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4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含解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

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2.【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

黄昏。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B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

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3.【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②移步换景,富有层

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名师点睛

1.写景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结合、空间位置变化(远近高低等)。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与作用的考查相结合,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提取出诗歌中的重要景象点,再明确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第3题中考查写景艺术,考生要先提取出重要景象,如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然后明确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等;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体现出层次分明的特点等。

2.写人的表现手法。写人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类,直接描写包括行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间接描写有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写人、借物写人等。分析写人的表现手法时要联系人物的情感。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

3.写物的表现手法。写物的表现手法最主要的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由于某些物象寄托的人生志趣往往是固定的,考生须要记住一些重要物象的意义。但对于咏物诗,仍要结合

4.识记答题要领。表现手法类题目答题要领:确认 (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分析 (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 (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答题格式可概括为:揭示手法+分析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梅花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的侍妾朝云而作。②么凤:鸟名,岭南的一种珍禽,在岭南名叫“倒挂子”,绿毛红喙,似鹦鹉。③涴:玷污,弄脏。 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

1.(1)表现手法:①移情或拟人;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①颔联中说“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留恋不舍。②颔联的“芳草有情”“好云遮楼”,颈联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作者笔下的景中含情,以情取景,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问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考生要由中间两联的写景准确界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移情、拟人”的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芳草有情”“好云遮楼”“别恨”“离声”做出具体分析。 2.①以声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②视听结合。③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3.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美玉一般的枝干、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

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绿毛么凤来到花丛中探望,从侧面体现了梅花的神韵。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