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710/j.cnki.cn33-1272/d.2018.12.017
保国寺
一座设在古建里的青少年教育课堂
文/张璐易图/严龙
责任编辑/杨芝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麓,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为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基地。近两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致力于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使20万余人次的未成年人接受了文化遗产启蒙和熏陶,其中“东方古建寻访夏令营”“春季植树绿化”“思辨营造木构技艺竞赛”等活动已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品牌活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内,孩子们在古建筑模型前驻足观看
上好一堂弘扬“古建匠意”的教育课程作为一家以千年古建为核心的建筑类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用最生动的方式把保国寺为世人所惊叹的古建筑智慧、文化、审美等传递给青少年。自2015年起,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了以“传播古建文化 传承匠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特色课程的开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
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把古建筑知识分解成“可看、可听、可搭、可想、可带”等系列环节,将“高冷”的东方古建文化知识分解为与青少年认知与理解能力相适应的“听、玩、带、思”等单元,让青少年透过古建筑的现象去思考本质,切身感受古建筑所蕴含的缜密思维、美学造诣,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保护人类文化遗存的价值观念。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健全课程内容和形式,2015年底,该课程申报“浙江省首届青少年教育‘十佳’项目”,在全省60多家申报单位中,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而荣获“十佳”称号。专家们给予的评语为:“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开发出大馆风范的专业社会教育课程实属难得。”2018年初,“保国寺古建之旅”课程再获省级一等奖,获奖评语为:“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奖的博物馆,把中华文化遗产的匠意精神通过课程创新在青少年中进行了弘扬和传播,起到了传承和教育的作用。”
66
2018.6
独创一套精准细分的“点单式”教学服务立足自身独特资源和优势,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根据青少年年龄、知识结构、教学需求的差异,进行精准细分,陆续推出了《古建文化:千年古建,江南一绝》《博物馆文化:带你走进保国寺》《生态文化:动植物图录》等系列教材,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具有专利知识产权的教具和文创产品,推出便捷高效的“点单式”教学服务,力求通过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全方位、系统化而又通俗易懂地解读传播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信息、科学价值、意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切实让青少年在博物馆教学中有所得、有所悟,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博物馆,受到学校和社会团体普遍赞誉。自2016年下半年起,诸多因口碑相传获悉信息的中小学校慕名而来,品牌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走出一条从馆舍空间到“大千世界”的跨越之路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努力探索架构“博物馆+学校/社会培训组织”“博物馆+专题研学”“博物馆+线性文化遗产”的多元化青少年实践教育资源体系。利用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的渠道、模式、人数等资源,博物馆投资12.5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匠·木构建筑文化教学体验馆”,并列入其主选的教学内容。近三年来,已有12万余名中小学生在体验馆内体验了古建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发夏季研习营,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郊利物浦大学、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扶轮社(中国)以及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等单位合作,推出“SUMMER SCHOOL古建研学营(游)”项目。来自德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300名留学生和交流生在博物馆或博物馆
(上图)古建模型搭建
(下图)去年8月,中国大陆唯一一所孔子学院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运作,图为学员们正在参观首批国家级文保单位——保国寺
组织的文化遗产地、工程现场等进行参访、考察、讲座等研学交流活动,使青少年教育从中小学逐渐向高校延伸,从市域范围向周边地区辐射,从国内向国际拓展,不断探索寻求资源融合、共享、互赢的多元平台与载体。
文物,不是破败的废墟、残破的瓦砾、存放在精美玻璃柜里的冰冷物件。它们似有灵魂,其中隐藏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脉络。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宁波市首批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为指导,学思践悟、量质并行,将在青少年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融合之道。■
宁波通讯2018年6月下半月刊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