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为商人提供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D)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中国古代交通、农业和手工业落后,表述并不正确,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古代有水路等,交通也很发达,故A、B、C三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故D项正确。
4.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C)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解析:雇佣关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名门望族对工商业的态度表明纲常礼教有所松动,故B项错误;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允许选择工商业来经营家业,商业成为“民家常业”,这表明古代中国传统的轻视商业、贬低商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耕经济的衰退,故D项错误。
5.《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D)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8.关中平原,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D)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 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
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4.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A)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C)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32.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6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9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10分) 32.(25分)(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6分)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9分)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