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用菌产品-保健品或/和药品

来源:东饰资讯网


药用菌产品:保健品或/和药品

摘要:虽然食用菌产品(食用菌提取物产品)的功效已被反复验证,其中一些甚至做了人体实验,但这些产品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食用菌产品功效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首先从食用菌中分离活性成分(多糖、凝集素、三萜和真菌免疫蛋白)并测定其活性,然后将活性成分精深加工或纯化后上市,如从食药用菌香菇中提取的香菇多糖。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某单一食用菌提取物对于某一具体病情的治疗效果,例如治疗癌症或中风。通过这种方法研制的产品可作为处方药销售。另一种是以从总体上能够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化合物群体为研究对象。这些由几种不同化合物组成的复合群体共同发挥食用菌有益作用,可用作保健品。药用菌产品的药效是食用菌中含有的几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共同作用结果,如多糖、凝集素、三萜和真菌免疫蛋白等,这些化合物包括可能尚未被认知的化合物在内共同在食用菌抗癌、抗肿瘤、抗病毒、抗菌和免疫调节等功效中发挥作用。因此,食用菌保健作用实质是基于不同化合物的协同效应。由于绝大多数现有的食用菌产品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几种化合物的组合(粗提物),因此,有关食用菌保健品性能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其功能与食用菌中发现的化合物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即应首先考虑食用菌粗提物(化合物组合)总作用效果,然后再探知单个成分在药效中的贡献。不同批次粗提物总化学组成和活性物质活性水平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测定其中1、2种主要组分来规范。这是确保不同批次产品处方剂量均一所必需的。因此,不同批次产品各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所需的活性成分最小剂量是相同的,比如不同批次圣约翰草提取物产品可以通过测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金丝桃素来规范。现有的食用菌粗提物生产尚未涉及此项要求,但这样的有科学依据的生产规范将有助于增强对药用菌产品的认知和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食用菌产品;滋补品;药品;中药

“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1],前半部分说的是食用

菌形态和生理特点,而后半部分则是描述食用菌的营养和药用功能(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阐述食用菌的功能。

图1中的食用菌产业金字塔模型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话“药食同源”,这种说法尤其适用于兼营养、滋补和药用功效于一身的食用菌。通过摄取食物来改善人体健康或治病的食疗方法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在民间和宫廷中广为流传[2]。

1 食用菌食品

越来越多的试验研究结果印证了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食用菌兼有营养和药用价值的观点。食用菌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大多种类食用菌具有食品三大特性—营养、美味和生理功能。

营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在于高蛋白(表1):富含9种必需氨基酸(表2);低脂肪,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表3);低热量;低胆固醇;另外,还含有几丁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其中维生素以维生素B和维生素D相对含量较高,矿物元素以钾、磷和硒(优质抗氧化剂)等含量较高,而钠含量较低。

美味:食用菌由于其独特香味不仅可作为美味佳肴还可作为调味品。食用菌鲜味成分除了挥发性8碳化合物外,还包括可溶性糖、多羟基化合物、有机酸、自由氨基酸和5-核苷等水溶性物质。

生理功能:食用菌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其中包括大分子多糖(主要是β-D-葡聚糖)、异葡聚糖、几丁质、蛋白葡聚糖、缩氨酸葡聚糖、凝集素、RNA 组成物质、可食纤维和小分子有机物如萜类化合物、类固醇和新的酚类物质。因此,总的来说,食用菌是有益于健康的一类食品。

2 食用菌的保健功能

很久以前就开展了有关食用菌对多种人类疾病作用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多试验表明食用菌提取物能增加人体抗病能力,在有些情况下,延缓病情。

“食用菌保健功效”涵盖了食用菌子实体和菌丝体的提取物产品的营养和药用两方面功效[6]。食用菌保健作用主要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为基础。这类食用菌产品不属常规食物和膳食的范畴,而是介于食品与药物之间。

然而,当前很多人将保健品与作为膳食消费并以某种方式利于身体健康的补品/功能食品混为一谈。功能食品具有相对较低的功效,而且基本不存在超剂量或毒性方面问题;而保健品是从食用菌或食品中提取并经加工的产品,其作为饮食的补充,以胶囊或片剂形式摄取,具

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有规律地摄取可以增强人体免疫,从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CHANG[6]和 BUSWELL[7]曾分别阐述补品/功能食品和保健品的区别,见表4。

鲜菇可以作为功能食品,绝非保健品。同样,绿茶可以作为功能饮料,而绿茶提取物和其中儿茶酚则是保健品。词汇“功能食品”、“补品”和“保健品”对于不同国家甚至不同人来说意义都不同。功能食品没有法律功效或被常规接受,但被用作饮食专业词汇。尽管功能食品和保健品概念在营养界被接受,但却无相应法律或法规规范[9]。

3 食用菌的药用功效

药品又不同于保健品,其生产程序必须严格按照药典里的相关化学制备技术要求执行。药品具有药物特性,并且主要用在特定药用条件下的治疗。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受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见表4。保健品依据产品的性质,可作为保健品,也可作为中药使用,但保健品由于其活性成分不是单一的,且未经化学加工,所以不属药品范畴。

一些食用菌来源的化合物如云芝多糖[从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菌丝体中提取], 香菇多糖[香菇(L. edodes)子实体中提取)和裂褶菌多糖[从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培养物滤出液中提取], 在日本和其它国家归属于药物范畴。但大多数食用菌提取物产品如灵芝提取物[10]是多种化合物组合,应视为保健品。

4 现代药物和传统药物的主要区别

4.1现代药物/西药

在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靶标定位演绎方法是研制现代药物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同时,现代药物也存在多种问题如副作用和忽视不同器官、不同组织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4.2中药

作为中国、印度、希腊和埃及四大传统药系之一,中药更倾向将人体看作是紧密、完整的生物机体,人的机体由不同器官和组织组成,这些器官和组织有各自不同功能,同时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同于西药的直接针对病症治疗方式,中药则是通过调理各器官和组织功能而增强人体免疫力抵御抗疾病的[8]。

4.3西药与中药

西药—“成分单一” 适用于治疗某种疾病。西药研究方法在探讨某食用菌单一成分提取物质用于治疗某一具体疾病是有效的,比如用于治疗癌症或中风,这类产品可作为处方药生产和销售。

中药—“化合物组合”主要从总体上改善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食用菌粗提物中几种不同化合物共同发挥作用,粗提物可用作保健品或中药。因此,药用菌产品的药物作用可能要归功于药用菌所含有的多糖、凝集素、三萜和真菌免疫蛋白等不同类型化合物。上述化合物以及其它尚未认知的化合物共同在食用菌的抗癌、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和免疫调节

功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食用菌保健品具有多种功能,而这些功能依赖于不同成分的协同作用。

食用菌产品生产就像是一个T形图(图2):路标向右为单一成分,以处方药出售;路标向左为复合物,以中药或保健品形式出售。

5 食用菌产品的使用

有关食用菌产品对人类多种疾病作用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食用菌保健品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并对人类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部分病人仅依赖于古代治疗技术,而与现代科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完全隔离;另一部分病人则更青睐现代科技成果,并坚信只有现代治疗能够解决健康问题。

这是在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上完全分离、对立的两个极端阵营,而这两个阵营的有机结合是否有可能呢?笔者相信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可行的。

比如摄取灵芝产品对接受辐射治疗和化疗的癌症病人的药理学影响:①增加血液中白血球数量,增强免疫功能; ②增进食欲; ③减少疼痛; ④止呕; ⑤阻止脱发; ⑥促进肿瘤衰退; ⑦改善整体健康。

现代药物不能满足治疗需要,而食用菌产品 (保健品) 在减轻和预防人类疾病方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这种疾病预防无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从保护/改善生命质量角度考虑均是极其必要的。

6 食用菌产品质量控制

6.1增强对食用菌产品性能的了解

如上所述,绝大多数食用菌来源保健产品是以共同发挥产品功效的几种成分组合形式存在的。因此,需明确:食用菌保健品未来开发不应集中在单一化合物的分离与研究,而更应考虑食用菌提取物的总体功效,然后再探知某种成分在整体作用中的角色。不同批次提取物产品的稳定性需从其所有化学成分组成和活性物质作用水平两方面要求,可通过考察其中1或2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活性来衡量。这是确保不同批次药品处方剂量均一所必需的。因此,同一产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所需活性成分的最小剂量,在不同批次中是相同的,比如不同批次圣约翰草提取物的组分和活性可通过测定其主要成分—金丝桃素来规范,现有的食用菌粗提物生产尚未如此要求。但这样的有科学依据的生产规范将有助于增强对药用菌产品的认知和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灵芝产品质量保障可通过使用HPLC方法测定三萜酸A和三萜酸E含量来实现[7,11]。据报道,77%药用菌产品是从栽培或野生的子实体中提取的,21%左右是从菌丝体中提取的,另外2%左右是从发酵液中提取的[3]。然而,随着人们对质量控制必要性认识的增强,这些从菌丝或发酵液中获取的提取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原因是这些提取物的生产过程较容易标准化,尤其是发酵液提取物,只需对发酵液进行相对简单的纯化过程即可。

据研究报道,在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过程中,被释放到培养基质中的多糖等成分具有不同生物活性[12]。KIM等(2001)对香菇(L. edod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和桑黄(Phellinus linteus)5种食用菌菌丝深层培养产生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其中香菇、蛹虫草和桑黄的孢外多糖具有降低链脲酶素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活性[13]。

采用规范操作从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活性成分是产品质量控制达标的最基本保障。通过规范操作再加上丰富上述科学知识,可使人们能够准确了解产品成分组成和营养信息,从而建立消费者自动监控体系和树立产品公共信心。

6.2客观标明所有食用菌产品的成分和营养信息

在澳大利亚和一些其它国家,食品必须标识其中成分和营养信息。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制定有效食品安全标准来保证食品安全,而这些标准制定的依据是对公共健康和安全风险的严格科学评估。

药用菌产品大多是介于常规食品和注册药品之间的边缘产品。保健品由于其特殊本质和消费用途而严格区别于药物,虽然不需同处方药一样严格的质量要求,但至少应该受到与食品同级的政府法规制约。这些产品应该受到有关主管当局严格管理,同食品一样被要求标识成分和营养信息。

7 结束语

大多药用菌来源产品不属功能食品范畴,同时也因其活性成分不是单一的,并未经处方药那样的化学加工,而不属药品范畴。因此,药用菌来源产品应被划作介于食品和药物之间范畴,或用作保健品、或用作滋补品、或用作营养药。

一些食用菌提取物文献强调食用菌产品(比如灵芝)具有治疗所有人类疾病的功效,如书店有“食用菌治百病”及“灵芝治百病”等书出售。笔者认为如此宣扬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包括中、西药在内,目前,尚未发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每个人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

食用菌来源产品无法替代西药,然而可以认定的是这类产品大多属特殊范畴:在某种情况下,这些产品可使病人更好(如改善整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比如作为西药的辅助药物)。

正如前言所述:食用菌可用作营养食品、保健品和药物。有规律地摄入食用菌子实体或食用菌提取物可使人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心情更愉悦。食用菌具有药用特性,尤其富含硒(抗氧化剂),可使食用者看上去更年轻,并延长寿命。

期望广大学者能够重视并传播食用菌来源产品相关知识,以促进食用菌消费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CHANG ST, MILES PG. Edible mushrooms and their cultivation [M]. Boca Raton: CRC Press, 1989.

[2] XUE CC, O’BRIEN KA. Modal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C]. In Leung PC, Xue CC and Cheng YC, eds.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3:19-46.

[3] CHANG ST, MILES PG. Mushrooms: cultivation, nutritional value, medicin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M]. 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4.

[4] BEELMAN RB, ROYSE DJ, CHIKHIMMAH N.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button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L.Lge) Imbach (Agaricomycetideae) of nutritional,

medicinal, and biological importance [J]. Int J Med Mushr, 2003, 5:321-337.

[5] HUANG BH, YUNG KH, CHANG ST. The sterol composition of Volvariella volvacea and other edible mushrooms [J]. Mycologia, 1989, 77:959-963.

[6] CHANG ST, BUSWELL JA. Mushroom nutriceuticals [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6, 12: 273-276.

[7] CHANG ST, BUSWELL JA. Medicinal mushrooms-a prominent source of nutriceuticals for the 21st century [J]. Curr Topics Nutraceutical Res, 2003, 1:257-280.

[8] LEUNG PC. Intelligent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 In Leung PC, Xue CC and Cheng YC, eds.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3: 1-18.

[9] WASSER SP, ADAVIA E. Regulatory issues of mushrooms as functional foods, dietary supplements: safety and efficacy [C]. In Cheung PCK, ed. Mushrooms as Functional Food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199-228.

[10] CHAN K. Link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OTC products [C]. In Lin ZB, ed. Ganoderma: Genetics, 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Beijing: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24-34.

[11] CHANG ST, BUSWELL JA. Safety, quality control and regulational aspects relating to mushroom nutriceuticals [C]//. Proc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shroom Biology and Mushroom Products, Bonn, 2008: 188-196.

[12] SONG CH, YANG BK, RA KS, et al.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 produced by submerged culture of Ganoderma lucidum WK-003 [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8, 8:277-297.

[13] KIM DH, YANG BK, JEONG SC,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exo-polymers produced by five different medicinal mushrooms [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1, 11:167-1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