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oL 26 No.2,2006 第2期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研究 陈云红 (湖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系,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现代教育技术始终追寻 的一个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 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资源;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14(2006)02-0088-04 0 引言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特别是基础学 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 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 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 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 习、学会创新、学会创造。 1 实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原因 1.1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很多 学校都配置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更新使 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非常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那就更多了,每个学科都在进 行探索。可见,从内容、手段、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忽略了另一个非 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 “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多年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 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 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 收穑日期:20o5一l1—2O 作者简介:陈云红(1969一・),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生。 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 的地位与作用。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在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等方面,我国 础教育具有自己 的优势,这方面的成绩决不应低估,决不容抹杀,更不应妄自菲薄。但是也要看到基础教育的不足:多 年来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 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 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字化学习的方法; 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 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 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1 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始终追寻的一个目标。 现在出现了一些地区和学校重视设施建设忽视资源应用、重视硬件“达标”轻视教学实际效果提高, 致使网络设施被当作“摆设”的现象和做法,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存在,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 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搞清楚。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用现代化设备来“装点” 学校,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 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的这个目标 如果不能明确,信息化设施建设就可能会走人误区,不仅造成投人的巨大浪费,而且会使人们对教育 信息化本身产生怀疑,甚至给教师、学生的精神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要地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具体说要做到三个改变: 1)必须改变旧的学科观念 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人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 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2)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 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 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3)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 大改变。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2.2 技术熟练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整合”只能是“凑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 在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努力。有了信息化设施和优质资源,还需要教师 在观念、素质和能力方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作为“整合”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因素非 ・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常重要。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必须掌握。教学要转变观念,教育观念跟不上,再现代化 的武器,老师也是使不好的。 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许多学校采用“外 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在实处。在教师培训上,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 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又要注重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要有全新的教 育观,又应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 2.3 资源丰富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教学资源是联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桥梁,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要有一个支 持“整合”实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资源库的建设要始终瞄准实现“整合”这 个目标,而且这项工程的投资巨大,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服务多个方面。把资源库的建设看作一 个系统工程,就意味着建设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它。为了确保资源库的内容和质量符合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必须把资源库建设与服务标准的研制摆在一起。如果没有标准的建设,在 开发过程中“跟着感觉走”,或者仅仅依靠征集或拼凑来“建设”资源库,是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这个目标的。 2.4 硬件可行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但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纸上谈兵”。目前,基础 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硬件建设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 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2)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 单靠这类学校自己的那点可怜的经费去搞硬件建设,就是再等到三五年也不一定办成事。首先是教 育局、学校领导四处奔跑,求助社会上一切可以资助的单位或团体;其次是和有实力、有较长远眼光的 电脑公司谈判协商:学校和电脑公司长期合作,一次购买三五年内分批付款还清,电脑公司让利,学校 计算机的配件在三五年内都必须在该电脑公司购买,采用了“双赢”的方针。3)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部分学校有较多数量的586机或486机闲置不用,扔掉可惜,留着无用还占地方。因此,采用Wi.n. dows 2000无盘技术攻克堡垒,使得大量的586或486机重新上岗,并很好为教学服务(只花很少量经 费)。 2.5 在实施中应当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 来,写字的过程没有了,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针对这种做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 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 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 2)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也不应该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有的地 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而且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 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 材。比如,地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学习荷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图,如果改成让学生给荷花配图 不是更好吗?再比如,化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 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 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 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 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 3)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 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 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比如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 ・9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体,教师应当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 物的基本方法。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 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相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 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 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 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 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 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 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 新能力。 3 结束语 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突破了优质资源短缺的“瓶 颈”,有政府的支持,有学校的努力,只要认准“整合”这个目标,加快优质资源的应用,加快网络设施 的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就会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技术导刊,2005,(1):4~6. [2]杨帆.ASP.NET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念鲁.Web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开城.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5~20 [5]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Reach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s with course of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CHEN Yun—h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s with course is a kind of course researching manufacture theories and practic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bstantially,is a target which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makes track for always,teaching the ifn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method,is a kind of new way that completes course teaching in clsasroom which com- binative ifn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ethod ifnormation resources、human resource and coul ̄e contents together Key words:ifn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s with course;information resources;modem education technology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