng) 蜷卧( quán) 缄默(jiàn) 接踵而至(zhǒng) ....

(解析:A.“眩”应读作“xuàn” ;B.“拾”应读作“shè”;C.“宿”应读作“s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3分) A.吟咏 缭绕 沙砾 目眩神迷 B.旷野 喧哗 熏陶 不知所错 C.横溢 踊跃 苍劲 消声匿迹 D.浮躁 磅磚 狡辨 震耳欲聋

(解析:B.“错”应写作“措”;C.“消”应写作“销”;D.“辨”应写作“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A.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分崩离析。. B.快考试了,他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父母真为他担忧。

C.上课的铃声刚响,同学们就络绎不绝地奔进了教室。

D.回到家乡,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汽车川流不息。 (解析:C.“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 分)

A.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的端午假期首日,国内游客超1 700万左右。 B.防止疫情不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健康,维护校园稳定,这是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C.为了家乡经济的发展,郫都区区长开启直播带货模式,为郫都特色农产品代言。 D.随着中高考对阅读能力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家长们开始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解析:A.语义矛盾,删去“超”或“左右”;B.否定不当,删掉“不”;D.成分残缺,删掉“随着”或“使”。)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3分)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 , , 。

①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②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 ④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6.古诗文默写。(6 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3)《小石潭记》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凸显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简义丰地概括出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7. 名著阅读。(4分)

有一天,在发电厂那堆满木料的院子里,朱赫来拦住保尔,微笑着说:“你母亲说你爱打架。她说:‘我那孩子就像小公鸡一样好斗。’”朱赫来纵声大笑,似乎挺赞赏,“打架根本不是坏事,只是要弄清楚该打谁和为什么打。”

保尔不知道朱赫来是在嘲笑他还是跟他说正经的,便回答说:“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打。”

朱赫来出其不意地提议道:“想要我教你打架的真功夫吗?” 保尔惊诧地望着他:“什么是真功夫?” “好,你就瞧着吧。”

保尔第一次见识了英国拳击,朱赫来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解了一番。

这门本领学起来并不轻松,但保尔掌握得还不错。朱赫来的拳一次又一次把他打飞,让他摔了一个又一个倒栽葱,但是他依旧勤奋耐心地学下去。 (1)仔细揣摩文段关键语句,简单概括保尔有哪些优良品质。(2 分) ①有正义感,讲原则(勇敢)。②勤奋耐心(好学,坚持不懈)。

(2)保尔说:“我从不平白无故打架,总是在有理的时候才打。”请概括整本书中的一个情节佐证这句话。(2分)

[示例一]革命者朱赫来被捕后,保尔痛打押送朱赫来的彼得留拉押送兵,救出朱赫来。[示例二]在火车上,几个投机商人欺负保尔和丽达,保尔将他们痛打一顿,并协助铁路肃反委员会检查车厢。[示例三]在党委宣传鼓动部办公室,保尔痛打下流无耻的法伊洛。[示例四]保尔在车站食堂工作时,一个男孩要他六点换班,他拒绝了男孩的无理要求,并回应如若打架,他会奉陪。 8.受传统文化熏染,中华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

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但阻止不了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传承·梦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5分) (1)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2 分)

材料一:科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合餐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地传染给他人。

材料二: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某网站对公众分餐情况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查,近万名网友积极参与。下面是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1月15日 2月8日 3月26日 居家分餐占比 5.8% 27.9% 40.4% 外出分餐占比 10.7% 45.6% 65.2% 你的发现: [示例]新冠疫情让更多人越来越重视分餐,分餐有利于健康,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

(2)五四青年节期间,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给予了后浪(年轻人)充分的肯定.激发起后浪追逐梦想的热情。但是,也有人说现在不少年轻人精神颓废.不思进取,这样的夸赞太过了。为此,班长组织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评语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乙同学的发言补充完整。(3分) 同学甲:我不赞成演讲者的观点。现在确实有不少年轻人没有梦想,他们整日沉湎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同学乙:我赞成演讲者的观点。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有担当,[示例]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青年成为这不寻常年份里最闪耀的新星,他们的担当、勇气、智慧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信赖与赞誉。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不仅使文势跌宕,摇曳多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

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3分,意思相近即可) 10.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显现卖炭翁生活的艰难不易(1分),反衬统治者的凶残与毫无人性(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①于家,不恒有②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③,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 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

[注释]①畜:饲养。 ②恒有:常出现。③类:相似。④鬣(lie):马颈上的长毛。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出名,有名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C.麟之为灵 灵:灵验 .D.然则虽有麟 虽:即使 .

(解析:C.“灵”应解释为“神奇,灵异”。)

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然后有千里马 欣然规往 ..B.不以千里称也 可以为师矣 ..C.虽有千里之能 其翼若垂天之云 ..D.其为形也不类 其真无马邪 ..

(解析:A.代词,这样/.....的样子;B.因为/凭借;C.结构助词,的;D.代词,代麟/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品德而不是按照外形。

14. [甲][乙]两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都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2分)

托物言志(1分)。感叹自己未遇伯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1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麟是神奇、灵异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是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的样子。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狗、猪、财狼、麋鹿,只有麟没有办法认识。不认识,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是合适的。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在世上现形的。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品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祥也是合适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 分)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衡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紅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3 分)

介绍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人们需要先付出辛劳去治沙(2分);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1分)。

16.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分)

列数字(1分)。“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1分),“两万”“两百”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运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1分)。

17.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不能(1分)。“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1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8.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每点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 分)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jiang)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地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⑪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⑫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 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⑬“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⑭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⑮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⑯“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⑰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⑱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⑲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⑳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21父亲躺在了床上,对我和哥哥又说了一句:“我想,○能够看到这夜晚月下的雁阵,咱们受一点寒冷也是值得的。”

22说起来,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如今,世上有时间、有心思做这○

样父亲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说起来也同样很是遗憾,一年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好像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当年那样的乐趣了。

(摘自《视野》2019年第24期)

19.试分析文章标题《寒夜雁阵》有什么好处。(3 分)

用《寒夜雁阵》做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文章重点讲述了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父亲让“我们”起床到院子里观看雁阵,“我”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忘记寒冷,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题目更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的情感(2分)。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跳”“穿”“冲”等动作描写(1分)和“你们俩先别睡了, 快起床”的语言描 写(1分),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父亲寒夜叫“我们”起床的急切和兴奋(1分)。 21.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

①父亲教“我”劳动,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能干;②父亲告诉“我”各种鸟、花的名字和花草的药用功效,可以看出父亲见多识广、知识丰富;③寒夜叫“我们”观看

雁阵,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孩子.用心教育孩子(教育方式独特)并且热爱自然,富有生活情趣。(每点1分)

22.文章结尾作者两次写到“遗憾”,包含了哪些情感? (4 分)

对父亲当年用心教育“我们”表示庆幸,为现在缺少像父亲那样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遗憾”,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用心教育孩子(2分);对成年后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乐趣,不能再享受如此美好的少年时光感到惋惜(2分)。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①食物吃过后的余味: ~无穷。②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作文略

亲爱的读者: 1、三人行,必有我师。21.6.66.6.202108:5108:51:52Jun-2108:51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日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08:516.6.202108:516.6.202108:5108:51:526.6.202108:516.6.2021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6.6.20216.6.202108:5108:5108:51:5208:51:52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Sunday, June 6, 2021June 21Sunday, June 6, 20216/6/2021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1.6.621.6.621.6.6。2021年6月6日星期日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日

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08:5108:51:526.6.2021Sunday, June 6, 2021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8时51分8时51分6-Jun-216.6.2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