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 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 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 法。 监测控制值:
项目 水平位移 监测频率: 预警值 >3mm/d 或 24mm 报警控制值 30mm 项目 变 量 >3mm/d 化 开挖前 开挖后 报警后及突发 状况 监测频率 (1-2)次 /d 1 次/3d 1次/d 加大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 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地面,顶面长宽
20CM*20CM,顶部嵌入焊
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 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 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 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 部应加钢保护盖。
埋设示意图如下:
图HO. 1 水平位移观测墩匚单位,mm)
岩层点观测墩》Cb) 土坛点观测嫩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 上用冲击钻
地面
主筋
主筋31 2
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 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 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 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 10CM地下50CM地面10CM,中 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
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
消除由环境
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 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 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
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
取出仪器
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 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 另一只手旋转基 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 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 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
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管水准气泡是否居中,居中则完成整平工作。
90°调节脚螺旋使管
两手分别扶住脚架的两条架腿, 己的一只脚放在控制点旁边,
眼睛注视全站仪对中目镜, 如果控制点不明显, 可将自
目标大方便寻找与定向,小幅移动两条架腿使对中点与控制点
中心重合。放开架腿将三条架腿踩实,调节其中两条架腿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转动全站仪, 使管水准与其中两只脚螺旋连线平行,调节两只脚螺旋使管水准居中,旋转全站仪
90°,
再次使管水准居中。 观察对中目镜中的对中点, 松开中心螺旋,平稳移动对中点至控制点中 心,查看圆水准与管水准是否居中,不居中再次对中、整平。
轻触键盘上的“ ON”键开机,查看电源电力,如果仪器显示电池电力不足应立刻关机 更换电池,防止测量过程中由于电力不足导致测量失败,
光线不足使按下背光键进行背光补
偿,需要关机时同时按下“ ON”与背光键。开机后使用“ FUNC'键找到“倾斜”选项,进 入“倾斜”模式,再次进行精确调节。
目标照准:
旋转照准装置在目镜中找到目标,
旋紧水平制动螺旋与垂直制动螺旋,
调节望远镜目镜
调焦环使十字丝清晰, 再调节望远镜调焦环使目标点清晰可见, 动手轮使十字对准目标点中心(如棱镜中心)
调节水平微动手轮与垂直微
。如微动手轮受阻不可强制旋转,应往回旋一
定程度后后松开制动螺旋重新照目标,拧紧制动螺旋,再调节微动手轮至精确照准。
测小角度法:
此方法适用于比较规则的基坑,控制点布设在基坑影响范围之外,
一侧两个要求通视连
接组成基准线;测点尽量布置在基线上,且有强制对中装置,基准点及测点布置如图:
测量示意图:
FUNC'键
在基准线一端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对中整平,照准另一端控制点,使用
翻页找到“置零”选项,按一次选项开始闪烁此时为选择功能,再按一次即将此方向置零, 选择“ EDM”选项,将“测距模式”设置为“重复精测”
其余选项为默认设置完返回。按“测距”按钮,注意屏幕上“
,“反射器”根据实际反射器选择,
H”即水平距离的变化,当数
据稳定后按“停”。此时屏幕上显示“ H” “ ZA” “ HAR'三个参数分别为水平距离、天顶角、 水平角,记录水平距离“ H”水平角“ HAR'两个参数。重复三次本操作角度和距离取平均 数,做初始值,测
BA
量变化量时可只记录角度。利用公式
i
Si
i :第i个测点位移dm
:角度变化量单位” Si:测点距离基准点的距离 m =20625
即可算出点位位移量。
极坐标法:
A B已知点,C
A
点为待求坐标点
C'
C
C'
测点及基准点的布设如下图:
S'
A、B两点为已知点、C为待求坐标点、C”为位移后的测点
将全站仪架设在 B点,照准A点,将角度置零,然后旋转全站仪至 C点记录角度3值,选择多次精测模式测距,得距离
S,如此3次取平均值。
首先求的A、B的方位角,公式如下:
YA YB
XA XB
1800 /
计算B、C点方位角,公式如下:
BC
BA
计算出C及C'坐标,公式如下:
XC XB S?COS BC
YC YB S?SIN BC
利用两次坐标即可算出点位的位移量。
前方交会法:
测点布设如下图
A、B两点为已知
点,
P点坐标待求
将仪器架设在A点,照准B点将角度置零,
转动仪器照准 P点记录水平角“a”反复测 量3次取平均值。再将仪器架设在 B点,照准A点将角度置零,转动仪器照准 P点水平 角反复测量 3次取平均值。 利用一下公式
X丸 * cot 目 + XR ■ cot ot + — YA )
coltz + cot p
YA * cot 0 + Y甘 * cot G( + (X^ — X甘)
cot a + cot /?
即可计算出P点坐标。
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表单应填写观测人、记录人、观测日期、数据审核人等信息,监测原始数据应 该妥善保管,并且不能随意修改原始记录,修改应该注明修改原因及修改人,以备日后查看。 数据报送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格式要求填写报表,报表基本内容如下表:
X X轨道交通工程
承包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监理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监测项目测点布设示意图 测试日期: 测试时间: 仪器名称: 仪器编号: 测点 变化量(mr) 累计变量 初始坐标值 上次坐标值 本次坐标值 备 注 编号 本次变量 X(m) Y (m) X( m) Y( m) X ( m) Y (m) 报警后及紧急情况处理:
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 应首先向施工方及监理单位进行预报通知, 同时对异常情况复 测,复测确认后向施工方及监理单位进行正式通报, 并主动调整监测频率, 保证监测数据处 于受控状态。
雨季是工程施工的不利情况,也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的监 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受雨季影响较大项目的监测频率,同时, 应根据监测结果,加 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