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端午节赛龙舟古诗词

来源:东饰资讯网


端午节赛龙舟古诗词

端午节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赛龙舟已经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龙舟比赛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也是一种凝聚力量、团结合作的文化活动。许多古代诗人、文学家都写下了与赛龙舟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既反映了赛龙舟的娱乐和竞争的面貌,也喻意着中国文化中对于团结协作和不屈精神的追求。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与端午节赛龙舟相伴的古诗词。

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屈原祭楚江》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以及江水波涛汹涌的景象,“箫声吹遍忠、义与细波荡漾,竞意争奇山、水共流翠微凉。风涌鲸波手、剑分落日云长,骑鸾高踞巅、舞凤逐风千里。”这首诗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赛龙舟的现场,尽情感受着热闹的气氛和龙舟比赛的激动。

另一位明代文学家辛弃疾则写了《六州歌头·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一句“红颜弃轻舟,白首卧松篁”,表达了即便人们生命有限,仍然值得去追求和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同样,赛龙舟也是每个队员们为梦想和荣誉而全力斗争的象征。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得古原薄雾微凉上元夜闻歌》中写到:“何处春江无月明,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的“秋千”与“墙外道”意味着比赛的象征。诗中的佳人和行人则是龙舟上的

队员和观众。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痴迷。

在宋代,宋祁写下了《行香子·赛双龙舟》这首诗:“汀洲夜色漫虚堂,红帆飞起海门梁。弦歌不断知音否?万里旌旗黄海上。”这首诗目睹了两只龙舟竞争的场面,表达了竞赛的紧张和激烈。其中“弦歌不断知音否?”乃是想表达在比赛中因为船上队员用力大音量大而产生的音乐。“海门梁”的横渡可以视为赛船终点的象征,俯瞰长江大河宽阔,“万里旌旗黄海上”的景象较为壮观。

最后,元代时期,陶宗仪的《长恨歌》中有一句“嫁与商人,家豪已两世。宁为百夫长,胜受凌辱之苦。”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此作了一首联想到端午赛龙舟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君看江东水,未滴一行泪。”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诗中女主角的矢志不渝和奋斗精神的称赞。同样,赛龙舟也是选手们为了梦想和荣誉而迎难而上的象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端午节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端午节赛龙舟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赛龙舟是一项团结协作和不懈追求的竞技运动,它不仅呈现出古代文人眼中的美好自然和民俗风情,还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勇气。这些与端午节赛龙舟相关的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