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探讨

来源:东饰资讯网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探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应的规划工作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居住区,而是具有更多功能的社区生活圈。通过这一转变,充分反映出了城市规划工作的适应性,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的重大创新。在规划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优化硬件服务水平,也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传统居住区;规划;社区生活圈 前言:

近年来,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如北京和郑州等,但由于缺少对其理念的深入认识,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合理进行设计与管理。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理念的认识,并能够对理念进行有效转化,在此基础上,为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保障实践过程的有序进行,降低出现偏差的概率。

1.传统居住区的不足

在之前的城市建设中,主要的侧重方向为物质空间的建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转变为生活空间的建设。同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一定转变,更加倾向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保障。对于城市居住环境来说,最重要的是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并提升生活空间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应及时转变规划工作方法。在对传统居住区进行规划时,主要的重点放到落实配建指标和空间组织上,忽略居住形态的变化,也不能及时掌握居住人口的结构性特征[1]。根据相关城乡社区治理意见的提出,强调建设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而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正好能够满足这一

要求。在传统的规划工作中,难以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不利社区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转型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对象的变化,及时对相应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创新居住规划思想和工作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社区生活圈这一理念。

2.社区生活圈主要内涵和基本特点 2.1主要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进行设计时,一直没有脱离“圈”这一原型。按照这样的方式对空间范围进行界定,能够更好地确定空间的位置和规模,明确其结构关系。生活圈这一理念最早提出于日本,然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相应开发计划中均采用了这一概念。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这一理念逐渐在大陆地区得到更多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均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研究,其中地理学者和规划学者为典型代表,二者主要侧重于生活圈空间属性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的研究,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规划手段[2]。虽然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差异,但对生活圈范围的界定存在相同的认知,即主要依据出行的时空间尺度。通过生活圈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2基本特点 2.2.1活动行为方面

社区生活圈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特征,其主要形成依据为居民出行的时间和距离。在构建社区生活圈时,主要的核心为居民,主要的参建参数为时间和空间。在设置各项配套设施时,应根据步行范围合理确定,在确定相应数量和规模时,应根据居民居住的密度,并结合相应结构特性。同时,社区生活圈的形成不会受到空间界线的限制,也不会受到行政辖区的影响,需要综合衡量混合功能的影响,合理协调居住活动,并与其他城市功能实现共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利用率,确保能够满足居民的多元化生活需求。

2.2.2公共服务方面

通过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居民获得公共服务,也更便于其参与社会生活。在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中,在对公共服务进行分配时,主要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在居住人口均质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这一模式下,不能合理考虑居民的真正需求,忽略了居民需求和年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僵化的技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有限,不能适应存在的需求差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能够有效落实公共服务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居住人群的结构差异,设置各种多样化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3]。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提出,对相关规划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确保能够让居民获得满意的公共服务。

2.2.3邻里边界感知方面

人们在感知社会领域时,一般都是根据相应人际交往获得确定,不同主体对社区边界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居民生活方式的区别,在邻里边界感知时,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在对城市用地进行开发时,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绿地和开发强度等,基本不会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而邻里感知的核心是生活质量的提升,主要依据人们的交往获得形成,而不是空间资源上的投入。从这一方面来说,社区生活圈的内涵更加丰富。

3.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构建意义和表现 3.1构建意义

首先,有效整合社会各要素。生活圈是对物质空间规划和社会规划的结合,对人们的真实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能够及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构建生活圈,实现了城市发展与地区的有机融合。其次,能够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在进行生活圈的构建时,主要的核心为居民,能够成分体现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分配公共资源时,也能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服务效率。另外,能够有效满足社会的个性化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在完善生活圈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各类群体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配置。

3.2具体表现 3.2.1转变思路

通过社区生活圈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规划设计思路的转变,不再只是关注计划和投入,如图示更加重视需求与产出。根据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生活圈在设置配套设施时,应结合居住人口规模,但不同层级的生活圈的配套设施应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在居住人口规模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相应的配套设施不仅要满足该层级的要求,还需与以下各层级的配建要求相对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结合相应的配套服务水平进行。相较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生活圈更具有真实性,在配建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为居住环境的优化完善提供有效依据。同时,在进行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过程中,鼓励联合设置设施,强调用地的复合功能,能够实现空间资源的共享。

3.2.2创新方法

在对传统居住区进行规划时,在对各项资源间配置时,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资源划拨方式,配置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并要求结合实际需求,增强配套设施的适应性。在这种模式下,不能有效指导特殊规模建设项目。相应标准对生活圈配套设施设置提出了要求,应根据居住功能之外的用地,并结合相关城市规划要求,合理进行规划协调,以免出现公共服务资源错配的情况,或者不能实现各类城市功能共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社区生活圈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实现配套设施的差异化配置,满足相关建设需求。同时,通过打破传统居住区用地的限制,能够增强社区生活圈的真实性,能够真正体现出配套服务水平[4]。例如,在新开发项目时,发现周围的相关配套设施具有可利用性,应适当减少配套设施的建设,并缩小建设规模。若其位于其他社区生活圈范围内,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应适当增加配套设施。从用地开发建设的变化,充分反映出了生活圈规划设计具有更大的技术难度,所以应加强先进分析工具的应用,以保障基础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空间定位技术与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动态均衡网络的构建,以及时掌握需求结构的变化。

3.2.3管理转型

我国很多部门均以社区作为行政管理的基层单元,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生活圈的服务对象与基层社会管理相适应,但含义更加接近一般的社区概念。例如五分钟和十分钟的社区生活圈,分别更接近居委会的管理范围和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范围。对于基层各个部门来说,只有实现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在进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如社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社区资源,也能促进社区的共享发展。社区生活圈的构建离不开多个主体的配合,即政府部门、社团、市场以及居民,只有这些主体互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实,同时,物业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作,提高自治水平。由此可见,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既能够促进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也能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社区生活圈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要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住房、包容性以及道路等。因此,需要不同主体之间达成共识,及时转变思路,创新规划方法,实现管理的转型,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细化,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戈,谢华. 基于GIS的社区生活圈划分研究——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J]. 居舍, 2020(26):171+197-198.

[2]沈乐尧. 从\"战疫\"看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需求圈层——以银川市中心城区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10):2.

[3]傅行行,申悦.面向社区生活圈构建的郊区居民社区依赖性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06):818-828.

[4]林小如,吕一平,刘凌云.“二孩”政策背景下厦门市社区生活圈单元中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9(24):13-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