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工
程
概
况
及
监
测
目
的………………………………………………………………………1 2、采用的规范和依据………………………………………………………………………1 3、监测项目…………………………………………………………………………………2 4、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精度、监测数量………………………………………………2 5、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及报警制度………………………………………………………2 6、监测频率…………………………………………………………………………………6 7
、
监
测
技
术
和
方
法………………………………………………………………………………3 8
、
数
据
处
理
与
信
息
返
馈………………………………………………………………………6 9、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图…………………………………………………………………7 10、监测工作计划和措施……………………………………………………………………8 附 图
1. 二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柱布置局部平面图 2. J~D×7~8轴构架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 3. C~D×3~4轴电梯井机房屋面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都校区综合艺术楼高支模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及监测目的 1.1工程概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综合艺术楼(自编号H-1)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工程建筑面积为33599平方米(地上24217平方米,地下9382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9.35米,本工程为一栋地上7层,地下一层的多层建筑,其中地下室层高3.9米~6.9米,首层为阶梯教室,层高4.2米~8.1米,二层至屋面层层高4.2米。
本工程中需要监测的高支模位置为:
(1)首层为阶梯教室,层高4.2米~8.1米。二层梁板楼面,最大支模高度为8.1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首层地下室顶板上(钢筋砼楼板)。
(2)J~D×7~8轴屋面层中空至构架层梁板楼面,最大支模高度为7.8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七层楼面。
(3)C~D×3~4轴位置电梯间、机房屋面层屋面梁板,支模高度为4.5米,电梯井位置梁板钢管立杆支承在16a#槽钢上。
(4)L~M×3~8轴构二层梁板楼面,支模最大高度为8.100米,梁板模板钢管立杆支承在首层地下室顶板上(钢筋砼楼板)。 1.2 监测的主要目的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压可能发生一定的沉降和位移,如变化过大可能发生垮塌事故。为及时反映高支模支撑系统的变化情况,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对支撑系统进行沉降和位移监测。 2. 采用的规范和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国家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国家行业标准; (3) 建设单位提供的高支模方案。 3. 监测项目及其预警值、允许值
(1) 监测项目:支架沉降和水平位移 (2) 预警值、允许值:
梁的支架沉降预警值取8mm,沉降允许值取10mm;梁的支架水平位移预警值取5mm,水平位移允许值取8mm。 4. 监测仪器和精度
工作仪器设备的精度、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测量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高支模监测使用仪器设备如下。
序号 1 2 监测项目 仪器名称 全站仪 水准仪 仪器型号 Leica TCA2003 Leica WILD NA2 监测精度 1.0mm 1.0mm 支架沉降观测 支架水平位移观测 5. 监测频率
浇筑前观测二次;浇筑时,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浇筑完成后前三天每天观测一次,第四天开始每3天观测一次,第十天开始每周观测一次,预计总观测时间为一个月,最多总观测次数50次。 6. 监测技术和方法 6.1基准点的布置
6.1.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置
基准点的位置,对水平位移监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应布设监测区域以外便于观测、不易破环、土质坚实的地方;为了便于校核、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布置3个水平位移基准点(点名A1~A3) (位置见附图)。
水平位移基准点示意图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远离监测区域约30米以外稳定位置,采用碎石混凝土埋设,其结构如上示意图。另外在实施监测时,应选取远处多个固定目标(如避雷针)作定向及检查测量基准点的稳定性。根据实际需要可布设工作基点。 6.1.2 沉降监测基准点的布置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离开监测区域20~50米的地方,采用墙角水准标石或浅埋金属管标石,布置3个沉降监测基准点(H1~H3)。 6.2 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高支模方案,拟布设的监测点位置及数量如下表。
序号 1 高支模位置 二层梁板高支模 J~D×7~8轴构架层梁板高支模 C~D×3~4轴电梯井机房屋面监测内容 支架水平位移 支架沉降 支架水平位移 支架沉降 支架水平位移 监测点数 7 7 5 5 2 2 3 梁板高支模 4 L~M×3~8轴三层梁板高支模 支架沉降 支架水平位移 支架沉降 2 4 4 6.2.1 支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拟采用小反射棱镜或反射片作标志。在支架立柱1.5~1.8米高处固定监测标志,并用红漆编号。布点位置见附图。 6.2.2支架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支架沉降监测点一般选在截面积较大的大梁中部,且为汇交梁受力较大的位置。在最顶上的两个门架,由施工单位用短钢管横担垂直引下一长钢管,钢管上端固定,下端不落地不固定。再在钢管下端固定一段约1米长的钢尺作为观测尺。沉降点的布点位置见附图。 6.3 监测设备与实施方法 6.3.1使用仪器
① Leica TCA2003全站仪(0.5″) ② Leica WILD NA2水准仪(0.5mm/km) 6.3.2 支架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拟采用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根据实际情况拟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的监测。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可采用后方角度(距离)交会校核。极坐标法和后方交会法,外业采用Leica TCA2003全站仪进行监测,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改正、平差计算,然后生成各种报表和变形曲线、变形速率及变形预报。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已知坐标轴的角度,计算出观测点的坐标。
6.3.3 支架沉降监测
基准点稳定后,3个基准点之间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联测,测量方法采用后前前后,使用Leica WILD NA2和配套的条码尺,技术要求如下:
a. 视线长度小于50米; b. 前后视距差小于1米; c. 前后视距差累积小于3米; d. 读数至0.01mm。
测段往返测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 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误差≤0.3mm。首先在测区内布设环形闭合网,采用Leica WILD NA2和配套的因瓦尺,尽可能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内业平差根据环线闭合差采用南方测绘公司的平差易进行严密平差,准确计算出各基准点的高程。
沉降点的观测方法:在基准点上立标尺作为后视尺,固定在观测点上的钢尺作为前视尺。用水准仪分别对后视尺和前视尺进行读数,同一个点相邻两期的后尺读数之差减去前尺读数之差即得观测点的沉降量。 7. 数据处理与信息返馈
7.1. 当次完成的测量内容,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正常情况下第二个工作日提交上一工作日的观测结果(监测简报)。
7.2. 观测结果异常时,立即口头向甲方单位汇报,随后提交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加盖公章,做好交接手续。监测简报提交业主共四份。
7.3. 全部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监测工作报告,一式六份。
7.4 在提交的资料中,文字部分一般使用word软件,表格数据和曲线图使用Excel软件编制。
7.4. 监测结果反馈流程
8.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 监测项目组8.1 人员组成
业主 工程监理部 ①. 由化工部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监测人员组成监测项目组,共4人,专门负责本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
②. 监测项目组由化工部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绘队领导,测量结果向业主单位汇报。 ③. 监测项目组人员根据工程进度和需要适时进场,人员如下表。
姓 名 李建豪 汤瑞祺 张太煜 职 称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技术员 职 务 工地负责 宁爱华 测工 注:以上人员根据工程需要可进行增减调整。
8.2 组织结构
化工部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测绘队 监测项目组 监测组 检查组
9. 监测工作计划和措施 9.1 我院计划监测一个月,按正常工程进度需观测50次。 9.2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使用的基准点和工作点进行稳定性检验。
9.3 前二次观测的数据是以后各周期观测的起始值,应比以后各周期的观测结果更准确可靠,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精度。
9.4 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该经过法定部门的检定并在有效期内。
9.5 各次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同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尽量采用相同的水准观测线路。 9.6 基本固定的作业人员,基本相同的环境下施测。
9.6. 监测工程作为现场施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场测量人员必须遵守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守则。
9.8. 若支护结构因位移、变形过大而出现险情时,现场测量人员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甲方和施工方等单位,在不影响测量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继续监测情况的发展。
附图1. 二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柱布置局部平面图
注:1、详细梁模板做法详见大样图; 2、梁模板钢管在排设时,若排至柱边时靠柱边最近钢管立 杆与柱边距离大于300mm时加钢管支顶加强; 3、未绘出的梁钢管布置,参照图示布置; 4、 为沉降、位移监测点; 附图2. J~D×7~8轴构架层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
附图3. C~D×3~4轴电梯井机房屋面梁板高支模钢管立杆布置平面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