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预制箱梁托架式内模支撑施工技术

来源:东饰资讯网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技术简述预制箱梁托架式内模支撑施工技术陈俊行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 通过托架式内模支撑施工技术将内模支撑系统进行统一设计,可提高了模板及骨架部分利用率,节约内模板配置数量及存放场地面积,加快了制梁进度。本技术的应用在箱梁内模施工中属于创新施工,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即满足了不同底宽梁型的使用,又提高内模安装和拆除的工效。关键词 托架式;内模支撑;液压系统1  概述目前,国内外铁路上部结构T型梁、箱梁多采用在现场建设预制场,施工中,对于同类结构型的模板工程多采用节段模板,通过起吊机具分节段立、拆侧模实现完成模板工程施工, 钢筋工程均未实现在钢筋绑扎模具上整体绑扎;在预制场预制并配套完成后,采用架桥机架设成桥,然后在现场进行横膈板湿接头施工,进行横向张拉和桥面系施工等后续作业。内模是保证箱梁内部表面结构的主要因素,内膜采用全液压式整体钢膜,综合梁型特点寻找突破口,确定为预制梁内模存在最大差异性,在施工中出现宽度、长度正负弯矩齿块变换频繁,为了节约内模板配置数量及存放场地面积,实际施工中为满足整体稳定性和制梁需求,将内模支撑系统进行统一设计,最终研发出托架式内模支撑系统施工技术[1-2]。2  关键技术2.1 施工准备新制内模首次使用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模板连接端面、底部有无碰撞而造成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缺陷和变形,振动器支架及其模板焊缝是否有开裂破损,均应及时整修合格。模板面应仔细均匀地刷脱模剂或脱模漆,不得漏刷,通风孔采用预埋钢管成孔,通风孔间距为2m,距梁底距离为1.9m。通风孔与预应力筋相碰时,应适当移动其位置,并保证与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大于1倍管道直径。通风孔预埋PVC管除制孔外又兼作内外模的衬管以保证腹板厚度[3-4]。预制箱梁梁长从39.2m至48.84m,有39种不等梁长,5种不等宽度截面,为满足施工和经济需求,我单位在内模配置上寻找共性,替换不同处。长度方面采用小截面主梁内穿大截面主梁,群锚固定。根据梁长需要伸缩小截面主梁,满足长度变化需要。2.2 内模拼装施工(1)工艺装备。在不改变梁体结构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将内模分为支撑系统和模板及骨架系统两部分,将支撑系统安装完后再将模板及骨架部分吊装就位,通过此种方法施工提高了模板及骨架部分利用率,加快了制梁进度。内模板液压系统分别由管道连至4个油缸,每个泵仅负责一个油缸,依靠定量泵油来控制油缸同步。外模安装完毕后,吊入底、腹板钢筋,吊装完毕后应对预应力孔道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在吊装过程中预应力孔道发生偏移。工艺步骤如图1~图2所示。 图2 千斤顶供油活塞伸长图3 增加支撑螺杆,精确调整内模图4 桥面钢筋吊装到位与底腹板钢筋连接图5 拆除螺杆再利用千斤顶回缩图1 龙门吊将内模吊入外模内图6 下部侧面模板回缩建筑与装饰2020年3月上  121建筑技术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图7 上部侧面模板回缩3  结束语在不改变梁体结构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将内模分为支撑系统和模板及骨架系统两部分,将支撑系统安装完后再将模板及骨架部分吊装就位,通过此种方法施工提高了模板及骨架部分利用率,加快了制梁进度。本技术的应用在箱梁内模施工中属于创新施工,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了不同底宽梁型的使用,又提高内模安装和拆除的工效。对于分体支撑体系安装及整体滑动拆除内模的施工方法得到了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的认可,对同时生产多种底宽和梁长的复杂梁型具有指导意义。内模与侧模利用通风孔进行拉结,以保证内模定位。本工艺的应用体现了预制箱梁内模的通用性,减少了内模板配置的数量,达到减少临时用地对土地和前期投资的影响。参考文献[1] 帅培建.造桥机在铁路客运专线箱梁施工中的应用及仿真分析[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2] 王江水.对预制砼箱梁施工工艺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03.图8 内模从梁体内拖出[3] 李见兵.桥梁双肢薄壁空心墩和连续刚构箱梁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83-84.[4] 杨基好.新设备在沪宁城际铁路预制箱梁施工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31):631-634.(2)内模拆模。拆模时,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均不宜大于15℃。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内模端部变截面和二期预应力齿块丝杠,然后液压收起标准段模板。利用牵引设备将内模滑动抽出,直到把内模的另一侧的吊点拉到这边一侧,露出吊点的位置,再用另一台40T龙门吊吊住,拉出整个箱梁的内腔后,要把内模吊放到内模存放支架上,进行模型清理、检查以及涂油的工作,然后张开到设计尺寸,用机械撑杆撑好以备下次使用。(上接第118页)3  结束语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逐渐成为城市建筑设计、建设与使用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关主体要通过纠正理解误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机协同性等措施来提高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参考文献[1] 贺风春.增强城市和建筑防灾减灾能力[J].城乡建设,2020,(6):16-17.作者简介陈俊行(1987-),男,辽宁省辽阳市人;毕业院校:吉林大学,专业:土木工程,学历:本科,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学位,现就职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公路路桥施工管理。[2] 张靖岩,朱娟花,韦雅云,等.基于本质安全理念的建筑综合防灾技术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6):171-176.[3] 高迪,姜波,张淼,等.基于灾害管理环节的工程建设防灾主题标准体系探索[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8,(6):54-62.[4] 罗黛.建筑防灾减灾——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J].消防界(电子版),2016,(6):82,84.(上接第119页)能技术的成熟,对于多个行业领域中的运营都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建筑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智能化施工是该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在建筑智能化施工中运用BIM技术,为建筑智能化施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参考文献[1] 邱文钊.浅析BIM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的应用[J].居舍,2019,(32):70-71.[2] 刘凯歌.建筑智能化中BIM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8):134.作者简介刘聪聪(1987-),女,山东泰安人;学历:本科,工程师,现就职单位:泰安市老王府建筑工程公司,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方面。(上接第120页)问题。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大对于混凝土材料的管控力度,转变传统的施工观念,提高施工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参考文献[1] 周斌.基于港口与航道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控制分析[J].珠江水运,2019,(17):106-107.122  建筑与装饰2020年3月上 [2] 丰庆聪.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J].建筑与装饰,2019,(4):185.[3] 孔祥夫.道路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及防治[J].建材与装饰,2019,(2):259-260.[4] 赵永高.土木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居业,2017,(6):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